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江蘇 揚州 225001
三腔胃管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楊竹青
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江蘇 揚州 225001
目的:探討三腔胃管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來我院進行手術救治的患者40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況下,將其按照術后留置胃管方式的不同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單腔胃管留置的方式,觀察組患者采用三腔胃管減壓的方式進行留置,在護理的過程中觀察兩組患者前55個小時內胃液殘留量和胃液引流量,比較兩組患者堵管、并發癥的發生幾率。結果觀察組患者55小時內胃液殘留量為70 ml,胃液引流量為(955±85) ml,堵管發生的幾率和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分別為15.4%、10.7%。觀察組18例有效,對照組14例有效。結論三腔胃管的引流效果比傳統的單腔胃管引流的效果更好,具有胃液殘留量少、耐受性強、并發癥少、堵管現象發生幾率低的特點,為臨床護理提供了方便,具有極強的臨床推廣價值。
三腔胃管;單腔胃管;臨床護理;應用研究
為了探討三腔胃管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作用,本文特選取了40例患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來我院進行手術救治的患者40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況下,將其按照術后留置胃管方式的不同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2人,女性8人,年齡范圍在25~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3.7)歲;觀察組患者男性11人,女性9人,年齡范圍在20~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2.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單腔胃管留置的方式,觀察組患者采用三腔胃管減壓的方式進行留置。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的過程中觀察兩組患者前55個小時內胃液殘留量和胃液引流量,比較兩組患者堵管、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1.4 評價指標
有效:護理期間,患者各項身體指標正常,沒有出現刺激性咳嗽、呼吸阻礙不良反應,無并發癥情況發生;無效:患者出現嚴重的耐受性不良反應,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患者所忍受的痛苦較大。
1.5 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55小時內胃液殘留量為105ml,胃液引流量為(685±65)ml,堵管發生的幾率和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分別為88.7%、90.4%;觀察組患者55小時內胃液殘留量為70 ml,胃液引流量為(955±85)ml,堵管發生的幾率和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分別為15.4%、10.7%。觀察組18例有效,占91.4%,對照組14例有效,占71.4%,兩組結果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胃管留置術是臨床護理技術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1],在目前醫療條件和發展水平的制約下,我國所使用的胃管主要為單腔胃管和雙腔胃管[2],三腔胃管的臨床應用范圍比較有限。三腔胃管主要[3]由主管腔和輔助管腔構成獨立雙腔結構,另附獨立滑動式吸氧裝置構成三腔結構,管腔的末端有多個側孔,管壁上還有一條X光顯影線,能夠準確地進行定位。三腔胃管在臨床應用中有四大功能:1、胃腸減壓;2、鼻飼;3、洗胃;4、吸氧。
三腔胃管的特點有:1、多功能的使用方式。三腔胃管在進行減壓工作時,既可以使用強勢吸引的方式也可以使用負壓球進行吸引,并且兩者吸引的效果相同。2、減輕了患者的痛苦[4]。由于營養腔與藥物治療腔相互分離,不需要進行多次的沖洗,不僅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還在最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3、引流效果更好。三腔胃管能夠對吸入的空氣負壓形成緩沖,避免胃粘膜出現因胃管孔吸附過緊影響胃液引流的現象發生,有效地避免了胃粘膜損傷現象發生;4、有效解決堵管問題。堵管問題主要發生在單腔胃管留置方面。單腔胃管留置并不適用吸引壓力大、穩定的墻式吸引,否則在吸引過程中會因為壓力過小產生堵塞現象,而三腔胃管可以借助強大的吸引壓力,促使管腔內的粘稠物質迅速吸出。
綜上所述,三腔胃管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胃液殘留量少,耐受性強、并發癥少,堵管現象發生幾率低,護理簡單的特點,具有極強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
[1]游多多,譚翠蓮.胃腸減壓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23):413-413,414.
[2]王麗莉.三腔胃管在臨床護理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8):345-345.
[3]劉衛峰.三腔胃管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1):142-143.
[4]溫憲華.外科胃腸減壓的臨床護理及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1):174-175.
R473.5
B
1009-6019(2014)12-0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