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人民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對于成人心肺復蘇術的護理綜述
閆潤珍
太原市小店人民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目的:探討對于成人心肺復蘇術中護理干預的影響,以提高心肺復蘇術的成功率。方法對于成人心肺復蘇術及其護理進行分析總結并做出綜述。結果及結論要提高成人心肺復蘇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醫務工作者的"三基"水平及完善的護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成人;心肺復蘇;護理
心肺復蘇是指對于呼吸及心搏驟停的患者采取的以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復呼吸、循環等功能。目前我國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心肺復蘇術的普及率與發達國家有所差距及醫務人員的急救技術操作不規范所致。為了促進護理人員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心肺復蘇術,探討對于成人心肺復蘇術中護理干預的影響。現綜述如下。
在患者呼吸、心跳驟停時護理人員首先要確定現患者的情況,檢查患者意識情況及基礎生命體征,并對患者的情況進行科學的預見性評估,整個對患者的意識及基礎生命特征的評估應當在5-10s內完成。評估后護理人員根據評估結果分析出患者心跳驟停最可能原因并立刻決定急救的程序。盡早、盡快的、規范的給患者施行心肺復蘇術,提高對患者搶救的成功率。
基本生命支持是指醫務工作者在患者出現心搏驟停后對患者進行搶救的基本急救措施。在基本生命支持的過程中醫務工作者在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后應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稍一猶豫,就可能導致失去寶貴的搶救時間。
2.1 病因與搶救步驟
對于成人患者來說,造成患者心搏驟停的原因多種多樣。當患者出現心搏驟停的反應時,迅速判斷患者是否為心搏驟停及因何導致心搏驟停是施行搶救措施的關鍵。首先,護理人員應當確定患者是否為心搏驟停。其次,要確定導致患者心搏驟停的病因。再由病因確定搶救的步驟。如患者突然心搏驟停倒地,最可能的原因是心源性疾病,在進行搶救時首選行心肺腦復蘇和電除顫;當患者因溺水或其他窒息引發心搏驟停時,首先應緊急開放、疏通呼吸道;對因急性心肌梗死且并發室顫的患者,在行心肺腦復蘇的同時可試行靜脈溶栓治療。
2.2 充分開放氣道(airway,A)
保證氣道通暢行心肺腦復蘇的關鍵步驟。昏迷的患者常常因各種原因導致呼吸道的阻塞。因此,在充分開放氣道前應先清除呼吸道內的異物。在根據《國際心肺復蘇指南2005版》的推薦專業的醫務工作者人員在患者沒有頸椎損傷時應采取仰頭舉頦法,如懷疑患者有頸椎損傷應采取雙手托頜法,注意不要使患者頸部移動。
2.3 人工通氣與胸外心臟按壓
搶救過程中當患者心臟停搏時間較長、缺氧時間較長或患有肺部疾病時。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在壓應并用。在搶救過程中CPR是搶救的關鍵,而胸外按壓是CPR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PCR的過程中維持心臟的血液灌注可有效地建立、恢復循環,減少腦組織的損傷。且在心搏驟停的初期患者的肺內及血液中仍舊存在一定量的氧氣,及時的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能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及心臟。故在2010年AHA復蘇指南中將A-B-C的順序改成了C-A-B。
2.4 及時電除顫
早期電除顫對復蘇極為重要,因在心搏驟停中心室纖顫的發生率極為高。及時的進行電除顫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預后。且電除顫開始的時間與患者的存活率呈正比。行電除顫最佳的時間應為室顫后4min內或行CPR后8min內。
3.1 氣管內插管
氣管內插管是ALS階段最佳的建立人工氣道的方式。氣管內插管不僅可以保證患者的供氧、防止誤吸,還可監測呼氣末CO2。在醫生進行氣管插管時,護理人員應迅速調整好負壓吸引器,及時地吸出患者痰液、血液、分泌物等,以便于插管的順利進行。待氣管插管成功后,護理人員應立即拔出導絲,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5-10ml空氣,之后即向氣囊內充氣,并迅速連接氣管插管與簡易人工呼吸氣囊輔助呼吸。待醫生確認合適的插管深度后,護理人員進行妥善的插管固定。
3.2 實時監測
護理人員應對對患者建立有效地監測如心電圖、呼吸末CO2及循環、意識等。以便于對患者的情況作出及時的判斷及治療,對搶救工作及患者的預后大有裨益。
3.3 藥物的治療
在對患者進行心肺腦復蘇的同時,藥物治療可大大提高搶救的成功率。而藥物治療中首先的藥物為腎上腺素。故在搶救患者的同時,護理人員應隨時準備給患者注射腎上腺素,必要時可3-5min內重復注射。
患者在復蘇成功后其預后主要取決于各器官的損傷程度,進行合理的復蘇后治療及護理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護理人員在復蘇后治療的過程中首先應全面的監測患者各方面的功能,如監測患者的呼吸可使患者避免過度通氣的發生;積極的監測各器官的發生可有效的防治心搏驟停后綜合征的發生等等。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成人心肺復蘇的技術也在不斷革新,護理人員作為第一反應者。對心跳驟停患者的搶救起著重要作用。呼吸心跳驟停是臨床中最危急的情況之一。據相關的資料顯示在院內發生呼吸心跳驟停時,經搶救能使患者恢復自主循環且又良好預后者往往是護士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了胸外按壓及除顫等等的搶救措施。因此,只有不斷加強"三基"的學習,把理論與實際相融合,才能在危急時刻及時發現異常,才能更好地搶救患者,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1]王一鏜.急診外科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4)
[2]沈洪,朱志宏.科學的急救方法與生存改善[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O5。14(7):443-445.
[3]王毅.急診氣管插管中的護理配合.[J].哈爾濱醫藥,2006,26(3):101.
R472
B
1009-6019(2014)12-0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