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仁懷市人民醫院 貴州 仁懷 564500
芻議普外術后患者行腸外營養配置療效
王桂平
貴州省仁懷市人民醫院 貴州 仁懷 564500
本文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健康狀況恢復的效果和作用進行分析,并研究普通外科手術后早期腸外營養支持對它的影響。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普外手術之后早期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的有效評價方法。采用的主要探究方式是對比法(單一變量法)將我科近期收治的接受了普通外科手術的24例患者分為兩組,在術后7天內,通過腸外方式給予觀察組營養支持,對照組接受的則是傳統的葡萄糖靜脈滴注,并于術后第5--7天排氣后給予混合牛奶。通過經過 8天的臨床觀察和對照,我們對兩組病人發生并發癥及兩組病人的死亡率的情況進行對比,我們發現,在觀察組中12例病人出現了1例切口裂口,死亡病例為0;而對照組中出現了3例并發癥,有2 例病人死亡,3例并發癥涵蓋了胰瘺、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經過本次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腸外營養支持能夠促進普通外科術后病人營養狀況的恢復,對降低患者在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普外術后;行腸外;營養配置;療效
本文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健康狀況恢復的效果和作用進行分析,并研究普通外科手術后早期腸外營養支持對它的影響。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普外手術之后早期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的有效評價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期間,我科一共接納了24例接受普通外科手術的患者,我們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各12人,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2.4 歲和57.2 歲。
(二)探究的方法
采用單一變量的方法,也即僅僅在術后腸外營養支持和常規營養支持上進行區分,其他醫療護理條件完全相同,經過一定時間的療效觀察得出合理的結論。具體操作為:首先,治療組的12例病人均采用腸外混合營養液輸入的方式進行治療,這個過程需要7天,根據12例患者的個人身體狀況,按照Hanis-Benedict 公式分別計算得到每位病人的混合營養液的配置比例,混合營養液中的營養物質主要包含熱能和氮等,脂肪和糖類物質的比例為1:2,熱能和氮的比例為100-150:1。對照組中6例患者實行靜脈插管的方式進行輸液,另外6例采用的方式是周圍靜脈輸液,并在手術三天之內進行葡萄糖輸液,三天之后才予以進食,手術之后經過五到七天之后病人正常排氣以后,才能給病人進食混合牛奶,目的是進行氮源的補充鈣;其中牛奶和豆漿的比例為1:10,此外包含16%雞蛋、15%蔗糖、奶糕5%以及1.5%植物油,混合牛奶中熱量和氮的比例約為137:1。同時,繼續對病人的靜脈進行葡萄糖液注射。
我們經過7天的臨床觀察后發現,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出現了明顯的不同,具體情況分析如下:在觀察組中,患者的切口出現裂開的情況有2例,無患者死亡;對照組的患者發生5例并發癥,包括較為嚴重的胰瘺切口裂開和切口感染,其中有三例患者因為嚴重的并發癥造成死亡。最后,經過統計學方法進行處理以及采用 t 檢驗方法,我們發現,術后第4天,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各項指標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其中肌酐升高指數最為明顯。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明顯的看出腸外營養支持對于普通外科手術患者恢復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眾所周知,腹部大手術病人因為處于一種應激狀態,再加上術后身體恢復對于能量和營養的需求,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需要比正常人禁食狀態多30%的機體代謝能量。患者身子組織消耗能量的順序為糖-脂肪-蛋白質,而此時因為病人無法通過進食獲取所需的葡萄糖,所以只能通過儲存的脂肪被消耗的方式提供能量,如果身體沒有儲備足夠的脂肪,就會消耗機體內部的蛋白質,進而使病人體內產生負氮平衡 ,臨床可以觀察到病人的各項營養指標均出現下降的情況。這次觀察證明了腸外營養的應用對普外手術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進行腹部大手術之后,病人的機體仍然處在一種應激狀態下,所以普通外科術后的病人需要比健康正常人禁食狀態下多30%的機體代謝的能量,并動用體內儲存的脂肪組織提供身體所需能量,當體內脂肪不能提供足夠能量時,就會消耗機體內部的蛋白質,引起患者體內出現負氮平衡,臨床表現是病人身體各項營養指標低于正常值,健康人在禁食三天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葡萄糖提供能量, 就算葡萄糖的攝入量達到最大,也只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一半能量,這種情況下病人身體一直處于負氮平衡的情況下,及時三天后進行正常的進食,但是由于胃腸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只能夠進食有限的混合牛奶,仍然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無法使機體脫離負氮平衡。本次研究的過程中,為了給患者提供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針對觀察組患者的個人身體狀況利用Hanis-Ben.edict 公式進行計算,得出每位患者所需的能量和營養,通過腸外營養支持的方式將瘦肉型物質和氮供應給患者,幫助機體從負氮平衡狀態快速的恢復,因此我們發現,觀察組的各項營養指標相比對照組有了明顯的提高。
通過術后7天進行臨床觀察和療效對比,觀察組的并發癥出現切口裂有2例,發生術后的并發癥的幾率為8.33%,無死亡病例;而對照組則出現了5例并發癥,其中還包括了較為嚴重的胰瘺和切口感染,并造成了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為嚴重的壞死性胰腺炎,由于應激性消化道潰瘍引發機體大出血和兩側肺葉感染,在術后的15天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另 2 例死亡病例為腸壞死,在術后第13天, 有12.5%的幾率死于感染性休克死亡。使用腸外營養支持的方式能夠很好的幫助病患快速的恢復身體健康,縮短了患者的康復時間,能夠有效降低病人所承受的痛苦,相比傳統術后營養,還能減少了病人住院時間,能夠極大的降低病人經濟上的負擔。
[1]王華,汪濤,劉煉煉等.梗阻性黃疸患者術后早期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6):4197-4199.
[2]楊華,趙剛,吳國舉等.老年胃癌患者術后腸內營養序貫治療與腸外營養支持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10):881-884.
[3]趙中澤,張東寶.普外術后患者行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 ,2013,(30):416-417.
[4]黃國強,于吉人,馮永生等.老年胃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與腸外營養的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839-1840.
R619
B
1009-6019(2014)12-03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