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歧視,法律來幫助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國法律也很注意保護老年人的權益。然而,隨著經濟的多元化,觀念的多樣化,當前社會出現了與主旋律不和諧的“歧視老年”現象。
案例:家住北方的張老漢夫婦,其子小張在南方工作。今年春節,小張打算讓父母去南方過春節。為減少老人的旅途勞累,小張還特意給他們購買了機票。可是在機場的遭遇,卻給兩位老人帶來了不愉快。航空公司規定,70周歲以上的老人搭乘飛機需要和航運公司簽訂“死亡免責書”,即老人乘機中死亡,航空公司概不負責。
說法:民事責任,尤其是涉及人身權利的責任,一般不能通過簽訂責任書來加以排除,特別是用格式合同來排除民事責任,更容易引起詬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四條明確規定:“因發生在民用航空器上或者在旅客上、下民用航空器過程中的事件,造成旅客人身傷亡的,承運人應當承擔責任;但是,旅客的人身傷亡完全是由于旅客本人的健康狀況造成的,承運人不承擔責任。”因此,老人乘飛機要簽“死亡免責書”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案例:李某所在的城市,為了方便老人出行,政府專門給70周歲以上的老人發放了老年人免費乘車卡。剛拿到免費乘車卡時,李某非常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很多公交車司機不愿意讓他上車。特別是節假日、早晚出行高峰期,公交車司機見他要上車,總是勸他不要上車,讓他坐下一趟車;有時擠上了車,也被司機以人多擁擠、不安全為由勸下車。
說法:《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九條:“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托運人通常、合理的運輸要求。”《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管理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八條規定:“城市公共汽電車經營者,應當遵守在客運車輛內設置老、弱、病、殘、孕專用座位的規定。”“城市公共汽電車在營運過程中不得到站不停,不得在規定站點范圍外上下客,不得無正當理由拒載乘客、中途逐客、滯站攬客。”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李某所在城市的公交車司機拒載老年人是違法的。
案例:趙某今年80歲了,在他65歲時,老伴去世,他便與現在的老伴吳女士結婚。這些年來,吳女士給他做飯、洗衣服、陪他說話,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比子女更貼心。后來,趙某立下遺囑,表示愿意在他去世后把現在的房子留給吳女士。為了穩妥,他還去公證處要求辦理公證,但是公證處的工作人員以他年齡大為由,非得要他把子女喊來。
說法:遺囑公證是指公民生前對自己的財產做出安排,并經國家公證機關公證,于公民死亡時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條規定:“老年人對個人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以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財產權益。”《繼承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因此,趙某有權獨立地處分自己的財產,他的子女無權干涉。在本案中,趙某的公證要求符合法律規定,公證處的工作人員無權要求趙某找來他的子女后才能進行公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