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中醫院內科 江蘇 靖江 214500
糖尿病人的心理護理
徐彩鳳
靖江市中醫院內科 江蘇 靖江 214500
隨著生物-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轉變,臨床護理模式也隨之轉變。心理護理越來越成為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患者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必要條件。通過對糖尿病住院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精神面貌有不同程度的改觀,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縮短了住院時間。
糖尿病;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致使體內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異常,是最為常見的內分泌疾病[1],是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與遺傳、心理、社會環境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目前尚需要終身治療。長期血糖的波動加上對糖尿病的不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錯綜復雜,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此病的發展、預后。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是從整體觀念出發,觀察病情,通過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因人而異應用各種心理干預法對控制病情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護理工作者應盡量滿足患者,了解其需求,使其盡快適應角色,積極配合醫療和護理工作,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新入院患者,由于對糖尿病知識的缺乏、對家庭經濟狀況的擔憂、對家人的愧疚、以及對醫生的不信任感交織形成各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恐懼、。現將糖尿病病人心理障礙及心理護理介紹如下:
1.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來觀察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判斷病人是否存在心理障礙,同時監測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根據血糖監測,發現患有抑郁、焦慮以及對血糖測定恐懼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較大,且情緒波動越大,血糖越不容易控制。
2.護理
2.1 抑郁及護理抑郁是一種憂愁、擔心、思慮的情緒反應。抑郁是失落的認知評價所致,病人都有能力喪失的體驗。當患者將他的生活變化評價為喪失的時候就出現抑郁心理[2]。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思維行為緩慢、反應遲鈍、甚至會萌發絕望自殺的念頭。改善抑郁癥狀應幫助病人面對現實積極治療,讓他們正視疾病,不要追悔過去。讓病人進行有一定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的體育鍛煉,因鍛煉后可以給人一種輕松和自己作主的感覺,有益于克服憂郁帶來的孤獨感。還可鼓勵患者與病友或興趣相同的人在一起聊天、下棋、看電視。這些活動可幫助病人分散注意力,將抑郁控制在最低的、可以耐受的水平。幫助患者建立和強化社會支持系統,通過親友同事以及社會的支持相信對改善病人抑郁癥狀有積極的意義。
2.2 焦慮及護理
焦慮是人對即將面臨的危險或災禍威脅的情況下,在主觀上引起的一種緊張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緒[3]。糖尿病病人主要擔心血糖不穩,加重病情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精神緊張、不安、易激惹;胸悶、出汗、心慌;回避、尋求安全保護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消除焦慮情緒的前提。護士應使自己從著裝、言語、表情、動作到專業技術水平都給病人可信賴和親切的感覺,獲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尊重病人的人格,稱呼病人的姓名,不以床號稱呼病人。并告之經治醫生和主管護士的姓名。護士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找出一定的時間陪伴病人,傾聽病人的敘述。要讓病人感覺到護士是在認真地、專門地幫助他解決問題,而不是敷衍了事。這會使病人感到安慰,會增加病人對護士的信任。和患者交流時要細心觀察,全面評估病人的情況,針對心理問題及時分析和疏導,并制定切實有效的活動計劃,調動病人主體作用,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3 恐懼及護理
恐懼是一種人們對危險情況或自己預期將要受到的傷害而產生的較高強度的負性情緒反應,是人們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情緒[3]。糖尿病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恐怖癥狀,多表現在對測血糖、注射胰島素產生持續及不必要的恐懼以及極力回避。對于此類病人我們進行如下護理:入院時,熱情接待,主動介紹本病區病房的環境和同室的病友,特別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例,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醫學知識,提供治療信息。向病人及家屬介紹使用胰島素注射的安全性和方便性以及早期注射胰島素的優點。在病人入院2周后若情緒平穩,可教會病人自行注射胰島素。
3.小結糖尿病是一種以慢性高血糖為突出表現的綜合病癥[1]。因為需要長期治療,血糖波動以及患者對各種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恐懼,加上對糖尿病知識的缺乏以及周邊對糖尿病夸大和不實的宣傳,使得糖尿病病人易發生心理障礙,而而影響糖尿病預后。所以我們首先要正確評價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心理狀況,為病人制訂合理運動以和飲食計劃,然后根據病人的接受能力及自身性格,通過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因人而異應用各種心理干預方法,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幫助病人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堅持治療,達到促進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1]護理學(護師)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編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379
[2]醫學心理學/沈雪妹,汪敏主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29
[3]醫學心理學/沈雪妹,汪敏主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27
R473.73
B
1009-6019(2014)12-02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