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麗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美術教學與思考的探索性研究
劉愛麗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要論述了美術教學方面的幾點思考性研究,首先是美術課教學要有創新發展;其次要深入大自然,領悟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切實感受大自然的美,為創作提供靈感。最后美術課一定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重視道德素質培養。
美術;教學;思考;探索;研究
美術教學繪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育審美能力,繪畫的技巧和能力,關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審美素質,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更應充分利用現代的和具有前瞻性的教學發展的新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研究,我探索出有利于中職院校美術教學的發展的新模式。
一、美術課的教學要有創新發展。美術課的教學,不能一味的停留在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學生學,老師教,“填鴨式”的教學,每次上課的內容都一樣,沒有新鮮內容,沒有好的授課形式和思路,教師教學沒有創新,學生怎么會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怎么會有更新的知識進行掌握和學習呢?老師每次上課都要有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新的教學內容,上每一節課都要有新的知識點,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有良好的環境氛圍很重要。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室內可以懸掛一些學生的優秀作品,經常換一些學生的新的最近作品,學生即可以欣賞,又可以找到繪畫中的不足,以便啟發進行美術繪畫創作的靈感,啟迪藝術思維,拓展藝術想象力,明確下次繪畫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在給中職學生上基礎課時,畫的是立方體,學生從沒有學過繪畫,如果,拿著立方體,讓學生直接繪畫,學生一定會感覺到無從下手,不知所措,更感覺到枯燥乏味,我此時把教室四周的墻上貼上各種立方體圖形和圖案,以及立方體可以演變的圖形,學生感覺有新意,激發出學生們的想象力和熱烈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結合作品內容思想和意境,發揮想象和進行討論。
二、深入大自然,領悟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切實感受大自然的美,為創作提供靈感。畫家們每創作一幅美術藝術作品時,都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吸收生活中本質的有價值的東西。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悟和領略大自然的美感,例如彎彎的鄉間小路,一條條長而寬的小河,秋味甚濃的楊樹林,路邊飄落的花瓣,閃著亮晶晶的露珠,一串串成熟的葡萄,落日的余輝,美麗的日出,雨過天晴的彩虹,冬日的白雪等等。讓學生去欣賞,去領悟,一定會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周圍事物和環境的能力,深入認識生活實踐和人們生活的蒼桑變化,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和認識其本質的事物,才能真正激發藝術靈感,我在給學生上課前,都要帶學生去感受和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然后根據所看所感所思,讓學生進行繪畫創作。例如在進行《秋》的繪畫創作之前,我帶同學們去了一片秋意甚濃的小樹林,看到有黃色的、紅色的、綠色的樹葉和聞到陣陣的香氣,以及飄飄揚揚的美麗的落葉,學生們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和沉迷了,創作靈活被激發,學生們拿起手中的畫筆發揮著想象力,體味著自己的人生經歷,描繪著心中的感悟的美景,學生完全融入大自然中,融入了美景繪畫創作中。自然的美景更容易打動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鳴,詩情畫意,炫麗的色彩,美好的意境,會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到,作品所表現出的事物的本質,真理,體會到一幅幅畫家作品的作者的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認識到生活才是藝術起源地,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社會實踐的真實體驗和感受。要讓學生真正體驗生活,認識社會,拓展創作的源泉。
三、美術課一定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重視道德素質培養。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也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多種繪畫方法及應用,為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載體,繪畫作品中體現了學生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接受品德教育,在美術繪畫,藝術創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和品格修養及人生價值取向,美術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中,生動地再現了現實生活,以及其賦予的濃厚的思想情感,美術作品是生活的再現和升華,美術作品創作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提高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能力。
總之,中職院校的教學一定要有創新意識,一定要結合生活,體味人生,結合實踐,感悟生活,結合思想改造和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結合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美術課教學要繼承傳統教學手段,又要科學發展,創造性地充分利用現代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創新,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要相互補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實踐,真實地現實生活在藝術創作和美術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充分理解和體會藝術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力來源于生活的真實反映和藝術升華,來源于作者情感和藝術修養,人格思想的真實流露和展現,總之,美術課的教學探索與研究,美術課教學規律的認識,和對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需要走的路還很長,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追求與探索。
G42
A
1005-5312(2014)02-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