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侍曉萍 劉雪梅
奧卡西平是一種治療癲癇部分發作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的新藥,與傳統抗癲癇藥物相比奧卡西平有不良反應少、自身誘導及對肝藥酶的誘導作用小等優點。但奧卡西平也有誘發癲癇反應加重的可能,本例就是一個奧卡西平誘發癲癇發作加重的案例,希望臨床醫生在使用時提高警惕。
患者男,4 歲,體重28 kg。2010 年8 月確診為癲癇,在家中自行口服左乙拉西坦片250 mg/次,2 次/d;苯巴比妥片30 mg/次,2 次/d,控制癥狀,每月仍抽搐1~2 次。2012 年2 月因感染引起癲癇發作頻繁,抽搐頻率增至5~6 次/d。2 月20 日入院治療,給予頭孢替唑鈉及炎琥寧抗感染,仍服用左乙拉西坦及苯巴比妥抗癲癇。入院3 d患兒發作仍頻,加用奧卡西平片(瑞士諾華制藥有限公司,T 0922) 150 mg/次,1 次/12 h。2 月23 日中午11:30 首次服藥,下午13:30 后發作突然頻繁,5~15 min出現1 次,表現為抽搐吐沫意識喪失,每次持續約1 min。立刻給予咪達唑侖1 ng/(kg·min)泵維。連續使用咪達唑侖3 d,未出現抽搐癥狀,患兒始終處于藥眠狀態。2 月28 日將奧卡西平用量提升至225 mg/次,1 次/12 h。后抽搐逐漸頻繁,3 月3 日再次提升劑量至300 mg/次,1 次/12 h,用藥3 h后患兒出現叢集性發作,發作次數40~50 次,給予水合氯醛鎮靜后逐漸緩解。3 月6 日將奧卡西平減量至150 mg/次,2 次/d,同時加用丙戊酸緩釋片,減量2 d后停用奧卡西平,改為苯巴比妥片、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緩釋片聯合治療。后患兒癥狀得到控制,于3 月15 日出院。
奧卡西平是兒科常用的鈉離子通道阻滯型抗癲癇藥物[1],有報道長期應用奧卡西平不會對兒童的認知能力產生影響[2],因此多用于治療癲癇患兒。分析本病例奧卡西平誘發癲癇發作加重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兩個方面。
2.1 雖然奧卡西平比卡馬西平和苯妥英更易耐受,被認為是部分性癲癇的一線治療藥物,但它卻具有加重腦電異常的作用[3]。這可能與癲癇的診斷分型有誤有關[4],如奧卡西平可使失神發作、不典型失神、肌陣攣、失張力發作惡化,腦電圖出現彌散性雙側同步的棘慢波發放,苯二氮卓類可使強直性發作、肌陣攣狀態惡化。兒科患者順應性低,很多癲癇患兒的表現并不典型,給明確診斷帶來極大的困難。在診斷與分型不正確的情況下自然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2.2 在診斷正確的情況下血藥濃度的變化也會對治療效果帶來影響。奧卡西平及其活性代謝物對細胞色素P 450 酶的誘導作用雖然低于卡馬西平,但仍然會對其它藥物產生影響。卡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丙戊酸等藥物可使奧卡西平血藥濃度下降,作用減弱,奧卡西平則會使苯巴比妥、苯妥英的濃度上升不良反應增加[5]。案例中患兒常年服用苯巴比妥控制癥狀,加用奧卡西平后出現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市場上并沒有成熟的使用酶免疫法監測奧卡西平血藥濃度的技術,若要監測血藥濃度必須使用液相色譜法,對于大多數醫療機構來說開展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只能依靠臨床應用時注意觀察。臨床應用此類藥品時應意識到抗癲癇藥也可以使癲癇發作加重,盡量避免聯合應用有肝藥酶誘導作用的抗癲癇藥,同時注意觀察患兒的臨床表現。若發作類型難以確定可試用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的廣譜抗癲癇藥丙戊酸,同時監測血藥濃度。這樣才能在確保患兒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治療疾病。
[1]袁文立,王立陽.奧卡西平治療兒童癲癇部分性發作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31):110.
[2]Donati F,Gobbi G,et al.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oxcarbazepine versus carbamazepine or valproate in newly diagnosed children with partial seizure[J].Seizure,2007,16(5):670-679.
[3]楊蚄,劉玲,李倩,等.奧卡西平治療兒童癲癇導致腦電圖惡化1 例報告并文獻分析[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5):495-496.
[4]付志,黃圣明.抗癲癇藥物加重患者癲癇發作的臨床研究及對策[J].藥物與臨床,2011,6(13):64-65.
[5]Kelley Ward,M Hagemann,Rebecca Gesker,et al.Mosby’s Pediatric Drug Consult[M].USA:Elsevier,2006: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