李賽
摘 要:“十二五”期間,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其中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在政策的支持下將迅速成長。內蒙古作為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土地資源,具備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巨大潛力。
關鍵詞:內蒙古;太陽能;光伏發電
1 內蒙古背景
1.1 中國能源背景及發展趨勢
在當今世界能源結構中,人類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屬于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是越用越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也在呈幾何級數的增長,這更加速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BP世界能源統計2008》的數據顯示,全球石油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足夠開采41年,天然氣可采量為61年,煤炭可采量為230年。可見化石能源的可采量已經屈指可數了,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中國的能源資源儲量形勢嚴峻。石油、天然氣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儲量比較豐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按目前探明儲量和開采能力測算,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采年限分別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230年、45年和61年。除太陽能以外,中國各種一次能源資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能源需求面臨著嚴峻挑戰。
1.2 中國太陽能資源及發展規劃
中國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為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京都議定書的簽訂,環保政策的出臺和對國際組織的承諾,給太陽能利用產業帶來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太陽能利用產業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同時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使得政府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所有這些都為中國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會。
根據《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2.9億千瓦,約占總裝機的17%。其中,核電裝機將達到7000萬千瓦,風電裝機接近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到2000萬千瓦(即20GW),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也于2010年上報國務院待批,與“十一五”不同,新興能源產業包括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我國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在政策的支持下將迅速成長,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局面在“十二五”期間將得到有效改善,預計2015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將達到500萬千瓦。
1.3 內蒙古太陽能資源簡述
如圖1所示,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為1700多公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12.3%。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即為內蒙古高原。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于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
圖1 內蒙古政區圖
2 內蒙古地理、氣候情況
2.1 內蒙古地理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省會為呼和浩特。位于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包頭市、赤峰、烏蘭浩特、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年均氣溫-1~10℃,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余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至東經97度10分,北起北緯53度20分,南至北緯37度2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為17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12.3%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即為內蒙古高原。
2.2 內蒙古氣候情況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遞減到零下32℃,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最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27℃之間,最高氣溫為36℃~43℃。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遠近的影響,自東向西由500毫米遞減為50毫米左右。蒸發量則相反,自西向東由3000毫米遞減到1000毫米左右。與之相應的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干旱、干旱區。這里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
內蒙古位于蒙古高原,全年降水較少,多晴朗天氣,云量低,相對的日照時間就長,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內蒙古水平表面太陽輻照度年總量為4.5×105J/(cm2·a),年平均值為4.8×105J/(cm2·a),僅次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全國第三位。太陽輻射峰值出現在呼倫貝爾市西南部、興安盟、通遼市西部、赤峰市等地區,最低值出現在內蒙東部地區,年總輻照度的區域分布大致是由東南向西北不均勻遞減。最高地區達6.5~7×105J/(cm2·a)之間,東部太陽總輻照度多在2.8~3.4×105J/(cm2·a)之間。這是由于內蒙古的地勢決定的,西部地區地勢較高,而且空氣干旱,對于太陽光的吸收較弱,而東部地區因為地勢較低,空氣相對濕潤,對太陽光的吸收較多,輻射量較小。內蒙古的直射輻射年總量在2.1~3.9×105J/(cm2·a),年平均直射輻射為2.9×105J/(cm2·a)。直射輻射峰值點一般分布在呼倫貝爾市西南部和興安盟一帶,谷值點分布在赤峰和吉林交界一帶,峰值為谷值的2倍。
3 結束語
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日照充足,太陽能資源與土地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十二五期間,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內蒙古已得到了大力發展。伴隨相關國家及地方政策的逐步落實,未來內蒙古太陽能光伏產業必將迎來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王呈,范樓珍.通過《BP世界能源統計2008》解讀中國能源狀況[J].應用能源技術,2009(02).
[2]汪鋒,于文華.“十二五”時期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對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3]靳沛林,格日勒.內蒙古太陽能利用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