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
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導致闌尾腔阻塞,使得內部壓力增加而最終導致炎癥反應,這就是急性闌尾炎的病發原理,它是普外科中常見的一種急腹癥。筆者選取96 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診療結果,并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監利縣皮膚病醫院收治的96 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腹部B超、血常規檢查之后進行的住院治療。在收錄的96 個病例中,男50 例(52.08%),女46 例(47.92%),年齡8~68 歲平均年齡35.4 歲。其中95 個患者有腹痛病史,腹痛并伴有惡心、嘔吐者占比40.03%,伴有下腹固定壓痛者占97.65%。
1.2 臨床表現及輔查 61 例以轉移性右下腹痛為主要癥狀,35 例以持續性臍周、右下腹或下腹痛為主要癥狀。體格檢查:17 例僅有有下腹壓痛;68 例有不同程度肌緊張、反跳痛;11 例腹膜刺激征已明顯超出右下腹。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進行了B超檢查、血常規檢測。
1.3 術前診斷情況 普外科以“急性闌尾炎”收治90 例,經治療觀察、B超診斷、普外科會診轉入,入院至轉科時間間隔為3~12 h。外院以“盆腔炎”診治10 例,診斷“急性闌尾炎”行非手術治療6 例,治療3 h~2 d后普外科以“急性闌尾炎”收治。
1.4 手術治療情況 96 例中8 例腹痛時間較短,癥狀、體征輕者要求先行非手術治療,1 例療效不明顯者改行手術治療。其余88 例患者均實行手術治療,施以剖腹探察闌尾切除術得有78例,其中腹腔引流15 例,其余行闌尾切割術。
術后造成切口感染的有5 例(5.81%),切口愈合延遲4~20 d的有35 例(40.69%)。10 例(10.42%)未接受手術治療的早期急性闌尾炎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以后,8 d恢復排氣,病情好轉,所有患者均在有效治療后康復出院。
3.1 急性闌尾炎病癥分析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外科常見病,需要準確診斷、早期手術,并防止手術造成并發癥的可能性。急性闌尾炎在各種急腹癥中造成的危害居首位,通常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及闌尾點壓痛,并偶發反跳痛的情況[1]。一般醫師會建議患者進行常規性的CT檢測、血常規、尿常規的檢查,但這只是一般性手段,為了更好的確診,通常還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甚至還會對腹部的各種體征進行了解。
3.2 急性闌尾炎診斷依據 是否出現轉移性有下腹疼痛,是否出現闌尾局部壓痛,白細胞數量是否出現明顯增高,是闌尾炎的重要診斷依據,超過80%的患者均有這些表現[2]。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我們的診斷方式得到了更加精準的進步,通過影像學檢查,比如說B超,我們可以發現病灶處是否有炎癥,通過實驗室檢查,可以檢測出白細胞數量的變化,還可以通過各種分子的比例變化判定身體是否有恙。
3.3 闌尾炎治療方式 就當前臨床醫學而言,治療闌尾炎的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的方式,有著很高的安全性和效率。在對待不同的患者方面,要用不同的方式,如體弱的老人,最好采取保守治療的方式,以抗感染治療為主配以活血化瘀的治療,足以減輕闌尾炎造成的病痛[3]。手術后,并發癥一般會有出血、切口感染等問題,但只要配合醫師,悉心療養就不會造成這種問題。通常,B超的檢測成功率在早期能達到90%以上,但當有其他條件存在,比如說患者有腸粘連、腹腸積液、腸管脹氣的病癥的存在,這可能會干擾醫師進行診斷,會造成檢出率低的可能。在本組中,所有患者均采取了B超檢測的方式,檢出率達87.6%。事實上,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通常B超檢測率會過低,診治醫師一定要注意多詢問患者的病史情況,并對其進行詳細的臨床檢查,尤其注意腹部臨床檢查對比,爭取獲得盡量多的資料;另外,B超只是判定患者是否得了闌尾炎的一般方法,同時也決不能過分依賴這份結果。原則上,急性闌尾炎一經確診,應盡早進行手術切除,以減少可能發生的近期或遠期的各種并發癥。當然,即使手術成功,但還是存在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4-5]。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一定要在對患者充分尊重、充分負責的情況下,利用現有技術對患者進行診斷,必要時一定要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做好科學合理的診療。
[1]唐建環,王文仲,趙梓良,等.急性闌尾炎誤診原因分析(附25 例報告)[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7):895-896.
[2]李海鵬.普外科臨床中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治分析[J].健康必讀,2013,12(5):219-220.
[3]任攀紅,石亞群.普外科臨床中急性闌尾炎臨床護理體會[J].健康必讀,2013,12(4):496.
[4]王燕雄.急性闌尾炎手術和保守治療的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2013,26(6):88-89.
[5]羅兵.急性闌尾炎100 例臨床診斷分析和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13,19(3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