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霞
摘 要:綠色生態建筑觀的形成與發展是建筑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步驟,作為建筑師應該始終銘記“人類不可能創造一個生態系統”,我們只能夠“對生態系統的環境和整個體系統進行設計”。綠色的春風已經吹遍了神州大地,保護環境、回歸自然的綠色生態建筑已經成為了建筑業的必然發展趨勢,而這一趨勢必然會給人們營造出和諧、健康的生活氛圍,因此,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針與對策,才能為建筑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生態觀;建筑;設計
1 生態建筑概述
生態建筑指的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對工程進行設計規劃、施工以及使用,并通過與生態學和建筑學的相關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設計,從而保證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環境能夠相互適應,并且協調發展。這對建筑結構來說,不但使其符合了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還促使建筑物與自然環境實現了統一協調。生態建筑觀不但能充分運用各種自然資源和能源,而且還為人們打造了一個舒適、美好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
2 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生態建筑觀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注重以自然為主,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充分了解來利用能源進行設計,降低了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率,減少了建筑在設計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給人們打造了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當前,我國受經濟迅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打壓,而怎樣充分的把生態建筑理論應用到建筑設計中,成了當前解決環境污染、能源和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2.1 注意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
之前,在建筑設計當中,設計人員只注重建筑本身的結構、特點及功能,卻忽略了建筑跟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在生態建筑觀中的建筑設計,應該從一開始就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原則,從選址開始,從實際出發,在設計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協調建筑、環境以及效益這三者之間的矛盾,使其能夠實現更優化。如果周圍有舊建筑,必須把舊建筑與新建筑兩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比如在設計綠化公園、美化工程的方案時,應該以回歸自然為主題,不能對現有的植被進行破壞,要依山選址,就勢造觀,不要過度的重視經濟效益而鋪張浪費,建造大型的活動場所,更重要的是使自然風突出,只將建筑作為點綴,使人工建設的痕跡最大程度上的淡化。
2.2 設計方案應個性化
建筑的設施方案與手法在生態建筑理念的指引下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個性化,不能只考慮環保效果而把建筑本身的多樣性的特點給忽略掉。建筑只有具備美好的外觀形象,才能使其美感展現出來,并且使建筑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周圍環境中,生態建筑理念也會凸顯出來。生態建筑要求把持好設計的尺度,把建筑平面與里面設計和造型很好的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讓建筑能更加便捷,流線也明快順暢,同時還需對地形地貌加以充分的運用,有機的組合各個空間,采用多種手法使建筑整體呈現出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效果,并能和四周互相呼應,更好的體現其在大自然中的特色。我國早已具備了生態觀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觀,要是在多雨潮濕的南方臨朐,建筑運用干闌式,房屋下部保持架空,不但能流通空氣、使潮濕減少,還很安全,而如果是在黃土高原地區,則多運用生土技術來建造窯洞,這樣就會較好的節約耕地,不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其實這兩種建筑形式都屬于傳統的生態建筑。
2.3 室內空間綠化
2.3.1 室內外的空間一體化設計
空間一體化指的是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對建筑的結構特點進行充分的運用,把室內室外構建成相同的模式,最大程度的增加室內的空間,這樣對于景觀的設計也十分有利。同時,這種設計在建筑設計中也是較為常見的,大多數大型建筑的庭院或者大廳都采用的是這種方式,再加上把先進的科技手段應用進去這就給室內的溫濕度調節呈現出很好的狀態,還能夠運用取消部分墻壁的方法,把室內和室外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一來既可以更好的獲取光照條件,同時還可以得到新鮮空氣,不但降低了室內空調的能源消耗,同時在綠色環保的基礎上還方便了景觀的建設,大大的增加了建筑室內的使用空間。
2.3.2 室內外的景觀一體化設計
從古代以來就已經有了室內景觀連成一體的設計手法,這種設計手法是很好的把室外景觀和室內景觀直接連接到了一起,使室內和室外能夠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體,這樣也就使其美觀效果得以實現,不但給居住者增添了生活情趣,而且還達到了生態設計的目的,提供了自然氣息。其實較為常用的室內和室外景觀一體化的設計方法就是對盆栽的綠化,或者是引水入室。
2.3.3 室內裝飾生態化
建筑室內小品、裝飾壁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緊密結合起來,可以選擇在室內放置一些魚缸、盆景來借助人們的視覺感觀能力來實現其生態化,也可以對大自然的聲音、燈光等效果進行適當的模仿,使居住者如同身臨其境,有一種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
2.4 建筑技術生態化、節能化
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多應用自然能源,盡量避免利用十分匱乏的不可再生能源,從而獲取適應的居住環境。生態建筑不但需要在方案設計時考慮生態環境,在其建筑材料的選擇以及施工過程中都應該采用節能措施,爭取每一處都能體現出其生態化。
2.4.1 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對新技術和新材料充分加以利用,從而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及對環境的破壞,通過使用現有資源來滿足地方需求,盡可能的減少使用外來物質,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建筑材料,實現建筑的生態化設計,最好多用天然石材、木材以及可再生能源等一些天然性的節能材料。要注意在生態建筑中的技術特點,即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對固定的建筑結構進行相對于氣候能夠進行自我調整的圍合建筑,比如用綠色的植栽把分割墻體替換掉,分隔開空間,選擇或樹木將墻壁和梁柱代替掉,或者建造綠色墻,使建筑與景觀更好的實現一體化。
2.4.2 在生態建筑觀念中,建筑設計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低碳節能作用,也就是說在布置建筑格局的時候,要盡量減少能源消耗和資源浪費,比如:限制建筑的高度,運用簡單的形勢對設計結構,盡可能的利用建筑的空間,更好地體現建筑功能的多樣性。或者還可以節約水資源。日常的衛生用具可以設置成節水型的,廣泛的使用水循環,此外,還可以運用沼氣等比較新的能源,把生活中的廢液轉變成有效的能源來加以利用,“變廢為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護環境,而且還能夠使新能源的到開發和利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主要對試論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同行和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文睿.淺談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林業科技情報,2012(02).
[2]荊鵬.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J].河南科技,2013(18).
[3]韓冰.淺談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科技創業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