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軟土路基處理是道路工程建設中面臨的一項重要的問題,這樣的路基土質松軟,含水量大,承載力較低,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否則會造成路基強度低、施工結束后路基不均勻沉降過大,導致路面開裂或者塌陷,影響路面的使用性能。文章通過工程實踐的結合,對道路軟基處理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道路設計;軟土路基;換填法;強夯法
引言
我國地質情況復雜多變,其中軟士分布廣泛,這樣的自然條件給道路工程的建設帶來極大的影響。在路基設計和施工中,對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的選擇上要特別慎重。
1 概述
軟土為濱海、湖沼、谷地、河灘、等處于天然含水最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強度低的細粒土[1]。軟土的工程特性主要有:
(1)軟土路基具有含水量較高、孔隙比較大的特點。因為軟土主要由粘土粒組和粉土粒組組成,并含少量的有機質。軟土一般天然含水量≥35,天然空隙比為1~2。
(2)具有明顯的流變性。在剪應力的作用下,軟土承受剪應力的作用產生緩慢的剪切變形,并可能導致抗剪強度的衰減,在固結沉降完成后,軟土還可能產生可觀的次固結沉降。
(3)壓縮性高,透水性差。軟土的壓縮模量Es<4MPa,其壓縮性隨著液限的增大而增大。
(4)抗剪強度低。我國軟土天然不排水抗剪強度一般小于20kPa,有效內摩擦角20-35°。
2 軟土地基處理方法
常用的軟土路基處理方法有換填法、排水固結法、強夯法、水泥攪拌樁法等。
2.1 換填法
所謂換填法是指將路基范圍內的軟土清除,用穩定性好的土、石回填并壓實或夯實[1]。換填法是一種較經濟、簡便的處理方法。換填法的處理深度常控制在3m范圍以內。若換填層太薄,其作用不甚明顯,因此處理深度也不應小于0.5m。
2.2 排水固結法
適用于在較厚的軟粘土地基,是指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在軟弱地基中設置一些排水通道,形成豎向或水平向排水體,通過逐級加載加壓方式,將土體中多余的水通過排水體加以排除,減少土體中的孔隙水,逐漸固結,地基發生沉降,同時逐步提高的方法[2]。
2.3 強夯法
強夯法也可以稱之為動力固結法或者是動力壓實法,這類方法是通過不斷將10至40噸的重錘提到高處讓它以自由體方式落下,這期間的落距一般是10至40米,這給地基帶來振動和沖擊,進而提升地基的強度以及降低它的壓縮性。強夯法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非飽和細粒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的處理[3]。
2.4 水泥攪拌樁加固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利用機械設備將水泥噴入待處理的道路軟土路基內,并不斷上下攪拌均勻,促使水泥與土發生水解水化反應并形成凝膠體,最終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整體,從而提高了土體的整體強度[4]。這種方法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粉土、黏性土、素填土、以及無流動地下水的松散砂土。
3 結合實際工程采用的方法
3.1 工程概況
項目位于北京市大興區舊宮鎮,南起黃亦路,北至北環路。規劃為城市次干路,紅線寬度40m,全長約3140m。
3.2 地質概況
根據道路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工程場地自然地面以下30.00m深度內地層自上而下詳述如下:
人工堆積層(Q4ml):
①層雜填土:雜色,濕,稍密~中密,含大量磚塊、磚渣、灰渣、石子、碎石。
①1層素填土:黃褐色,濕,含少量磚渣、灰渣,主要成分為粉土。新近沉積層(Q4al+pl)
②層粉質黏土:褐黃色,可塑,濕,含云母、氧化鐵、有機質,局部為黏土夾層。
②1層粉砂:褐黃色~黃灰色,濕,中密,成分石英和長石,含云母、氧化鐵。
第四紀沖洪積層(Q4al+pl)
③層粉質黏土:褐黃色,可塑,濕,含云母、氧化鐵。
④層細中砂:褐黃色,濕~飽和,中密~密實,成分石英和長石,含云母、圓礫。
3.3 處理方案選擇
根據對工程技術條件的研究和理解,并結合周邊類似工程的建設經驗,確定軟基處理方案如下:
K0+000~K1+735.09路段,由于道路沿線部分①1層雜填土分布厚度較?。ê穸?.5m~3.5m),采取全部挖除,換填路基用土的處理措施。為降低含水量,提高路基承載力,路床下設置40cm灰土,摻拌灰量9%。另外,根據地勘報告,30#鉆孔、34#鉆孔附近②層粉質黏土存在1.00m~2.00m灰色淤泥黏土,含有機質較多,土的含水量較大,處于軟塑狀態,對該處路床下素填土、雜填土及灰色淤泥黏土全部挖除,換填路基用土。
K1+735.09~K3+139.7路段,由于①1層雜填土分布厚度較大(厚度5.0m~15.2m),考慮采取強夯的處置方法,提高路基土的強度并降低其壓縮性,改善路基土性能。
3.4 強夯法處治設計
3.4.1 強夯處理深度及寬度
強夯處治有效加固深度為雜填土層厚度,將加固路段劃分為兩個區段:
K1+735.09~K2+750及K2+880~K3+139.7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8米;K2+750~K2+880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4米。強夯處理寬度至路基坡腳線以外4米處。
3.4.2 單擊夯擊能
強夯處理單擊夯擊能,根據設計處理深度按照《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JGJ79-2012)表6.2.1選取,優先選用重錘低落距,夯錘錘底直徑為2~3m,錘重15~30噸。
3.4.3 夯點布置
本次設計強夯夯擊遍數擬采用兩遍點夯、一遍滿夯。點夯采用間隔點式兩遍夯實法,夯點采用正方形插當法布置,間距為6m。夯點最后兩擊的夯沉量應滿足規范要求。點夯完畢后,場地滿鋪30~50cm厚路基填料(厚度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后以前兩遍夯擊能一半的能量滿夯一遍,每個夯點擊數為3~5擊。夯點以梅花形布置,夯跡彼此重疊搭接不小于d/4,以保證路基填料表面平整和具有較高的密實度。
3.4.4 強夯處治標準
在大面積強夯施工前,需在場地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場地進行試夯,以確保強夯效果,驗證所用的強夯參數是否合理,確定合理的強夯施工參數。夯后要求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夯后地基土壓縮模量Es≥15Mpa。
4 結束語
設計中對現場情況與軟基處理方法的靈活把握,是軟土路基優化的關鍵,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先進的技術。每一種軟土路基處理方法均有其針對性、適用范圍以及局限性,設計過程中應要綜合考慮工程造價、工期要求和施工質量等主要因素,同時要吸收項目所在地區近年來的軟基處理工程實踐中積累的經驗。
參考文獻
[1]JTG D63.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S].
[2]黃生文.公路工程地基處理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CECS 279:2010.強夯地基處理技術規程[S].
[4]賈小燕.淺談水泥攪拌樁濕噴法加固軟土地基[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9).
作者簡介:樊存偉(1985,10),男,籍貫河北省廊坊市,畢業院校河北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本科學歷,工作單位廊坊市奧通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從事道路交通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