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臘美
(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鑒賞與制作
許臘美
(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器之所以聞名,就是因為其有得天獨厚的礦砂原料和巧奪天工的制作技藝。紫砂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制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跡。另外也有制壺大家仍堅持以手捏制為主。
紫砂;制作;技藝
紫砂壺被人接受的原因是多樣的:有的是喜歡;有的是為了收藏;有的是單純用來泡茶;還有些是好奇或是受身邊愛壺者的影響;更有幾方面兼顧的。如今的紫砂已進入到了一個百家爭鳴、爭奇斗法的時代,但眾多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以及藝人自我價值的差異,使很多剛喜歡上紫砂壺的愛好者無法適從。這其中以愛喝茶又喜歡壺,順便帶帶內投資收藏意識的居多,也就是這群愛好者使得現今紫砂市場變得如此興旺。這是由于這些愛好者對紫砂知識了解較少,對紫砂的主觀認識薄弱所造成的。要解決這種狀況,就需要讓這些愛好者詳細、真實并深入地理解紫砂,但要了解她,首先要知道她的主流概念及其形成的歷史背景。
什么樣一把壺才能叫“好壺”第一是共性方面,首先用料泥質要純正,即所謂好泥另外做工要到位,看三點是否一線、口蓋是否嚴密、線條是否流暢等,即所謂好工同時使用要順手,握把平穩、出水流暢,即所謂好用。第二是個性方面,包括喜愛的泥色、欣賞的造型、適中的大小。一般滿足以上兩個方面的條件就能叫做一把“好壺”,如果是名家制作并有印款,再加卜書畫鐫刻,那就是一把值得珍藏的上好壺了。紫砂藝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社會基礎。紫砂陶是中國陶瓷中的一支奇葩。它的歷史并不長,但其起源和發展,卻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關,也與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及茶飲方式的演變緊密相連。宜興紫砂器之所以聞名,就是因為其有得天獨厚的礦砂原料和巧奪天工的制作技藝。
作為生活用品的紫砂壺,首先應具有合理的使用功效。紫砂泥料有極其理想的可塑性,坯體不上釉,形體的表現力極強,便于精細加工燒成時變形率很小,這就允許紫砂的成型有很大發揮余地。設計一個新型的茶壺,制作者的想象可以無邊無際,但不管你思維怎樣開闊、構思怎樣奇巧,最后做出的作品要能具備基本的泡茶功能,倘若不能,那你的作品只能叫“一種像壺的東西”,時髦一點叫做“現代陶藝”。由于紫砂原料的特殊品性以及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成型工藝,加上歷代壺藝大家的傳承發展,紫砂壺所體現出來的美學價值,達到了其他茶具不可比擬的程度。
制作砂壺的成型工藝,在各個時期都有所不同。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捏制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這些工藝范圍還包括了燒窯的方法、燒成氣氛、窯爐結構、燃料等諸多方面。這些外在的因素都會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時代痕跡,因而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斷代認識的憑據之一。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造了木模制壺方法,壺內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所以其胎質較為疏松。蓋與鈕的相接觸有時也會這樣處理。由于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壁也薄厚不一。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藝的關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和壺內,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拉槳,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鍵之一。所謂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制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并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致的表皮層,這層表皮,是一層細膩的泥漿(燒成后就是結晶體)而內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松,燒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狀,而疏松的內部呈現一定的氣孔率。
紫砂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制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跡。另外也有制壺大家仍堅持以手捏制為主,如陳鳴遠、楊彭年等人,他們所制作的壺已達到爐火燉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塵莫及的。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轤轆成型的工藝。著名紫砂學家顧景舟先生在談到紫砂鑒定時曾講過“成型手法是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因為每個制壺家作壺嘴及壺把的方法不同,都有個人的風格。到了近現代則采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而此時期的砂制細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極其規整,當然手感也極好。
幾百年來,紫砂壺正是以其獨特的材質肌理、優越的人文環境,一直成為人們喜愛和追捧的尤物。畫家亞民先生說過“紫砂一壺,可見中國之哲學思想、文學氣質、美學神采?!闭媸蔷僦?。
[1]于川.紫砂壺把玩與鑒賞.北京美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佛山陶瓷.2013年.
[3]范俊龍.紫砂物語.東方出版社.
J527
A
1005-5312(2014)02-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