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賀琴 劉寶成
(河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漢字設計在視覺傳達中的表現形式
楊賀琴 劉寶成
(河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漢字在古文字書體的基礎上出現了符合現代人審美標準和生活節奏的新形式,這些新字體形式是通過對漢字的歸納整理同時結合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外來元素,從而形成了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的視覺傳達方式。
視覺傳達設計;規范形式;變體形式
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以膠泥刻字,火燒之,每字一塊用鐵范排版進行印刷。此項技術發明以后,大量的文字用刻刀在膠泥上刊刻制模,故而出現了專門用于印刷的字體——宋體字。其字體結構方正,橫畫和豎畫之間有明顯的粗細差異,且有頓角作為裝飾。“橫粗細疏撇如刀,點如水滴捺如掃”是宋體字的特點。其筆畫橫平豎直,典雅整飭、勻稱秀逸。宋體字以其獨有的表現形式被廣泛用于書籍印刷、廣告傳媒等行業。
黑體字是受西方無飾線體(或稱無襯線字體)影響而誕生的一種印刷字體,結構與宋體略同,但黑體字筆畫橫豎粗細一致,起筆收筆均成方角。點線構造形成一種新的審美取向——端莊、穩重、醒目、大方。由于黑體筆畫粗細大體一致,字體顯出樸素、協調的實用藝術主義傾向,因而成為廣告設計中較常用的字體。
此外,現代美術字體還有仿宋體、宋黑體、楷體、隸書、幼圓、長沒黑體、手寫體等各類風格迥異的字體等等。
當我們欣賞歷代碑帖名家墨跡時,能夠領略到其中風格迥異,各展風采、百家爭鳴的情趣。在這里我們不探討各門各類書法的異同,只是單純地從漢字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現形式上,以漢字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變化或引申成除漢字以外的其他物體為標準,將其劃分為規范形式和變體形式兩類。
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規范形式(即表形)指的是在一幅平面設計作品中,漢字沒有變型成其他圖形或圖案,而是仍然以“字”的形式存在。所以這里所說的規范字不僅僅是指傳統宋體的“橫細豎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也包括黑體、楷體、隸書等其他字體,這些字雖然在筆劃粗細輕重上有所變化,但其間架結構、比例、重心、編排等要素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平面設計作品中易于辨認,表義明確,諧調統一,常用于說明性內容。例如在書籍的封面設計中,對于書名的表現,一般不用難于辨認的字體,更不宜將書名字體變化成其他圖案,不適于觀看;再比如在藥品的廣告設計中,藥品名稱、功能主治、適用人群、注意事項等這些都是必須明白無誤地傳遞的信息,應該采取漢字的規范形式,令觀眾一目了然,記憶深刻,使廣告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才稱得起為好的平面設計作品。就像可口可樂為了更好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需要,其包裝在傳統規范字體形式的基礎上又開展對新型字體的研究,對漢字的外形、結構、筆畫粗細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創新,既保留了傳統標準字體規范化的一面,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覺風格,該字體具有英文斯賓瑟字體的特征,即在文字筆畫的起筆、落筆處轉化為波浪形飄帶圖案,并且斯賓瑟字體書寫的白色英文套上了一層銀色邊框,從而更加強調兩種字體造型特征的協調,以其特有的表現方式塑造出個性化的品牌視覺標識,使品牌很快得到消費者識別和認可。
漢字在設計中的變體形式(即表意)指的是以漢字為原形,經過加工處理,最終在設計作品中的表現形式是某種圖形或圖案,不單單以一個“字”的形態出現。這種形式擺脫了正規書寫漢字的一些束縛,自由發揮空間大,但這種變化并不是漫目的的隨意涂畫,而是在明確的設計意圖指導下進行的。例如魯迅先生曾為北京大學設計校徽,1917年的魯迅,每天到教育部上班,下班后便躲在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抄寫古碑,這一年魯迅日記中大量記載了購舊拓本、買漢畫像、搜集古鏡等事。接受蔡元培委托后,魯迅便著手設計北大校徽,并于8月7日“寄蔡先生信并所擬大學徽章”。魯迅將校徽圖樣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大采用,一直延續到1949年,后因歷史原因長期棄用,上世紀80年代又重新使用。2007年6月,北京大學發布《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手冊》,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標識,這一標識正是在魯迅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而來。
在漢字造型設計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形與意相融合的境界,及規范形式與變體形式共同出現在一個作品中,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的創作最為典型。采用有金石、篆刻藝術風格的“中國印”為主體圖案,構成元素的表現有效的利用了漢字在形意結合方面的獨有優勢。象形漢字“京”成為創作者靈感的來源,取漢字“象形、會意”的造字精神,使“京”的視覺造型更為圖像化,且在表意方面,將“京”與甲骨文中“龍”的藝術特征有機結合,形成被賦予中國龍文化的運動人形,從傳統文化的層面展現出運動的精神意念。會徽漢字的設計正是從表形、表意方面進行切入,力求質樸且富有深刻內涵,通過視覺表現手法,傳達出具有中國文化的獨特視覺特征。
漢字是一種直觀的看得見的交流媒介。因為它是有形的實體,亦是流動的符號;是人們交流信息的可見可感的媒介。它不但具有人類思想感情的抽象意義和音響節律,又具有結構完整的章法規范,而又變化無窮的鮮明表現形式。尤其是象形文字,更是抽象與具象的緊密結合,其漢字的本身,也可說是一種完整的美術設計,尤其是在傳播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對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中不僅要注重漢字本身的結構規律,更要注重文字所體現的內涵和作用,適當加以發揮,以尋求最佳表現形式和最妙視覺效果。
[1]史啟.新漢字解構設計[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
J05
A
1005-5312(2014)02-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