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躍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建筑“低碳設計”是道德文明的理性回歸
梁躍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建筑設計是對物的設計,最終是對人的生活方式的設計。非低碳設計是在重創人類文明,其后果是災難性的。面對這種現實,人們需要在建筑“低碳設計”理念中重塑發展觀與設計道德觀,從而讓道德文明得以理性回歸,使“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建筑設計的核心價值觀。
建筑;理性;低碳設計;道德文明
伴隨著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高速發展,城市化,城鎮化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現出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繁榮。建筑以它巨大的體量和空間給人們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臺和空間。無疑,當人們沉浸在這種愉悅感,成就感的同時,自然出會發現這種建設成就使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特別是那些不具有低碳設計價值的建筑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使人類所生存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使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力喪失,其自然環境的惡化日益加劇。面對這些非低碳設計的建筑,表層上看是出自建筑的設計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問題,但如果深層次來分析則是社會文明的大問題。究竟是將人類文明推向更高層次,還是使它停留在一個非理性階段,這是在城市化高速發展中必須認真審視的重大問題。
人類文明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構成的,在人類社會中兩種文明缺一不可,否則,就是不完善的,或者說是不協調的。應當看到,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由低到高發展的過程,文明也是一個積淀的過程。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是受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限制,并要與自然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特別是當人類在追求物質財富的欲望與大自然所提供的環境,承載力反差過大時,就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形成巨大的障礙。
建筑作為人類物質文明的成果,既是時代和社會的標志,又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和結晶,當人們見到那些極具經典的建筑,往往會為集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為一體的建筑所陶醉。殊不知,這些建筑是人類付出巨大的財力、人力、智力才建成的——甚至于是無數的勞動者的生命所換來的。所以,建筑從它建造的那一刻起,對決策者和建筑師來講他要解決的問題決不是純碎的技術和設計的問題,實際上是比設計和技術更為重要的問題,這就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社會責任,是要對人類生存的環境負責任。沒有這種責任感,即使所設計的建筑形式再好,也會使建筑的價值徹底喪失。例如:在沿海的大城市如果為了追求建筑的高度和新穎,如果多座高層建筑之間會形成巨大的風道而導致城市颶風的產生,對這座城市而言是高度比安全更重要呢?還是其它……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然,由科學規劃而預留的城市風道對城市可以起到調節溫度與改善空氣質量的作用。建筑活動在農業社會中所承擔的責任會比工業社會小,它的危害程度相對會少,畢竟農業社會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要好得多,這是現代工業社會所不可比擬的。而當一個國家進入工業社會后工業的高速發展,對土地和其它資源的需求非常大,工業生產,交通等因素產生的熱島效應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的負效應,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巨大的威脅,生存危機感由此而生。從二十一世紀至今,世界工業經濟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后成為第一大工業生產制造大國,其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加速了城市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未來學者預測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令全球瞻目的新亮點。工業制造業的發展導致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加之中國總人口的上升和增長,其住宅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新城區要建造大量新廠房和住宅,由于土地的限制城市發展不可能無限向新城區擴張,這就需要對舊城區進行挖潛,一方面是對老城區的破舊房屋進行連體改造,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滿足人們居住的需求。另一方面還需對有價值的建筑進行保護,使具有歷史,文化的建筑價值得以保留。因此,從各方面講對建筑進行低碳設計不僅是設計理念的變革,更是道德文明觀的選擇。
2003年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地毯經濟》里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的相關概念引伸到建筑領域,是指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活動和取得的建筑成果。通過建筑設計與技術創新使城市建設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發展形態。大而言之,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母庸置疑,設計設計是對物的設計,最終是對人的生活方式的設計。作為建筑設計師不僅僅是對建筑的造型,結構、空間進行設計,更重要的是設計師對材料,工藝,新技術的選擇是否具有低碳設計性質。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座建筑的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整體規劃,與周邊的景觀是否協調,對城市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都是必須要認真考慮的,還有地質、地理、氣候等方面的問題。如果不對這些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那么即使將建筑建造起來,很可能成為城市的隱患。建筑設計和施工必須堅持百年大計的原則和方針,堅持質量第一的信念,這是建筑設計的底線。一旦超越這個標準,必然使自然承載過多的負擔和災難。在發達國家,建筑的平均壽命均超百年以上,在歐州即使是民用建筑甚至四、五百年仍完好無損,而我國建筑壽命平均在三五十年,可見差距之大。
建筑在論它的體量大小,都需要各類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以生產都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在今天,完全以自然材料建造建筑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因為純碎以自然材質為材料會破壞生態系統。所以,人造材料,特別是新型建材正成為建筑材料的主體。問題在于設計師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建筑材料的使用達到優化。對新型材料的優化選擇是實現建材低碳排放的設計原則之一。
實際上,建筑低碳設計的實現,一是建筑設計師對建筑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熟悉和了解,才能在設計中“有的放矢”地使用最適合的建筑材料。二是通過對新型建材的使用,如保溫墻體材料的使用,去引導消費者和開發商及政府職能部門對性價比和長遠獲利的認同,使建筑低碳排放達到最佳。三是建筑設計師對低碳建筑設計理念解讀與把握,對現代建筑技術掌控水平與運用能力。當然,建筑低碳設計的根本實現與推廣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還需要大眾對建筑低碳設計的事實認可與觀念認同,從能源獲取技術與資金投入等方面來說則有相當的困難。既便這樣,通過設計師的不懈努力,通過新技術與新能源的開發,可以確信徹底廣泛實現低碳建筑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為建筑設計師來講建筑低碳設計是一種歷史責任,又是一種道德文明的選擇。但是,建筑設計師是工作和生活在現實中,他們的思想和職業道德必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左右。設計專業上的競爭,各種利益的誘惑,特別是不正當的競爭條件下的“金錢”誘惑往往會使設計師失去理智。權力上的“唯上所從”而放棄對真理的堅持,讓不科學的設計方案變成可行,并濫用建材使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類本身遭到危害。所以,自覺抵制金錢至上和唯權思想對設計師的侵襲具有提高專業素質和道德倫理水淮的雙重意義。不可否認,人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每個人的思想和道德倫理都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客觀地講生活在每一個社會中的人都有他的個人利益,而一旦將個人利益凌駕于社會之上,就會舍棄社會利益。反之,位置擺正、定位得當,就會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設計師設計的建筑不僅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現實性,而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角度來評價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從而成為不朽的建筑精品。這種設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筑設計。同時,建筑設計師的道德堅持,還會形成一種當代社會經濟科學發展觀和專業道德準則。
由此而論,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對設計師乃至社會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講,重塑職業道德觀,設計師的專業人生才有價值,其建筑設計就會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低碳設計就不會成為時髦而空洞的口號。
中國的哲學觀中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其本意就是人要遵循自然規律才能與自然共存。實際上,人與自然的和諧觀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本質,也反映了人類的生存智慧。基于“天人合一”的觀念,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要充分考慮人居住、活動、工作的功能需求與心理需求,人性關懷作為設計的宗旨,這就是說要“以人為本”。實際上“天人合一”和“以人為本”二者之間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機的統一。“天人合一”要求人不要違背自然規律,達到世界萬物之間的和諧,而作為人造之物的建筑只有在充分滿足人的需求,才能使人們生活得舒適、快樂、有幸福感,這就是真正的人性化。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建筑與自然和諧,使人、建筑、自然三位一體,關系統一。
“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建筑設計要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使之具有前瞻性,戰略性。要絕對杜絕的透支和犧牲子孫后代的生存資源為代價的設計。有些地方在國家劃定的保底農田紅線內建房屋,在生態濕地上違章建房屋,在旅游風景區內違章建房屋,既有開發商、單位、個人和當地政府本位主義而失職的責任,而作為建筑設計師同樣也脫不了干系,為了經濟利益而失去了職業道德。當然,道德觀它不是一種硬性力量,它只具有軟性的規范,但作為具有綜合素質高,道德水準高的設計師顯然應該是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長遠利益為最高目標的,絕不應取小利,舍大利。
以低碳設計的建筑可以減少城市的光污染,這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將光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就不會對人造成不良生理刺激與心理刺激,不會對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不安全因素。其實,在公共建筑中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如:對殘疾人的關愛),真正做到人性關懷,使建筑的人性化突顯都同低碳設計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因為低碳設計可以拓展建筑的功能性。建筑的人性化完善源自于二方面。一是設計師的關愛情懷與奇思妙想。二是使用者體驗后的建議。二者之間不斷交流溝通有益于建筑人性化的提升。
“低碳設計”與“以人為本”的融合,真正闡釋出現代建筑設計的內涵,使現代建筑更具有審美意蘊。著名建筑大師吳良鏞將北京傳統的四合院進行改造后仍保留原有的四合院民居風格,一方面改造后建筑功能得到極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筑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古都北京的風貌得以保存。四合院的改造設計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也體現了設計師的設計智慧。
當前中國正面臨著“轉型”與“重構”的時代重任。較之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最優越的機遇與最尖銳的矛盾”并存。在肯定改革開放成績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將要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除了社會現實的因素外,設計師自身的職業道德與專業修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建筑活動對自然與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建筑碳設計理念引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向,牽動了社會道德文明的理性回歸,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僅從建筑的角度來講,道德文明的理性回歸是時代的呼喚和要求。
[1]吳良鏞.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吳良鏞.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J59
A
1005-5312(2014)02-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