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項顆 劉寅 馬琳
偏頭痛以反復發作的搏動性頭痛為主要特征,大約2/3 的患者為一側頭痛,也可為雙側頭痛[1]。痰濁上擾是偏頭痛的常見類型,主要癥狀以頭痛時作,昏蒙沉重,胸脘滿悶,嘔吐痰涎為主。西醫治療該病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辨證治療具有療效可靠,副作用小等特點。2010 年3 月-2012 年3 月,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自擬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痰濁上擾型頭痛30 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診斷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痰濁上擾型偏頭痛的診斷標準。共納入符合條件的患者60 例,均為2010 年3 月-2012 年3 月本科室門診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14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45.4±1.1)歲,平均病程(11.6±4.5)個月;對照組男1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8.3±3.4)歲,平均病程(10.8±3.6)個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處方如下:天麻20 g,白術15 g,茯神25 g,浙貝母20 g,陳皮15 g,清半夏15 g,全蝎7.5 g,蒺藜20 g,川芎10 g,白芷15 g,甘草5 g,上藥水煎服,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口服。對照組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5 mg,1 次/d,睡前口服。兩組均以7 d為1 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治愈:頭痛及伴癥消失;顯效:頭痛強度減輕Ⅱ級,伴隨癥狀減輕、疼痛持續時間或發作次數減少2/3 以上;有效:頭痛強度減輕I級,發作間隔時間延長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2/3;無效:頭痛強度減輕不足Ⅰ級,頭痛加重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1/3,持續時間延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0 例中,臨 床治愈20 例(6 6.7%),顯 效7 例(23.3%),有效2 例(6.67%),無效1 例(3.33%),總有效率96.7%;對照組30 例,臨床治愈6 例(20%),顯效10 例(33.3%),有效6 例(20%),無效8 例(26.7%),總有效率73.3%。兩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女,56 歲。既往史:高血壓8 年。主訴:頭痛、頭暈反復發作1~2 年,發作時頭痛如裹,胸脘滿悶,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則誘發。雖經西藥治療,始終不愈。來我科就診,2011 年4 月7 日初診。現病史:頭痛如裹,昏蒙沉重,目不欲睜,泛泛欲嘔,胸脘滿悶,四肢不溫,心煩不寐,易怒,苔白膩,脈象弦滑。證析:此系痰濕濁陰內伏,久而化熱,又兼肝火夾痰上蒙,濁陰上逆,清陽不升,導致頭痛如裹,胸滿欲吐;痰熱內擾則心煩不寐;苔膩,脈弦滑乃痰濕內蘊化熱之象。中醫診斷:偏頭痛(痰濁上擾)西醫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治則:除痰降逆,化濁熄風,通絡止痛;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天麻20 g、白術15 g、茯神25 g、浙貝母20 g、陳皮
15 g、清半夏15 g、全蝎7.5 g、蒺藜20 g、川芎10 g、白芷15 g、甘草5 g、引用生姜5 片,水煎,日2 次口服。4 月17 日復查,頭痛緩解,諸癥改善,睡眠明顯好轉。但仍胸脘滿悶,時欲嘔,乃痰濕阻胃,前方去枳實,加枳殼15 g,以理氣開胃祛痰,連續服用7 劑,頭痛癥狀明顯改善,頭腦清爽,目開神清,泛嘔止,飲食正常,情緒穩定,心安不煩,精神振,諸癥消除,頭痛痊愈。
偏頭痛屬中醫“頭風”的范疇, 亦有“腦風“首風”之稱,《諸病源候論·頭面風候》曰:“頭風指頭痛經久不愈,時作時止者”。《丹溪心法》記載:“偏頭痛指頭風之痛,在一側者又名偏頭風”。病位在腦絡,以內傷居多[3]。其臨床特點多為隱襲發病, 逐漸加重, 或發作反復, 或輕或重,纏綿難愈。究其病機,有虛有實,或虛中挾實,錯綜復雜,多與肝、脾、腎三臟及氣血虧虛,情志失調有關。臨床上痰濁上擾型偏頭痛,主要是由于勞作傷脾,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振所致[4]。治當以疏風化痰通絡止痛為法。《脾胃論》曰:“足厥陰痰濁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痰內作,非天麻不能除”[5],故本研究采用健脾化痰,熄風降濁,通絡止痛之法治療痰濁上擾型偏頭痛取得滿意療效,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全蝎平肝息風,通絡止痛,白術、陳皮健脾燥濕除痰;久病入絡,故加川芎,可和血平肝,行瘀止痛;另加茯神寧心安神,浙貝母清熱化痰,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使痰濕化,濁陰降,內風熄,而頭痛止。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半夏有鎮咳、祛痰、鎮靜、鎮痛、抗心律失常、降脂、抗炎等作用,天麻有鎮痛、鎮靜、增加血流量、減少血管阻力、改善供血等作用;陳皮具有抗炎作用,并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防止微血管的出血的作用。該方治療偏頭痛經臨床證實療效可靠。
[1]謝立棟,李海濤,胡志強.中醫治療偏頭痛用藥規律分析[J].湖北中醫雜志,2011(10):116.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106.
[3]謝煒,洪雨,范穗強,等.偏頭痛分型論治多中心臨床觀察及療效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2,12(3):274-278.
[4]白振義.柴芩溫膽湯治療痰濁型頭痛40 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10):110.
[5]吳穎悟,趙瑩雪,王松齡,等.化痰降濁疏風通絡顆粒治療痰濁型偏頭痛36 例[J].光明中醫,2009,24(12):2281-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