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淺析尼采美學理論對實驗動畫創作的影響
劉妍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尼采美學理論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學理的探討,而在以美學解決人生的精神層面問題,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他所描述的藝術品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和導向功能推進了現代抽象主義繪畫,現代設計以及其他藝術領域的發展,對實驗動畫的創作亦起到積極的作用,實驗動畫的探索和其他先鋒藝術一樣表現為對傳統影視語言和敘事結構的突破,對畫面視覺元素的顛覆,對整個實驗動畫創作的更新。
尼采;人生哲學;實驗動畫
尼采美學中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強力意志、永恒的輪回和重估一切價值。按照海德格爾的看法,強力意志和永恒的輪回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系,而這兩個概念的整體就是重新評價迄今為止的一切價值。
尼采把強力意志看作為一切存在者的根本性質。把強力與意志聯系在一起,表明強力的本質是超越已經達到的強力階段而不斷上升的過程。這是涵蓋一切可能、突破一切障礙、由非理性的本能驅使的內在生命力。生命所要求的不是“生存競爭”,而是“強力競爭”;不是平庸的生存,而是生命力的極度張揚。尼采用強力意志來說明無機界、有機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把真、善、美的評價都看作強力意志的產物。
永恒的輪回這個概念來自于《悲劇的誕生》,尼采寫道:永恒的輪回學說,即萬物的絕對和無限重復循環—這個學說也可以說是赫拉克利特所主張的學說。赫拉克利特主張火使萬物生于滅,但是萬物的輪回不是同一事物的輪回。同樣,尼采的輪回也不是簡單地重復自身。要理解永恒的輪回則表現事物生成的一面。生成的過程就是永恒輪回的過程,而是強力意志在生命過程中不斷返回自身,這一不斷返回自身的運動造成永恒的輪回。
重估一切價值是尼采賦予強力意志這一思路的子標題。在尼采看來,價值是對生命的肯定,就是強力意志。以往的一切價值扼死了人的生命力,對于它們必須以強力意志為標志進行重估。由此可見,尼采美學中的三個最重要的概念是相互聯系的。
尼采常常談到“審美形而上學”、“藝術形而上學”、“藝術家的形而上學”、“至深至廣形而上學意義上的藝術”,賦予藝術以形而上學的意義。藝術形而上學可以用兩個互相關連的命題來表述:“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藝術形而上學的提出,基于人生和世界缺乏形而上意義的事實。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這意志的現象,二者均無意義。他得出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悲觀結論。尼采承認世界和人生本無意義,但他不甘心悲觀厭世,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便訴諸藝術。藝術形而上學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組成。日神和酒神是作為人生的兩位救世主登上尼采的美學舞臺的。
隨著動畫藝術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其極具創造性的動畫藝術形式,這些獨具魅力的動畫藝術樣式促使藝術家不斷地進行動畫藝術的形式實驗和表達內容的探索。他們探索實驗的學術、技術成果不僅促進了實驗動畫創作的發展進程,而且推動了整個動畫藝術的向前發展。
目前國內的實驗動畫創作中,有較少一部分從事繪畫藝術的藝術家運用繪畫制作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呈現的藝術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思考,個性化表現形式也較為突出,有較強的探索性和實驗性。尼采特別指出,只有當表現形式對心靈產生作用通過形式引發精神內涵的共鳴時我們才可能完全理解一件作品。實驗性動畫的探索和其他先鋒藝術一樣,文學對語言和表述結構的突破,繪畫對畫面元素的顛覆。這些藝術的自我覺醒,是人們進一步探索自我和認識自我的組成部分。我個人認為很難被界定為真正的實驗動畫作品。而所謂的實驗動畫作品并不是單一的表現形式多樣化,而是可以從根本上去進行再創造,實驗動畫不僅要從表現形式而且要從表達內容上進行一種突破性的的探索。從國內外實驗動畫創作的基本現狀來看,國外的實驗動畫創作更加激進一些,而國內實驗動畫的創作參與藝術家較少,創作氛圍還是有所局限,在整個藝術活動中的影響力較小。
我國動畫的第一次高潮在50年代,期間藝術家們對中國本土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國動畫的第二次高潮從1977年到八十年代末,這個時期的動畫藝術家們開始積極探索新的形式。中國動畫藝術擺脫了對國外動畫亦步亦趨地模仿,并且當時的創作者們已經開始覺察到,民族性不能僅僅依靠那些傳統圖案和民族樣式,比如戲劇、臉譜、剪紙年華、水墨等等。這些藝術形式其實只是一種民族文化外在的視覺表現形式,而真正的民族性是每一個民族都有一種經過漫長歲月歷史積淀的核心精神。
在動畫的創作實踐過程當中,尼采的美學思想的研究和探索對于實驗動畫的理論研究是一種交流和借鑒,能夠更好地指導動畫創作實踐。實驗動畫創作理論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作品的創作質量。就我個人對于這一問題研究而言,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實踐研究,提高了動畫理論水平,并指導了個人的創作實踐,提高了創作能力和作品的質量,并有助于將來創作出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動畫作品。
[1]凌繼堯.西方美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傅佩榮.哲學與人生[M].東方出版社,2005.
J218.7
A
1005-5312(2014)02-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