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卉 吳素琴 張永生 陸 簫 郭林永
(1.建湖縣農技推廣中心,江蘇 建湖 224700;2.建湖縣岡西鎮農技中心,江蘇 建湖 224742;3.建湖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建湖 224700;4.建湖縣建陽鎮農技中心 江蘇 建湖 224752)
近年來,建湖縣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大力開展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200個行政村中,2013年已建成17個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計劃2014年實現村村全覆蓋。今后將從理順管理體制、明確公益性職能、加強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村級農技服務站人員結構和全面提升農技推廣隊伍的綜合素質等方面扎實做好工作。
服務站都是建在生產一線,建在農民走得到、聚得齊的核心地段,如桃園站和恒東站依托現有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的現場設施為建設載體,三虹站依托三虹有機稻米基地的現場設施為建設載體,便于充分發揮服務站的實際效能。
站名都統一名稱標識,服務站點標牌、服務人員名單、《工作職責》和《服務規范》等都統一設計制作,全部上墻。各服務站辦公面積達20 m2以上,配置服務柜臺。
從所在村遴選具有一定技術專長、較高科技素質和較強組織帶動能力的村組干部、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作為村級農技員,在具有高中以上學歷或有涉農專業中等及以上畢業證書和農業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選用,通過集中培訓掛牌上崗。
服務站配置辦公桌椅、上網電腦、農技服務熱線電話、服務柜臺及相關設施設備。
為所在村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咨詢,聯系專家協同開展現場指導,解決生產技術難題。(1)舉辦農民培訓:緊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采用田間課堂、現場講解等方式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實用農業技術。(2)組織農技活動:配合縣鄉開展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積極聯合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涉農企業及有關涉農組織,開展技術承包、技術轉化、技術培訓等多樣化的農技推廣服務。(3)推動信息入戶:為農民提供涉農網站和手機報、12316短信等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農產品價格行情、農業政策信息快捷入戶。(4)提供農資配送:結合農資經營項目,為農民提供直銷配送及售后服務,方便周邊農民購買到質優價廉的農資產品。(5)拓展增值業務:協同聯辦共建單位創辦服務網點,為農戶提供農業氣象、農業貸款、農業保險等增值服務。
因鄉鎮、村委會財政困難,村級農技服務站公務經費難以落實,各項服務難以開展。因經費難以落實,職能不夠明確,所以缺乏長效機制,管理制度也不夠到位。
由于經費不足,村級農技服務站辦公室只能租用村委會或基地的場地作為辦公室,辦公條件較差。用于農技服務的經費不足,農技服務的手段、設施比較落后,農技人員的工作環境比較艱苦。
村級農技員無編制,都是兼職人員,工資難以落實,而且主要是面向農業生產第一線,工作本身就比較辛苦,導致思想不穩定,工作積極性不高,留不住人,工作不好開展。
目前從事村級農技服務站農技服務工作的農技人員,主要由村干部或農業種養大戶兼職擔任,由于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夠、學習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得不到專業培訓和知識更新,難以適應新階段農業服務的要求,難以滿足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由于村級農技人員知識水平不夠,農技服務的裝備手段跟不上,農技服務面臨新的挑戰。再加上福利待遇無法落實,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部分農技人員不甘于貧苦,缺乏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實施以條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多年來,鎮村農技推廣機構實行鄉鎮分塊管理,導致農技推廣機構出現體系斷線、推廣斷層、手段滯后、人心浮動等問題,由此說明了實施以鄉鎮分塊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不符合當前的農業發展現狀要求,不利于鎮村農技推廣服務事業的發展,而實行以條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以國家農技推廣體系為主導的主渠道作用的發揮。
充分發揮村級農技站的農技推廣服務作用。進一步理清村級農技站的服務職能,把一家一戶難以做到、龍頭企業和其他經濟合作組織不愿意承擔的事務,如先進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植物病蟲草害預測預報等職能明確由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承擔起來,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業生產一線的作用。落實好公益性人員的福利待遇,激勵公益性農技人員專職開展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積極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互動補充機制,以共同建立協會、合作組織等為平臺,形成當地主推技術、主推品種等技術推廣的主渠道。
提高服務能力。辦公室、培訓教室、試驗示范基地等設施是農技推廣必不可少的基本設施;交通通訊、電腦、投影等設備是現代農技推廣必備手段。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盡快研究制定建設方案,配備必要的試驗基地、培訓場所、信息化辦公設備,力爭把村級農技服務站建設成為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引進、推廣試驗的基地,培訓教育農民的陣地,致富信息發布平臺。
創新運行機制,要改革用人制度,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員進入推廣隊伍、增強村級農技隊伍的新生活力。完善考評制度,將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改革內部分配制度,將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掛鉤。
適應時代要求,要以農民是否滿意作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全方位提高村級農技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廣大村級農技人員的服務意識、知識水平、業務技能和綜合服務能力適應時代要求,滿足農民群眾需求。真正建立縣、鎮、村三級聯動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適應新時代的“三農”要求,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