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滿足“需求”?還是改善生活?
——從日本設計看設計目的的轉變
張萌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設計目的是展開設計的出發點和中心,是每個設計師進行創作之前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在過去,我們對設計目的的定義是滿足人類的需求。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類的需求已經從最初的生理需要產生了重大的轉變。這不免會使人產生疑問,以滿足人類需求為目的藝術設計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是否真的能夠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呢?對于這樣的質疑,日本設計給予我們這樣的答案:設計的目的不應該再是滿足人類需求,而應是改善人們的生活。正是這種設計目的上的轉變,使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既環保又人性化的日本設計。
設計;需求;生活
我們在對藝術設計進行研究的時候,首先要提到的便是藝術設計的本質,接著便要說到藝術設計的目的,即滿足人們的各項需求。因此,對藝術設計的學習和研究也就是對人類需求的研究,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為最終目標,將需求轉化為實際的產品。無論是怎樣的社會,其首要目的都必須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換言之,就是解決人們存在于這個社會中所遇到的衣、食、住、行、用等問題。但是,在現在這個經濟效率不斷提高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各種基本需求已經一一得到了滿足,那么,設計師們在做設計的時候,是否還應該一味的追求對人類需求的滿足,而忽略了整個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呢?而人類在當下的需求,到底是基礎的、必要的需求,還是已經轉變成為了滿足虛榮心而產生的欲望呢?對于以上所提出的問題,大部分的設計師并沒有給予認真的思考,而仍舊盲目的以消費者所謂的“需求”為準,做著一些過度的、非綠色環保的設計。這也是造成許多以滿足人類虛榮心、純粹浪費的設計在全球范圍內泛濫的主要原因。
因此,正確認識設計的目的,準確把握設計目的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轉變,是作為一名設計師在做設計之前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們只有認識到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了解什么樣的設計能夠符合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與持續發展,才能做出改善人們生活的、優秀的設計作品來。
對日本人來說,生活不能是粗糙的,同樣也不能湊合。如果忽視了生活中的細節之處,那么在提升生活品質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瓶頸,而終日習慣了粗糙生活的人即使有一天產生了追求精致生活的意識,也已不再具備精益求精的能力。因此,在提高生活品質和注重細節這一點上,日本人早已洞悉了這兩者之間的潛在關聯。所以,他們對粗糙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和排斥,這種精益的素質和對細節的重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可謂隨處可見。
例如:
一塊嬰兒紙尿布,未使用過的時候和一般的紙尿布并無區別,可一旦尿濕,就會有一道彩虹的圖案出現在寶寶的屁股上。這樣的細節不但可以提示父母寶貝要更換紙尿褲了,也讓因為照顧寶寶筋疲力盡的父母能在換尿布的過程中獲得樂趣,放松他們緊繃的神經;
一只看似普通的喝水杯,握在手里卻能跟隨手掌彎曲的弧度舒適的貼合在一起,并且從不同的方向握住能適合不同大小手掌的人;餐廳的一雙筷子,包裝紙上要印上什么花紋,要選擇什么字體才能凸顯食物的氣質,這些小的細節都被考慮在其中。
對于細節之處的精益求精讓日本人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流露著精致感和人性化。而需要強調的是,日本設計中的精致感與法國人所具有的浪漫藝術氣息并不相同。日本設計的精致感表現的是日本人對細節的態度,他們要表達的設計理念是“細節與整體對生活的意義是相同的”,即整體的高品質基于對每一處細節的注重,而粗糙的細節則絕不可能產生精致的整體。所以日本精益的設計風格下蘊含著謹慎的設計態度,這與法國人相對閑散的浪漫情懷還是有區別的。
一切設計都應該以對人類行為方式的研究為基礎展開。日本設計師之所以能夠做到讓設計服務于消費者,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解決了觀念上的問題,而且在操作層面上日本設計師們也對設計對象進行著深入且系統的研究。
以角館政英為例。作為一名專門研究照明設計的設計師,角館政英對光的見解非常的獨到。在他看來,光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了照明,它更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渠道。角館政英曾說:“和我一樣,現在有很多日本設計師追求負設計,負設計是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前提下將能耗降到最低。如果此處沒有這個照明,人們就無法正常生活,那么這個光源就是必須的,如果不是,那么這個光源就是多余的。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照明是有關的。”
基于這樣的思想和認識,角館政英在進行照明設計的時候總是要先做好充足的調查研究與精細的測算。在保證設計對象形象識別的基礎上偏向于對底線的選用,而不是大量采用奪人眼球卻毫無實際存在價值的燈光。在他看來,中國現在許多城市將越來越多的錢花費在照明設施上,而人們在對住宅內部燈光進行布置的時候也很喜歡選用“繁星點點”的照明方式,這一點與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前的狀態非常相似,即光注重對建筑體整體的凸顯,而忽視了照明與建筑的和諧統一,最終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費。角館政英說:“一個人在家里會做什么,是對照明設計的一個解答。”“所以我要做動詞式的設計——功能明確,界定清楚;而不是做形容詞式的設計——目的模糊,功能不明確。”①
對日本國民來說,這種精益的能力可以稱得上是一項必備的基本素質。而日本民族更是一個在任何事情上都無法接受“差不多”想法的族群。有的人會反駁說,日本人這種基于行為方式而進行的設計實際上是資源匱乏下的精打細算,但諷刺的是,日本人卻利用如此匱乏的資源過著比我國人民更加優越、更加高質量的生活,而相比較下的中國,卻在不斷的做著對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傷害的設計,這難道不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嗎?
正如上一章所說,在人類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將欲望與金錢、身份、地位掛鉤,所以只要一提到高品質的生活,首先想到的便是名車、豪宅以及各種奢侈品牌的產品。其實,這是對高品質生活最大的誤解。在日本設計師們的眼中,高品質與金錢并不能劃上等號,高品質的生活源于人對自身生活品味的培養,這是需要長久的修煉,而非金錢可以堆砌而來的。而簡素的設計風格并不影響產品的詩意,簡素的設計也同樣能夠體現出高品質。
(一)追求簡素并不影響產品的詩意
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千利休以倡導“簡素”的美學主張而聞名,并成為了日本美學傳統中“空寂”境界最經典的演繹者。關于千利休廣為人知的一則故事便是將軍足利義滿慕名來千利休的住處賞牽牛花,到了以后卻發現滿園的牽牛花竟然全部消失,而當將軍剛準備發怒的時候,突然見到院中的壁龕里一朵白色的牽牛花正在靜靜的盛開,此時的這朵牽牛花的美麗無可言說。
這種“簡素”的美學主張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對日本美學思想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用最少的資源、最簡單的方式來創造一種深入人心、震撼靈魂的美。
位于日本東京的喜來登酒店每天都會更新放置在客房床上的問候語,這些小而精致的卡片不僅文辭優美,而且使用了賞心悅目的書法書寫,用最簡單的方式觸動了人內心最溫柔的情感。所以,簡素并不意味著詩意的缺失,有的時候打動人的并不是展現在表面眼睛看的見的地方,而是蘊藏在表層下的能夠觸動人心的那一部分,對這一點日本的設計師們都深有領悟。
但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是,簡素的設計不代表隱晦的設計,就算是使用了簡單的制作材料,如果讓人看不懂或無法理解,那也同樣違背了簡素的設計原則。如果需要人經過深入的驗證才能得以理解,那從何談設計的詩意呢?
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近年來在其許多建筑作品中都運用到了竹子、紙等材料。他認為,對于一些非長久性的建筑來說,竹子和紙這類具有輕便、低成本特質的材料不但能夠增加建筑在造型上的靈活性和豐富性,也能減少造價同時降低施工的難度。當隈研吾被問到如何挖掘舊建筑中的新功能從而使其更加適合現代生活的時候,隈研吾作出了這樣的回答,“直接。要讓人很直白地理解你改造后,這個房子能用來做什么,不要讓人猜。”這也恰恰證明了,簡素的設計并非隱晦的設計,讓人能夠快速理解設計中的用意才是簡素設計的重中之重。
基于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將簡素作為了自身處世的生活態度,所以日本設計師們便自然而然的以“簡素”為設計的出發點,去為消費者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設計理念便是對“簡素”美學的一種繼承。無印良品的產品從價格方面來說并不是很高;從設計方面來看,并不會讓人覺得有多么出彩或與眾不同,往往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簡潔、干凈且舒服的感覺。但是如果對無印良品的產品深入的研究和使用過后,便會發現其產品的精細以及對細節的高度重視。無印良品的目標消費群體從學生到老人,無論什么年齡段的人使用它的產品都不用擔心其風格會與自己年齡不符這一尷尬。由于無印良品在設計之時并沒有試圖讓它的產品扮演一個身份識別或審美能力測試的角色,所以它的設計是消除了由階層所造成的審美區隔的設計。這樣的理念也還設計以其本來的面目,即設計的目的是幫助消費者解決日常問題。
(二)設計是為了解決日常問題
同一個問題又再次出現,設計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對于日本設計是來說,現代社會條件下的設計就是解決人們的日常問題,而設計的目的不僅要讓設計出的產品好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產品好用。而在中國設計界中,除了唯消費者是尊之外,還有一部分設計師抱有一種藝術家情結,在這種情結驅使下所設計出的產品都強調個性的表現,往往忽視了與日常生活的對接問題。而最終造成的結果是設計師的作品無法吸引消費者、改善消費者的生活,而消費者也無法買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今天的中國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離不開設計的輔助,大到一個城市的規劃,小到一個杯子的細節,這些都要依靠設計師們的設計。但是中國設計界現在卻存在著一種設計過度的現象。例如一個公共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之時竟然是先考慮其紀念碑的外形,然后再在功能方面去遷就外部造型。這種偏離了設計對象應該承擔的基本任務的設計使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浮夸和浮躁的產品和空間,問題是這其中包含了對“奢侈”的巨大誤讀:似乎高品質的生活必須以大量的財富作為基礎。②這種錯誤的認知讓現代設計師們進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只有在足夠金錢后備的保障下,設計才能進行,創造力才能得到發揮。而這正是影響我們提升生活品味的最大障礙。
如果我們能夠向日本設計多多學習,便會發現高質量、高品位的生活并非由金錢堆砌,反而是由一些很質樸的生活需要構成,而真正的幸福也正是在生活中這些點滴的細節之處體現的。
注釋:
①[日]日本照明協會編.光·建筑——設計大師的空間照明手法.葉韋利譯.尖端出版社,2011,第5頁.
②張宗登著.“設計的目的”再思考.設計藝術,2009.3,第58期,第14頁.
[1][日]日本照明協會編.光·建筑——設計大師的空間照明手法.葉韋利譯.尖端出版社,2011.3.
J05
A
1005-5312(2014)02-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