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華,劉紅艷,李彥濤
(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061)
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重大決策,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以下簡稱國務院17號文件)等一系列文件,以幫助水庫移民提高生產生活水平,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后期扶持各項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開展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監測評估工作的通知》(發改農經〔2011〕1033 號)提出:要建立監測評估機制,及時掌握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評估實施效果,發現并糾正實施中的問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監測評估不僅是貫徹落實國務院17號文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加強后期扶持政策實施管理、確保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天津市已完成2011年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監測評估工作,對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并對實施效果進行了科學評估。
天津市涉及移民的大中型水庫共有4 座,分別是于橋水庫、楊莊水庫、爾王莊水庫和北大港水庫,移民人口主要集中在薊縣、寶坻區、濱海新區大港和西青區,共有移民遷建村164個、移民占地村323個,同時還有安置其他省市的自主遷入移民1 011 人。2011年,庫區移民人均純收入9 935元,可支配收入9 372元。
天津市成立了3 級移民管理機構,實行分級管理。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市長為組長的市水庫移民領導小組,負責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配套政策的擬定、有關政策的宣傳解釋、規劃的審批等;市水務局水庫移民管理處全面負責全市水庫移民的管理工作;各區縣移民管理部門負責區縣水庫移民工作。天津市先后出臺了4 套有關后期扶持的政策,涉及人口核定登記、項目扶持管理、結余資金管理等方面,各區縣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5 套。此外,還多次組織移民干部和工作人員參加政策法規和業務培訓班,使移民工作人員深刻領會中央精神,準確把握政策界限,掌握工作方法,提高依法辦事能力。
(1)后期扶持規劃。按照國務院17 號文件和《天津市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方案》(津政發〔2006〕101號)的要求,天津市薊縣和寶坻區于2007年底編制完成后期扶持規劃;濱海新區大港和西青區由于無法核實到人,經天津市水務局研究同意不再單獨編制后期扶持規劃,后期扶持方式為項目扶持并統一納入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項目規劃)。
(2)項目規劃。天津市水務局于2007年8月編制完成《天津市大中型水庫庫區和安置區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并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批復。薊縣、寶坻區、濱海新區大港和西青區分別編制了各區縣的項目規劃,得到市發展改革委的批復。
(1)人口核定登記。天津市按照國務院17號文件、《天津市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記辦法》(津政發〔2006〕81號)和津水管〔2007〕5 號文件要求,以原始的水庫移民安置規劃設計文件為依據進行人口核定登記。核定程序可概括為“一次登記、一次公示、五次核實”,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村委會、派出所、鄉鎮政府、區縣移民主管部門和市水庫移民管理部門逐級審核,做到不重、不漏、不錯。截至2011年,天津市共完成6批人口核定工作,經審核確認的移民總人口為117 329 人(含核減人口)。
(2)人口自然變化。按照津政發〔2006〕81 號文件要求,各區縣水庫移民管理部門在每年的1月1日前向天津市水務局移民管理處匯總上報上一年度移民人口自然變化情況,核減死亡人口和農轉非人口。截至2011年,天津市共核減死亡及農轉非移民人口27人,2011年實有移民人口117 302人。
(3)后期扶持方式確定。天津市按照“一個盡量,兩個可以”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移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各移民村經集體討論確定本村的扶持方式,并以書面的形式予以確認。全市扶持方式分成兩類:一類是采用現金直補的方式,直補人數為112 302人,占移民總數的95.7%;另一類是項目扶持方式,扶持人數為5 000人,占移民總數的4.3%。
(1)后期扶持規劃實施情況。截至2011年12月31日,天津市共核定大中型水庫后期扶持移民總人口117 302人,采用現金直補扶持方式的112 302人,累計兌現移民直補資金36 166.28萬元,其中2011年兌現移民直補資金6 427.31萬元。
(2)項目規劃實施情況。天津市后期扶持規劃項目從2009年初開始實施,截至2012年12月31日,累計完成投資14 785.26萬元,共完成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項目累計561 項、開展移民生產技能培訓42期、引進新產品新技術8個批次,累計受益人口60.4萬人次、受益移民20.27 萬人次。2011年度工程共完成投資5 529.99萬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66項、開展移民生產技能培訓17 期、引進新產品新技術4 個批次,受益人口18.96 萬人次,其中受益移民6.74萬人次。
按照監測評估工作要求,對薊縣、寶坻區、濱海新區大港和西青區的8 個鄉鎮進行了抽樣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70份,了解了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情況及滿意度情況。本次從對移民收入支出的影響、對生產生活條件的影響、對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地方經濟變化情況、對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穩定的影響5個方面評估2011年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效果。
根據對庫區移民家庭抽樣調查情況統計,移民人均收入出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11年,庫區移民人均總收入較2006年增長了5 215 元,年平均增長率為8.6%,;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06年增長了3 630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0.3%。收入構成方面,收入來源主要為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到家庭總收入的90%以上,且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這說明在后期扶持政策實施后,移民就業渠道逐步拓寬,就業技能不斷增強,移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庫區移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度變化情況如圖1 所示,移民收入構成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圖1 庫區移民人均收入變化情況

圖2 庫區移民收入構成變化情況
從移民人均支出情況看,2011年人均總支出較2006年增加3 239 元,其中生活消費支出增加1 574元,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11.8%)較當地農村居民增長率(4.6%)高出7.2個百分點。這說明后期扶持政策實施后,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要快于當地農村居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對移民收入增加具有正面的影響。移民支出構成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可支配收入與當地農村居民對比如圖4所示。

圖3 庫區移民支出構成變化情況

圖4 庫區移民與當地村民可支配收入對比
根據調查統計,2011年抽樣移民人均耕地面積略有減少,且低于占地村和所在鄉鎮平均水平,人均糧食擁有量較2006年增長了32.7%。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糧食擁有量情況如圖5-6 所示。從圖6中可以看出,抽樣移民村的人均糧食擁有量始終低于同期占地村及所在鄉鎮的人均糧食擁有量,主要是由于移民村人均耕地面積偏低,且部分村莊將一部分耕地用于棉花、蔬菜等種植。但是,種植結構的多樣化和高效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移民增收。
與此同時,移民生活條件更加優越:人均住房面積較2006年增加2.1m2,居住磚混結構房屋的移民樣本戶較2006年增長19.2%,住房質量不斷提升;自來水入戶、垃圾集中處理率和電話擁有率均達到100%;家庭耐用品的擁有率較2006年明顯提高,其中冰箱、空調擁有率分別增長31%和32%,電腦的擁有率增長29%。交通工具方面,電動車增長35%,汽車增長16%,說明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圖5 人均耕地面積變化情況

圖6 人均糧食擁有量情況
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14 785.26萬元,惠及了272 個遷建村和占地村,占全市總數的55.9%,受益人口60.4萬人次,其中受益移民20.27萬人次。其中,2011年度項目完成投資5 529.99萬元,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66 項、引進新產品新技術4 個批次、開展移民生產技能培訓17期。后期扶持項目的實施改善了庫區160 個村莊的基礎設施條件,受益人口18.96萬人次,其中受益移民6.74萬人次。規劃項目的實施解決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一些最直接、最現實和移民最關心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市大中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移民的生活水平。
2011年,全市抽樣鄉鎮綜合生產總值年均增幅達到22.9%。第一、二、三產業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第三產業增幅達到49.1%。全市抽樣鄉鎮綜合經濟情況及經濟指標對比,見表1。隨著各產業的增長幅度不同,各個產業比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抽樣鄉鎮產業結構變化,如圖7所示。
2007—2011年,天津市水務局移民管理處累計接待處理信訪31件74人次,信訪接待量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歷年接待信訪情況如圖8 所示。移民信訪反映問題主要圍繞人口核定、資金發放、移民子女后期扶持政策等。通過積極穩妥地做好信訪工作,移民對所反映問題答復的滿意度達100%,庫區的和諧穩定得到了有力維護。2011年,各區縣移民管理部門均沒有移民信訪情況發生。

表1 全市抽樣鄉鎮綜合經濟情況 萬元

圖7 抽樣鄉鎮產業結構比例

圖8 天津市水務局移民管理處接待信訪情況歷年變化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5.9%的移民對后期扶持政策實施的效果滿意,84.8%的移民認為后期扶持政策實施后生活水平變好,84.0%的移民對后期扶持政策實施后的收入水平滿意,95.9%村民認為相關部門對申訴問題的處理較為及時。
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提高了移民生產生活水平,改善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移民生產發展后勁,使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持續穩步增長。從后期扶持項目實施情況看,由于扶持資金有限,第一輪后期扶持規劃項目的實施只涉及到了55.9%的遷建村和占地村,而其余部分未享受到扶持項目的村莊居民有不滿情緒。建議各級移民管理部門充分做好對安置區居民的宣傳解釋工作,同時盡量加大下一輪扶持項目資金投入,并盡可能利用其他強農惠農政策,加強對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項目扶持力度,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由于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仍然面臨著土地資源匱乏、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等根本問題,經濟發展速度與非移民村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建議擴大培訓覆蓋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進一步提高移民勞動力技能水平,提升移民外出打工的層次和收入;同時,加強與周邊地區企業聯系,拓寬移民就業渠道,做好勞務輸出與用人單位的對接,進一步提升打工比例。繼續引導移民群眾發展特色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制定優惠政策,幫助解決移民群眾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
[1]楊建設,左萍,楊濤.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監測評估[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9,(5):44-45.
[2]李紅,左萍,楊濤,等.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監測評估[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0: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