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中醫院推拿科 天津 301500
恩師郁樹海推拿配合牽引治療頸性眩暈臨床體會
李寶柱郁樹海
寧河中醫院推拿科 天津 301500
頸性眩暈是臨床最常見的眩暈證之一。本病是由于頸枕部或(及)頸肩部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所導致的以眩暈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臨床表現多以眩暈為主,其發生多與頸部和頭部位置有直接關系,且多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聽力減退、失眠、記憶力減退、偏頭痛及視力、精神障礙,甚則引發腦萎縮癡呆及卒倒發作等。
推拿;頸牽引;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是臨床最常見的眩暈證之一。本病是由于頸枕部或(及)頸肩部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所導致的以眩暈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臨床表現多以眩暈為主,其發生多與頸部和頭部位置有直接關系,且多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聽力減退、失眠、記憶力減退、偏頭痛及視力、精神障礙,甚則引發腦萎縮癡呆及卒倒發作等。
恩師郁樹海主任醫師從事推拿工作30余年,畢業后系統研究學習了祖國醫學并多次外出進修學習西醫解剖學,先后受賈慶祥老師,白云喬(李老李墨林學派)等名師指點,推拿手法別具一格,對運用推拿手法加牽引治療頸性眩暈的體會深刻。我隨師學藝多年現將恩師近1年余收治的90例患者及多年治療經驗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共采用頸性眩暈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51例;年齡最大者73歲,最小者15歲,平均37歲;病程最長者12年,最短者1小時;職業方面,農民10例,工人25例,教師32例,學生18例,其他5例,多有長期伏案、低頭工作史;所有病例均有頸椎CR片,多數年齡小的患者有頸椎生理變直甚至反張,寰樞椎間隙左右不等寬等情況, 老年患者以頸椎鉤椎關節、椎體前后緣增生,椎間隙狹窄或椎間盤病變為主。
2.1 推拿手法
(1)先囑患者俯臥于推拿床上,醫者立于患者頭前分別用兩拇指點柔患者兩側斜方肌前角、肩井穴、肩胛內上角,放松斜方肌;然后自大椎開始分推華佗夾脊穴及膀胱經兩線至少推至第12胸椎及分推兩側肩胛內緣各(3-5)遍,最后后采用掌根柔法沿正中線及膀胱經線放松肩背肌肉3遍,遇壓痛點、條索節結可加以點按彈撥。總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
(2)頸部操作:患者坐于方凳上,醫者立于患者背后先點柔大椎穴后用雙拇指點按肩胛內上角及肩井穴,拿肩放松肩部肌肉,然后以指柔法交替沿兩側頸部及正中線作自上而下的旋轉揉捻,每側3~5遍,壓痛點可重點揉捻及適當使用彈撥法。頸部定點斜扳法常規用于頸肩部放松完以后,是恩師治療頸性眩暈并帶有寰樞椎間隙不等寬時的主要手法。以向右扳為例,患者坐在方凳上,術者立于患者右側后方,用右手托于患者頜下,左手撫按于其頸后部以食指中指為主壓按于所要調節的關節處,(此處多為陽性反應點)先矚患者頭向左側傾斜,后稍低頭,右手為動手使患者頭部向右上后方旋轉至最大角度,左手不動,然后右手發力旋轉使其角度增加5-15度,此時一般可聽到彈響聲同時左手按壓處有滑動感。
(3)頭面部操作:此治療手法較為重要。患者坐于小方凳上,醫者立于背后,選穴及部位:印堂、神庭、睛明、魚腰、攢竹、太陽、翳風、率谷、百會、角孫、風池、風府及足少陽膽經。操作:a自印堂穴向上至神庭穴,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至太陽穴施推法3~5 次;按揉印堂、頭維、睛明、魚腰、太陽;b自頭維穴沿足少陽膽經頭顳側循行線至風池穴,施指推法,左右兩側都應操作,分別按揉聽會、聽宮、率谷、完骨、天柱、翳風、失眠、頭臨泣和風池穴;c自頭維穴沿足少陽膽經頭顳側循行線至風池穴施掃散法,時間 1~2 分鐘;d自前額經頭頂向后至后枕部做五指頭梳五經法,并點按百會、四神聰穴。最后五指提拿肩井及肩胛內上角結束治療。
2.2 頸椎牽引治療
頸椎牽引也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我科室目前采用的是坐位手動頸椎牽引機,此設備簡單,使用方便。恩師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加裝橫向環形可調節固定帶,以調整牽引角度及增加穩定性,在本地區屬先例。牽引時間15-20分鐘為宜,角度為5-20度,牽引力一般平均4公斤左右.療程與推拿相同。
上述方法每天一次,7天為一療程。所有病例最長3個療程,最短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1]
治愈:眩暈消失,功能恢復;顯效:眩暈明顯減輕,功能部分恢復;有效:眩暈有一定緩解;無效:經1個一2個療程的治療,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經治療,治愈52例,占57.78%;顯效27例,占30.00%,有效9例,占10.00%; 無效2例,占2.22%;總有效率為97.78%
典型病例:患者女,35歲,帶孩子來我院看兒科,突發眩暈,惡心,未吐,無肢體及語言障礙。隨被我院醫生攙扶送至我科就診。臨床查體及頸椎CR片符合頸性眩暈診斷。恩師給予推拿手法治療1次后癥狀基本消失,行走自如。隨訪2月無復發。
頸性眩暈屬祖國醫學"眩暈"、"痹證"范疇。西醫學認為頸性眩暈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椎動脈血流不暢、腦供血不足所引起,其中椎動脈行程的椎骨段和枕段是頸性眩暈發病主要部位。中醫認為,眩暈的發生主要與肝、脾、腎有關。《內經》 中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上虛則眩"。
恩師郁樹海根據多年的臨床體會和觀察認為(1)此病發作的原因主要與從事職業和不良習慣密切相關。多見于青壯年人,現在正逐步開始年輕化,學生發病率逐年上升。其次是由于外感風寒濕邪所致。加之頸椎的生理結構特殊,頸椎關節面與水平面有40°的傾角,有利于頸部的靈活運動,不利的則為穩定性較差,當頸部突然受到旋轉外力時,極易產生半脫位而壓迫神經根和椎動脈。隨年齡增加頸椎退變增生也可壓迫刺激椎動脈。此外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血液黏滯性增高亦是椎基底動脈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2)在治療中推拿頭部腧穴必不可少,以足少陽膽經頭部腧穴為主,并輔以足陽明、足太陽經頭部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可達到平肝、補腎、健脾、止眩之功。尤其指出由頭維穴開始分別用雙手食、中、環三指依次排開沿膽經向枕后滑動時要有"溜冰樣"感覺。手法操作時要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剛柔并濟。點按穴位要穩準還要有滲透力及患者的回味感。另外發力的方向要正確,如風池穴要向對側眼角方向,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推拿頸部時切忌發力不均、不應有推搡感,造成患者頭部頸部來回晃動致使眩暈癥狀加重。(3)做頸椎扳法時發力手的肘部內側要貼近自身的脅部,手發寸力,醫生身體不要轉動,這樣可防止旋轉角度過大,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不可過仰位扳,曾有過仰位斜板造成栓塞的報道[2](4)牽引可以使頸椎關節及周圍組織得到充分休息,改善椎間隙,使扭曲的椎動脈得以伸展,減緩椎間盤周緣組織的外突壓力,調整微關節紊亂,以達到頸內外平衡。治療時一般先牽引,后施手法。由于各患者的體質、病程、耐受性不同,所以牽引的重量亦不同,以患者的自我感覺良好為度,逐步在耐受范圍內增加牽引重量,部分癥狀較重患者如不能耐受牽引,可先施以手法治療,在癥狀緩解后,再依次進行治療。眩暈特別嚴重者不能坐立,可選擇仰臥位進行頭部推拿。(5)特別對老年人血粘度、血脂、血壓高及動脈硬化等內科疾病,治療頸性眩暈的同時,對癥治療內科疾病,能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對于頸椎曲度的改變是大部分青年頸性眩暈患者的體征,也是頸性眩暈發病的病理基礎,因此糾正頸椎曲度對治療頸性眩暈有重要意義。
恩師從醫30余年,受多位名師指點,一心鉆研推拿,在蘆漢及津京地區頗負盛名,對于手法內涵認識深刻,其手法有獨到之處,如行云流水,舉重若輕,體現了力與美的藝術結合。他經常指導說推拿前你首先要明確患病的部位在哪,你需要怎么治,要用什么手法,該怎么發力;操作時你要知道你按的、推的是什么,因此必須精通西醫解剖學,要與患者融為一體,自己細細體會手下的感覺,推拿后要讓患者有回味感,并把推拿的精髓總結成一句話:推拿使得是力,用的是巧,最終體現的是藝術。我想這就是推拿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為之奮斗和所要達到的目標。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4-235.
[2]推拿手法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7
[3]周南.推拿頭部腧穴治療眩暈的體會.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年5月第1卷第5期 (總5 期)
[4]龍翔宇,王剛.理筋推拿對頸源性眩暈患者頸椎曲度改變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年7月第4卷第7期
[5]邱燕春.推拿結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7例.按摩與導引.2006年4月第22卷第4期(總136期)
[6]朱漢清.推拿治療頸源性眩暈45例.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年4月第3卷第4期(中)總第28期
[7]常秀生,高漢山,李寶柱.郁樹海主任對脊柱相關疾病的治療思路淺析.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年12月第3卷第12期(下)(總第36期)
[8]李寶柱,郁樹海,常秀生.中醫推拿手法配合牽引治療頸型頸椎病200例臨床觀察.遼寧醫學雜志.2012年第26卷 第2期
R244.1
B
1009-6019(2014)12-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