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玲
(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試論世博會中國館的色彩藝術設計
謝玲玲
(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充滿人類智慧與文明結晶的中國館,是中國文化與思想觀念的外在表征,其獨樹一幟的色彩藝術設計,值得對其靜心分析研究。本文試著對中國館色彩藝術的淺析,而從中獲得靈感與啟示。
中國館;色彩;中國紅
中國館建筑由國家館與地區館兩部分構成,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充分展現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特質。國家館的建造不僅吸取傳統文化營養,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元素,又開拓創新以現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煉與構成,使國家館造型雄渾有力,宛若華冠高聳,深具現代意識,與當代國際高層審美相符合。國家館融合了多種中國傳統元素有著明顯的中國特色,如中國古代榫卯穿插、層層出挑的斗拱元素,它的應用使建筑具有著“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態勢與氣韻。國家館頂部平面呈經緯分明的網格架構,這一設計的靈感亦來源于中國古代城市所謂“九宮格”結構的棋盤式布局,而這一文化底蘊則來源于周代王朝的棋盤式布局形制理論,如《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①另一中國元素更是深入人心,即象征著喜悅和鼓舞的,散發著大氣、穩重和經典氣息的“中國紅”,它傳達著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展示著中華民族“熱情、奮進、團結”的優良民族品格。
國家館建筑的頂大底小的蘑菇狀結構、巨大的空間和建筑大部分處于背光狀態的幾大特點使得色彩設計愈加顯得艱難無比。最能象征代表中華民族的色彩無疑為中國民眾最喜聞樂見的、符合中國人心境的“中國紅”。而“中國紅”一直是一個模糊的紅色概念,于不同歷史時空中有著多樣的審美表達。“‘中國紅’的形象從國際語境上看,即是中國人在重大慶典上使用的主色調,即‘大紅’的概念,被稱作‘中國紅’”。②設計師們首先想到北京天安門的紅,但經考察發覺天安門的紅色偏粉,后又考慮用中華牌香煙包裝紙與國旗的紅,經分析亦不覺得理想。最后將目標鎖定于北京故宮的紅,北京故宮的紅是一種復合的紅色,是一大批一組紅,大概七八個紅相組織于一起從而造就了“故宮紅”。如它的紅墻是紅土,不同的門與柱子呈現為不同的紅,而正是這種復合的“故宮紅”給了設計師們一個重要啟示,即單用一個紅不可能把國家館有效的塑造起來,而應該找到一組紅組成一個整體的形象來完成國家館的色彩設計。中國館館長徐滬濱每次遇到外賓都會自豪地說:“這是從中國古建筑營造法則中,特別是故宮的紅色中,采集而來的。”
國家館色彩設計經反復比較與分析,最終應用了層層漸變的七種紅,即外立面四種紅,內部三種紅。外立面的四種顏色依由深至淺分別標注為NO.1至NO.4。NO.1號色明度深,味微冷,因此位于均在受光位置而色度需重的頂部最大屋檐部位,以“壓住”建筑以免出現“飄起來”之感。NO.2號色較NO.1號色稍輕,色味微暖,位于最頂部的貴賓廳屋頂及大屋檐下的兩條棟梁上,主要效果為輔助NO.1號重色以消解突兀之感。NO.3號色為主調色,適中,色味暖,其位置于橫梁NO.2號色下端的三根橫梁及國家館柱體上。而NO.4號色高且艷麗,主要作用為點綴色,位于國家館最下端的一條橫梁上。其他橫梁間椽子部位的色彩亦是依據這一由NO.4至NO.1號色自下而上有序的攀沿分布。國家館內部由三種紅構成,分別標為A、B、C號色。A號色最重,用于國家館室內的四個角斜撐部位;B號色明度略高色感微粉,用于上半部兩根橫梁;C號色為國家館內部的主打色,明度高,色感較粉且色味微冷,用于室內下半部的其他橫梁上。這樣一組變化微妙細膩的紅色調能夠使背光位置的建筑構建呈現著通透的“中國紅”。
中國國家館的建筑立面采用多色塑造的啟示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源于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營造,如北京故宮不同的墻、影壁、門、窗、柱、梁、匾額等不同部位,相應的采種不同的紅,表現出用色得體、渾然天成的睿智。而另一方面可謂是道法自然啟迪的表現,在美麗和諧的大自然中,我們可以發現凡有生命的色彩均由細膩自然的微差構成,且每一色度的顏色均處于合適的位置,以彰顯著生命的魅力。中國國家館將這組微妙細膩的“中國紅”演繹得渾厚端莊、大氣穩重,令觀者無不深切感受到中國當代紅色文化的特有精神風貌——“道法自然,氣韻生動。紅分七色,內外有別。上下呼應,一脈相承。艷而不媚,沉著大氣。和而不同,渾然天成。”③
(一)與民族心理期待相呼應
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背景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審美觀念與色彩喜好,雖每一民族的單獨個體會呈現出對色彩偏愛的不同,但當從跨國文化的視野下觀看時,不難發現每一民族總是有著一種大多數人都共同喜愛的顏色,當這一大多數人都喜愛的色被廣泛和頻繁使用時,久而久之,就成了這一民族的象征代表色。中國國家館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它肩負著傳遞中華民族所特有精神和氣質的使命,它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呈現于全世界人們的面前,因而在色彩設計上不免要考慮本民族共同的色彩偏好與心理期待。紅春聯、紅燈籠、紅嫁妝、紅紅的迎親隊伍等等,無不訴說著中華民族對激動人心的紅有著特別的喜愛情結,這富于生命律動的紅融入了華夏的歷史文明,融入了每個中國人的靈魂。喜慶的“中國紅”是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與團結奮進的民族品格的代表與象征。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現于全世界人們面前以來,大氣穩重、溫潤細膩的“中國紅”受到民眾與媒體的廣泛好評。這種現象一方面體現出民眾對色彩的關注與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喜慶的“中國紅”與中華民族心理期待的相呼應性,而中國國家館亦正是基于中華民族對色彩的心理期待而穿上了一件穩重不失艷麗的大氣“紅色外衣”。
(二)與國際審美心理相接應
中國國家館的觀賞者來自全世界,以什么樣的姿態于世人面前就不得不考慮到其他民族的審美心理,而非僅局限于自己本民族的審美偏好。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豐富的文明大國,其色彩形象在世人眼中應該是大氣穩重、不嬌不媚的。而屬于高艷度的紅色位于可見光譜700納米以上的波段位置,在如此大面積中應用實為一種很難駕馭的顏色。它不僅在空間中穿透力極強遠遠就一眼能辨,且會給人的視覺產生很大的刺激。設計師們以“燈芯絨”為肌理,以一組不粉不媚、色味純正、大氣溫潤的“中國紅”把中國館展示的大氣磅礴,與國際審美心理相符合。北京奧運會和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日趨增強,國家形象的建立也開始與象征中國的“中國紅”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是北京奧運會內部以“中國紅”為主的“鳥巢”主場館、以紅色勾勒“祥云”的奧運火炬,還是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那一組大氣溫潤的“中國紅”,使得在國際語境中,“中國紅”儼然成為了中國形象的代表與象征。
(三)與建筑形態結構相融合
中國國家館作為一地標建筑,造型獨特,對這樣一宛若華冠的建筑賦予合適的色彩,對其建筑形態與內部空間及其環境形象的分析就顯得異常重要。國家館的形態如同一巨大的“陽傘”,而這一形態特征使得建筑立面在陽光的照耀下產生非常態的變化。國家館在地理上的經緯度決定了建筑主體形象只有在太陽東升的早晨與夕陽西下的傍晚,東西兩立面可以大面積受光,而大部分時間,建筑主立面是處于大屋頂的遮陽下的。這一特殊特征使得單一的一種色無法達到預想的效果,而若想要處于陰影中的建筑主立面上的“中國紅”依然生動富于生命的話,那就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分別處理,即不同位置的頂、梁、椽、柱等結構及內外部關系,分別賦予其相適應的紅。為與建筑形態結構相融合,國家館外表呈現了由深至淺的四種“退暈”漸變的紅,使“中國紅”整體的層次感與空間感得到加強。令國家館無論近看、遠看、中看還是白天看、晚上看,或者陽光下、燈光下看都有著微妙細膩的質感變化。
注釋:
①錢玄注譯.周禮[M].長沙:岳麓書社,2001.
②③宋建明.中國館與“中國紅”誕生——回首2012年上海世博會中國紅建筑色彩設計的歷程[J].流行色,2010.6.
J59
A
1005-5312(2014)02-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