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 劉星辰 楊小燕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解析
曾靜 劉星辰 楊小燕
目的 分析探討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middle cerebral artery syndrome,MCAS)患者腦血管運動反應性,總結其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對缺血性卒中發(fā)生的預警價值。方法 選取中山市中醫(yī)院30例有癥狀及30例無癥狀MCAS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6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所有研究者均行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2組受檢者屏氣前、屏氣末雙側MCA血流速度及屏氣時長,計算屏氣指數(shù)。結果 研究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病變。研究組病變患者BHI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病變患者指標明顯低于輕度與中度病變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度病變患者與對照組健康人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無癥狀或有癥狀MCAS患者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均伴有明顯下降,及時檢測患者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可以為缺血性卒中預防提供指導。
大腦;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病變;腦血管反應性
血流動力學低灌注作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發(fā)病機制,其影響因素包括平均動脈壓、全血容量、顱內壓、心臟功能及腦動脈狹窄情況等[1]。現(xiàn)階段,有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也可影響血流動力學低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警缺血性卒中。本研究對收治的60例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middle cerebral artery syndrome,MCA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
MCAS患者的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中山市中醫(yī)院收治的大腦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60例(男36例,女
24例)作為研究組,年齡42~75歲,平均(56.8±6.4)歲。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多普勒超聲檢測及MRI檢查并確診為MCAS,患者均有良好的超聲通透窗口,可見清晰的血流頻譜,排除血管炎、血管畸形、動脈夾層等非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患者及心源性栓塞患者等。另選取健康人60例(男35例,女25例)作為對照組,年齡45~75歲,平均(55.2±6.0)歲。排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及偏頭痛患者等。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MRI及TCD檢查,對患者頸部及顱內血管病變部位進行定位,并檢查記錄病變程度及病變部位的側支循環(huán)狀態(tài),后采用TCD軟件監(jiān)測患者腦血管反應性。使用Spencer頭架于受檢者雙側顳窗部位固定2個雙深度2 MHz探頭,于狹窄大腦中動脈遠端及雙側MCA行
MCA 55~65 mm深度血流速度及頻譜形態(tài)檢測,待檢測影像穩(wěn)定后進行屏氣試驗,著重記錄頻譜形態(tài)變化。屏氣試驗操作:受檢者平臥于檢測床上,平靜呼吸5min左右記錄MCA多普勒頻譜形態(tài),操作過程中保持探頭位置不變,取樣深度及容積亦保持不變,于患者保持呼吸正常的情況下屏氣30 s,記錄屏氣時長及屏氣期間多普勒頻譜,在血流速度恢復正常狀態(tài)3min后進行重復檢測。每次檢測結果均行脫機分析,著重測量雙側MCA血流參數(shù),具體包括屏氣前后血流速度及屏氣時長等,計算屏氣指數(shù)(BHI=[(Vbh-Vr)/Vr]×100%/T[2],其中Vbh為屏氣末最大平均流速,Vr為平靜呼吸時平均流速,T為屏氣時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常規(guī)TCD檢測結果 研究組60例大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病變患者經(jīng)TCD檢查發(fā)現(xiàn)110條MCA狹窄,其中輕度狹窄50條(45.5%),中度狹窄34條(30.9%),重度狹窄26條(23.6%)。30例有癥狀患者中有16例患者伴有雙側MCA病變, 30例無癥狀病變患者中有15例患者伴有雙側病變。對照組健康人檢查未發(fā)現(xiàn)1例狹窄病變。
2.2 2組受檢者腦血管反應性試驗結果 (1)2組受檢者BHI比較:研究組有癥狀患者病灶側、非病灶側及無癥狀患者MCA的BHI(%/S)分別為(0.92±0.43)、(1.23±0.41)、(1.14±0.55),有癥狀病變患者病灶側指標明顯低于有癥狀患者非病灶側及無癥狀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平均為(1.54±0.81),研究組病變患者BHI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不同程度MCA狹窄患者BHI比較:輕度、中度及重度MCA狹窄患者BHI指標分別為(1.42±0.45)、(1.12±0.43)、(0.68±0.36),重度病變患者指標明顯低于輕度與中度病變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度病變患者與對照組健康人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具體是指腦部灌注壓發(fā)生改變時腦部血管反射性收縮或擴張的能力。通常情況下,腦動脈壓狹窄后會以側支循環(huán)來維持灌注壓,在側支循環(huán)無法維持的情況下腦部血管會通過自動調節(jié)擴張以起到降低血管阻力、保證腦部血流量的作用,這便是腦儲備的部分功能運轉。當前腦血流儲備功能被作為腦卒中風險預測的關鍵性指標。但因腦部血流儲備功能的發(fā)揮,腦部狹窄病變常被掩蓋,臨床診斷具有滯后性,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治工作開展。在這種情況下,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功能狀況被作為腦卒中疾病診斷的相關性指標,已經(jīng)成為當前臨床研究工作開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文獻報道,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也可影響血流動力學低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警缺血性卒中。本文研究結果與之相符。
綜上所述,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病變患者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明顯低于健康人,狹窄病變發(fā)生后患者BHI等相關指標會明顯下降,BHI指標會隨著狹窄病變程度加重明顯下降。本次研究結果與國外文獻報道結果一致[3],提示MCAS患者多伴有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損傷,可以通過檢測患者BHI指數(shù)來預測、評估患者腦動脈狹窄病變情況,進而為腦卒中疾病防控提供參考指標。
[1] 劉俊艷,魏娟紅,羅艷利.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分析[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7,22(10):737-740.
[2] 夏友華,潘鄧記,唐洲平,等.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急性期MRI表現(xiàn)及其病理生理機制分析[J].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09,34(2):85-87.
[3] 譚紅愉,楊志華.不同程度大腦中動脈狹窄與閉塞患者的梗死類型[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38(7):427-4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044
廣東 528400 中山市中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康復科 (曾靜 劉星辰楊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