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照金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治分析
吳照金
目的 探討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治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婺源縣人民醫院2011年5月~2012年7月84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 84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經過相關積極對癥支持治療后,痊愈40例,顯效36例,有效7例,無效1例,無效患兒繼續治療1周后,情況良好。結論 腹部彩超檢查是幫助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及鑒別的重要輔助手段,盡早采取抗感染治療手段是幫助患兒恢復,改善預后的重要措施。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治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導致小兒急腹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以反復性臍周痛或右下腹痛為主要表現,可伴有痙攣性疼痛[1]。由于臨床表現不典型,與其他疾病難以區別,如小兒闌尾炎等,腹部高頻彩超檢查是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的重要輔助手段[2]。本研究分析84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的臨床資料,均給予非手術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7月婺源縣人民醫院兒科收治的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資料,選取84例,男43例,女41例;其中2歲以下患兒16例,2~7歲患兒56例,7~12歲患兒14例;所有患兒經彩超檢查均符合國內文獻有關腸系膜淋巴結炎標準。
1.2 臨床特點 84例患兒以腹痛作為首發癥狀前來就診,主要變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疼痛明顯,后發展為廣泛性腹痛;其中臍周壓痛33例,右下腹壓痛41例;同時伴有胃寒、發熱有31例,伴惡心、嘔吐有17例,伴腹瀉有8例,伴咳嗽有4例。
1.3 治療方法 完善所有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的相關檢查及準備,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利巴韋林靜滴,對于WBC少于4.0×109/L的患兒主張單用抗生素;而對于感染癥狀較重的患兒則考慮采用兩聯抗生素的方式,伴有發熱患兒可給予退熱處理,腹痛患兒適當給予山莨菪堿解痙,嘔吐患兒酌情使用胃復胺或維生素B6。經過相關對癥處理后,待患兒癥狀改善時復查血常規,基本正常的患兒考慮改用口服抗生素,療程在12d左右。
1.4 觀察指標 (1)痊愈:對癥治療1周后,患兒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彩超未見異常或腸系膜淋巴結體積較初次治療時減少70%以上;(2)顯效:癥狀、體征好轉,但檢查結果接近正常值范圍,腸系膜淋巴結體積較原來減少50%以上;(3)有效:患兒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及檢查結果尚未達到正常值,腸系膜淋巴結體積較原來減少不到50%;(4)無效:患兒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腸系膜淋巴結未見縮小。
84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經過相關積極對癥支持治療后,有82例患兒癥狀、體征明顯得到緩解,復查彩超提示腫大的淋巴結恢復正常的有78例,12d后患兒痊愈的有40例,顯效為36例,有效為7例,無效為1例,無效患兒繼續治療1周后,情況良好,全部患兒出院。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作為兒童常見的急腹癥病因之一,是小兒時期應當注意的問題,該病存在范圍廣,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因此應加強對于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認識,預防該病的發生,同時積極幫助患兒恢復[3]。
當患兒發生感染時,各種細菌或者病毒的毒素隨淋巴管進入局部淋巴結, 由于小兒多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自身免疫系統不夠完善,免疫功能相對較為旺盛,局部淋巴結參與免疫反應較為強烈,導致淋巴結腫大,所以小兒更容易發生淋巴結炎[4-6]。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常有以下特點:(1)好發于兒童,多在5歲左右,約占整個發病患兒的一半。(2)典型表現為以臍周或右下腹為主的疼痛,反復發作,多為痙攣性疼痛,可表現為隱痛[7]。(3)由于癥狀不典型,發生在右下腹疼痛易與小兒急性闌尾炎相混淆,發生在中上腹易于胃炎相混淆,誤診率較高。(4)多數患兒引起腸系膜淋巴結炎的主要誘發因素是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因此給予抗生素能夠有效地控制患兒的感染癥狀。(5)臨床上對于該病的診斷除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外,更為重要的是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陽性率高,同時能夠幫助鑒別急性闌尾炎、結核性淋巴結炎、惡性淋巴瘤等疾病[8]。(6)該病預后好,無明顯并發癥或后遺癥。本次研究中,84例患兒經過為期12d的積極處理后,有83例患兒好轉,有效率達98.8%,還有1例患兒繼續加強治療1周后,情況好轉。結果表明,盡早采取抗感染等相關治療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兒預后。陳金安等[9]報道指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感染,通過及時的抗感染治療能夠顯著地改善患兒的癥狀,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同時,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也可以發生腹部不適癥狀,在排除原發病及相關急腹癥因素后,也應該考慮到并發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可能。
綜上所述,對于以臍周或右下腹反復性疼痛的患兒可首先進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幫助診斷及鑒別,以免誤診;在明確為腸系膜淋巴結炎后,加強控制感染,并給予其他對癥、支持處理,是幫助患兒盡早恢復的重要措施,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探討。
[1] 黃衛良,周炯英,周新華,等.抗生素序貫療法治療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J].兒科藥學雜志,2010,16(2):16-18.
[2] 周樺,張文君,賀神,等.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超聲診斷指標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9,11(6):395-397.
[3] 周玲玲.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116例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2):2633-2634.
[4] 謝財華,周媛.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腫大46例診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0):126.
[5] 黃向陽,林玉蘭.高頻彩超在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與急性闌尾炎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4):2445.
[6] 馬學梅,李小玲.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研究現狀[J].醫學綜述,2014,20(4):698-700.
[7] 王一舒,鮮俊,胡發遠.高頻超聲在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中的價值[J].四川醫學,2014,35(1):115-116.
[8] 吳小鳳,余翔,周江.高頻超聲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4,35(4):708-709.
[9] 陳金安,毛金龍.肺炎支原體感染致4,JL腹腔積液9例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7):633-6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0.050
江西 333200 婺源縣人民醫院兒科(吳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