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華唐 李軍 楊素梅
玉米套種大麥免耕栽培技術
楊俊 華唐 李軍 楊素梅
(云南省德宏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德宏678400)
德宏州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肥水條件較好的低熱河谷壩區田塊,小春調整種植經濟作物,傳統糧食作物面積銳減,糧飼總產量降低,充分利用山區、半山區進行麥類作物的種植及栽培技術研究具有現實意義。玉米免耕套種大麥可充分利用秋末雨水、殘茬覆蓋、大麥生育期短、抗逆強等特點,利用優良的玉米、大麥品種,配套科學栽培技術,增加德宏州糧飼產量的供給,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玉米;套種;免耕;大麥
德宏州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肥水條件較好的低熱河谷壩區田塊,小春調整種植經濟作物,傳統糧食作物面積銳減,糧飼總產量降低。1990年全州麥類面積是25 533 hm2,總產量64 036 t,2000年全州麥類面積減少到9 533 hm2,到2010年全州麥類種植面積僅7 867 hm2,總產量23 246 t。近年來農民充分利用山區、半山區耕地種植小麥,但由于小麥生育期長、抗逆性弱,加上近年來德宏冬春干旱嚴重,造成旱地小麥減產、絕收現象普遍。充分利用山區、半山區耕地種植糧飼大麥,研究、推廣大麥免耕技術對德宏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玉米套種大麥可充分利用秋末雨水、殘茬覆蓋、大麥生育期短、抗逆強等特點,利用優良的玉米、大麥品種,配套科學栽培技術,充分利用德宏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麥生育期間,天氣晴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大麥營養生長及干物質積累,增加千粒重、粒重,提高單產,增加糧飼總產量。
1.1 豐富種植模式、提高復種指數
德宏山區、半山區耕地面積大,占全州耕地面積的50%,但近年來冬春干旱嚴重,傳統的種植模式常造成小春作物減產乃至絕收,造成大量耕地閑置,浪費資源,通過玉米套種大麥,利用秋季雨水提早種植大麥,利用大麥生長發育快,生育期短、抗逆強的特點,可保證小春季收益,又可在大麥收后,剛好雨季來臨,及時播種玉米,擴寬應用品種選擇性,提高復種指數。
1.2 節約成本、持續發展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劇增,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并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農民不得不加大對土壤的作業頻率,努力擴大復種指數,化肥、農藥以及除草劑的施用量也迅速增加。在農業化學品投入及灌水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頻繁的耕作除了增加生產成本外,更為重要的是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和地力的下降及由于水土流失而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玉米地套種大麥免去了耕翻整地等繁雜作業,可簡化栽培流程,減輕勞動強度,節約機耕機耙成本,減少機械進地次數,保護耕作層,減少水土流失。免耕麥地可節約機械、人工成本1 500元/hm2,增加種麥收益,大麥免耕技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1.3 保墑蓄水、改善品質
玉米地套種免耕大麥,免地塊翻耕,減少水分蒸發,利用玉米地雜草根茬固土保墑,保護土壤、減少風蝕、水蝕和水分無效蒸發,充分利用德宏秋季雨水,提高自然降雨利用率,這對近年冬春干旱嚴重具有積級意義,免耕可改善土壤水分、養分等理化性狀,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對旱地作物生長環境產生了有利影響,有助于產量的提高和籽粒品質的改善。
1.4 根茬還田、培肥地力
玉米成熟期免耕套種大麥,可利用玉米秸稈及雜草殘茬覆蓋增加地溫、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根茬還田,在培肥地力的同時,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提高。免耕大麥不打亂土層,肥土在表土層,生育前期土壤水、氣、熱條件優于翻耕麥,有利幼苗生長健壯,促進早分蘗,增加低位分蘗數,提高成穗率,有利增加有效穗數,提高產量。
2.1 選用良種
德宏州夏季高溫多濕,病害多發生,秋末套種大麥,應選擇生育期適中、抗病、高產、廣適、優質的雜交玉米新品種,如德玉5號、雅玉889、海禾2號、云瑞8號、云瑞88等品種。大麥品種應選擇抗病、抗旱、耐瘠、豐產、廣適性品種,如保大麥8號、V43、保大麥11號、保大麥12號等糧飼品種。
2.2 適時播種
玉米播種期掌握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這段時期正常年份穩定進入雨季,在雨透后播種效果最好,保證苗齊、苗均。適時播種玉米保證入秋后能適時套種大麥,大麥播種期應在9月底10月初,一定在秋雨后及時進行,雨后及時把大麥種子均勻撒播在玉米地里,忌播種過晚。由于近年來德宏冬春干旱嚴重,晚播種無法保證苗期至分蘗期所需水分,可能會造成大幅減產乃至絕收。
2.3 適量播種
玉米3 600~4 000株/667 m2為宜,平地條栽大行100 cm,小行40 cm,株距23 cm;坡地塘規格75 cm×46 cm,每塘雙苗。大麥要適當加大播種量,由于套種直播,出苗率常會偏低,一般比常規種植的播種量多5~8 kg/667 m2,試驗證明,用種量在15~18 kg/667 m2最為適宜,播種量過少,造成基本苗不足,有效穗減少,產量不高,播種量過多,出現群體過大,造成徒長,產生倒伏,影響產量。
2.4 及時除草
玉米套種大麥,大麥播后除草很關鍵,在大麥下種后1~2 d內及時進行田間除草,采用滅生性除草劑,殺除雜草,改善植物生長環境,清除越冬害蟲和病菌藏匿滋生的場所,減輕全年病蟲害,形成生物覆蓋,利于保墑蓄水,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一般采用重胺鹽類、有機磷類、雙丙氨酰膦類、丁胺酸磷類除草劑,試驗證明,用20%百草枯(paraquat)水劑150~200 g/667 m2,對水25~50 kg進行噴施除草,效果最好;或用10%的草甘磷(Glyphosate)水劑0.5~0.75 kg/ 667 m2,對水20~40 kg均勻噴霧雜草莖葉,用草甘磷可加入洗衣粉、柴油等表面活性劑,可提高除草效果。
2.5 足量用肥
播種前玉米地里施足底肥,用復混肥40 kg/ 667 m2混合農家肥2 000 kg/667 m2均勻撒施,大麥出苗后拔節前,抓住秋雨后及時追施分蘗肥,遇雨即追,大麥全生育期追肥一次性完成,用過磷酸鈣10 kg/667 m2、尿素10 kg/667 m2混合均勻撒施,德宏州冬春干旱嚴重,10月中旬以后自然降雨很少,保證苗期追肥能滿足大麥整個生育期間的肥料需求,確保產量。針對免耕大麥易早衰的特點,要重視葉面噴肥,在大麥抽穗、開花、灌漿期間進行葉面噴施磷、鉀肥或氮肥,對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碳素代謝,加強物質運轉,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一般在乳熟期以前噴施1~2次,7~10 d噴1次,可用1%尿素加0.1%~0.2%磷酸二氫鉀,用量每次稀釋液50 kg/667 m2左右。
2.6 科學管理
大麥生長中后期麥田的管理主要是針對蟲草害的科學管理,由于免耕栽培,草害嚴重、除播種后的除草外,苗期應視草害情況,拔節前用二鉀四氯、綠麥隆、苯黃隆等麥田專用除草劑防治雜草一至二次;德宏州冬春干旱嚴重,大麥營養生長旺盛,植株繁茂,蚜蟲廣為發生,應注意苗情監測,隨查隨治,在抽穗灌漿期間還應防治黏蟲。化學農藥防治麥蚜可用50X辟蚜霧可濕性粉劑1 500~3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000~1 5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霧,也可用5%來福靈乳油2 10 ml/667 m2加水50~60 kg噴霧。還可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殺滅菊酯乳油、25%快殺靈乳油進行防治。防治黏蟲可用90%晶體敵百蟲1 500倍液加40%馬拉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效果較好,也可用辛硫磷、丁硫克百威、雙甲腺等進行防治。
2.7 適時收獲
大麥在黃熟期就可適時進行收獲,保證粒重最高、籽粒飽滿、品質最佳、豐產豐收。
2013-08-20
楊俊華(1972-),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麥類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