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青海 西寧 810007
淺析品管圈在保持胃腸減壓管有效引流中的效果評價
李莉
青海省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青海 西寧 810007
目的:對品管圈在保持胃腸減壓管有效引流中的效果進行評價。方法資料隨機選自2014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胃腸減壓患者58例,通過品管圈來保持胃腸減壓管的有效引流,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后的胃管阻塞率5.17%,明顯低于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前的胃管阻塞率17.24%;通過實施品管圈后,有效率為96.55%,無效率為3.45%。結論將品管圈運用在保持胃腸減壓管的有效引流中的效果非常顯著,可以提升外科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運用。
品管圈;胃腸減壓管;有效引流;效果
品管圈的全稱是品質管理圈,指的是為了解決工作崗位中的各種問題,自發組合成一個小的團體,且團體中的各個成員進行分工合作,通過品管工具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改善業績的主要目標。外科中進行胃腸減壓的患者比較多,將胃管置留在患者的胃中進行胃腸減壓,可以有效緩解、解除患者的胃潴留和腸梗阻導致的所有癥狀。但是,因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患者活動比較頻繁、胃液比較粘稠、胃內的容物較多等,往往會導致患者胃腸減壓管出現脫落、堵塞的情況。本文主要對品管圈在保持胃腸減壓管有效引流中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現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4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胃腸減壓患者58例,并將其作為對象。其中,患者男女比例為32:26;患者年齡在2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5.73)歲;患者的文化程度為:11例屬于小學文化,12例屬于初中文化,18例屬于高中文化,高中以上17例。
1.2 方法
組建品管圈活動小組,其中品管圈活動的成員為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4名護士。所有組員共同克服各種困難,對技術弱項進行解決,讓科室的胃腸減壓技術得到增強[1]。具體操作是:(1) 更換引流裝置:以往采用負壓引流器,現更改為一次性一次性引流袋,行胃腸減壓時,常規消毒胃管末端管口,將一次性引流管頭端與胃管末端連接,每日沖洗胃管三次,保持胃腸減壓有效引流,方便患者翻身活動,防止管道滑脫。
(2)做好置管前后的健康宣教工作:醫護人員應該告訴患者及其家屬不能隨意拔出胃管,翻身時應盡量防止牽拉到胃管或者讓其打折。告知患者反復插管比較容易導致食管黏膜、鼻咽部大量出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全科護理人員在圈長的帶領下,將健康宣教工作落到實處,為患者提供較好的護理服務,勤于思考、學習,隨時對課題的新進展進行了解,通過有效的對策來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1.3 評定標準
對品管圈在保持胃腸減壓管有效引流中的效果進行評定,有效:患者沒有出現腹脹、嘔吐、惡心等癥狀,感覺比較舒適,且胃管中流出大量的胃液,每天的引流量為200到300ml;運用生理鹽水對胃管進行沖洗后,胃管堵塞的情況得到改善,用力對胃管進行擠壓時不會受到阻力。無效:將胃管留置在患者胃中24h,引流量小于50ml,患者出現嘔吐、惡心、腹脹等癥狀,胃中有大量的容物,患者引流不暢;且堵塞的胃管利用生理鹽水對其進行沖洗后沒有得到改善,對胃管進行擠壓時受到阻力的影響。
進行品管圈活動以來,各個圈員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還充分體現、發揮出了個人價值,提升了患者滿意度。在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前,所有患者中出現胃管阻塞的患者有10例,所占比例為17.24%,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后,有3例患者出現胃管阻塞,比例為5.17%,活動后的阻塞率明顯低于活動前的阻塞率。58例患者中,通過實施品管圈后,有效的患者有56例,其比率為96.55%,2例為無效,比例為3.45%。
將品管圈運用在胃腸減壓管的有效引流中,可以使留置胃的管技術得到提升,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增強工作效率。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前,是通過傳統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置管,操作方法沒有針對性、千篇一律,常常會出現留置胃管后引流無效的情況,且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難以一次置管成功[2]。但是,在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后,護理人員可以在置管前進行全面的評估,熟練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針對各個患者選擇適合患者的胃管及置管的方法。大大提升了置管的成功率,可以保持有效的引流,讓患者胃腸得到真正的減壓。另外,還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及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可以使胃腸減壓管保持有效的引流,提升治療和護理質量,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運用。
[1]趙搖紅.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生活滿意度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263.
[2]吳小霞,董敏,吳玲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老年鼻患者非計劃拔管中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49.
R472.9+1
B
1009-6019(2014)12-03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