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隨著旅游業地快速發展,為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水平已經備受人們的關注。因此,從我國31個地區(港、澳、臺除外)的空間范圍出發,運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試著探討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及空間分異情況,以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研究發現: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整體水平不高,且空間差異明顯,具體表現為各省區旅游教育水平從東到西、自南向北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各大分區內部也存在差異。
關鍵詞:旅游教育;空間分布;分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133-02
引言
世界旅游組織預計,到 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游輸出國。可見,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與此同時,我國旅游業也將面對著日趨激烈地國際競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要依靠教育,因此,快速發展旅游教育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存在問題、教學定位、教學模式、發展對策及今后發展趨勢等。另外,還有一些學者針對旅游教育與旅游業間的關聯關系進行相關性研究。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區旅游教育水平不一,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從空間的角度對我國31個省區的旅游教育發展進行定量分析與評價,并試圖通過對比找出各地區之間旅游教育水平存在的差異和成因,為今后旅游教育事業均衡、快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評價方法
二、旅游教育發展的空間分異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衡量旅游教育發展的指標很多,本文依據指標選取的真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易獲得性的原則,主要選取了旅游院校總數(包括高等旅游院校和中職旅游院校)、旅游專業在校生總數、畢業生總數、教育支出、行業職工教育培訓人數等5項指標。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和《中國旅游年鑒2011》。
(二) 計算結果與分析
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科學性,在統計旅游教育綜合得分時,采用加權求和的算法。同時利用德爾菲法,得到旅游院校總數、旅游專業在校生總數、畢業生總數、教育支出、行業職工教育培訓人數等5項指標所占的權重分別為0.3、0.2、0.2、0.2、0.1。將反映各省區旅游教育發展的各項指標數據代入公式(1)和(2),經計算,得到各省區旅游教育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見表)。
根據各省區旅游教育綜合得分,大體劃分為三種類型(見圖)。第一種為旅游教育發達地區(F≥0.27):四川、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湖南、安徽、遼寧、云南、河南、北京、重慶、廣西、河北;第二種為旅游教育中等發達地區(0.23≤F<0.27):湖北、山西、上海、黑龍江;第三種為旅游教育欠發達地區(0≤F<0.23):江西、福建、陜西、貴州、甘肅、內蒙古、天津、海南、吉林、新疆、寧夏、青海、西藏。進一步分析發現,其特征有。
1.旅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雖然我國旅游教育發展較晚,但發展速度快。為滿足旅游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各省區非常重視旅游教育,積極推動旅游教育事業發展。
2.旅游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從東到西、自南向北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
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331,表明旅游教育較發達;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旅游業發展較慢,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197,表明旅游教育欠發達。總體表現為東、西部地區旅游教育發展不均衡,從東到西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以秦嶺-淮河為界,南方地區經濟較發達,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325,表明旅游教育事業發達;北方地區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204,表明旅游教育欠發達。總體表現為南、北方地區旅游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從南到北有逐漸降低的趨勢。
3.各大分區內部亦存在差異
對于華東地區來說,江蘇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49,福建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9;華南地區,廣東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65,海南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0;華中地區,湖南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41,江西省最差,教育得分為0.20;華北地區,河北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27,而內蒙古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1;西北地區,陜西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14,青海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01;西南地區,四川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84,西藏最差,教育得分接近0;東北地區,遼寧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35,吉林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09。上述分析表明,各大分區內部也存在差異。
三、結語
本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討了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旅游教育事業空間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旅游教育水平欠發達。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政府應重視當地旅游教育,提供教育資金幫助,來改善該地區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從而加快當地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是政府應提供一些好的福利待遇來鼓勵東部地區或南方地區的旅游專業人才向中西部輸出,以提高當地的師資力量,從而加快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各地區旅游教育均衡發展。
三是提倡校企合作,實現雙向發展。需要吸引外部資金,引入先進旅游管理企業,同時改善西北地區的交通路況,加快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推動當地旅游業地快速發展,為地方旅游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平臺。
四是應拓展當地公民的思想觀念,增強公民的旅游意識。因為只有讓公民認識到旅游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人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旅游知識,最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地旅游教育欠發達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保繼剛,朱 峰.中國旅游本科教育萎縮的問題及出路—對旅游高等教育30年發展現狀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8,23(5):13-17.
[2] 田 里,呂天云.比較視野中的旅游專業教育教學定位[J].旅游科學,2008,22(3):59-62.
[3] 閻雪晶.PBL教學模式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3(6):149-150.
[4] 錢永蘭,袁書琪.對當前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5):95-99.
[5] 馮霞敏.江蘇省五年制高職旅游教育發展前景分析[J].旅游教育管理,2011:79-81.
[6] 曾志蘭.試論我國旅游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教育評論,2003(6):63-65.
[7] 陸 林,劉瑩瑩.旅游教育與旅游業發展時空相關性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8):17-21.
[8] 趙 亮,李洪娜.旅游教育與旅游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分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2,35(1):53-56.
[9] 劉連銀,趙 序.論我國旅游教育與旅游產業的雙向互動[J].現代商貿工業,2009(20):76-78.
[責任編輯:譚志遠]
摘要:隨著旅游業地快速發展,為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水平已經備受人們的關注。因此,從我國31個地區(港、澳、臺除外)的空間范圍出發,運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試著探討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及空間分異情況,以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研究發現: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整體水平不高,且空間差異明顯,具體表現為各省區旅游教育水平從東到西、自南向北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各大分區內部也存在差異。
關鍵詞:旅游教育;空間分布;分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133-02
引言
世界旅游組織預計,到 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游輸出國。可見,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與此同時,我國旅游業也將面對著日趨激烈地國際競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要依靠教育,因此,快速發展旅游教育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存在問題、教學定位、教學模式、發展對策及今后發展趨勢等。另外,還有一些學者針對旅游教育與旅游業間的關聯關系進行相關性研究。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區旅游教育水平不一,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從空間的角度對我國31個省區的旅游教育發展進行定量分析與評價,并試圖通過對比找出各地區之間旅游教育水平存在的差異和成因,為今后旅游教育事業均衡、快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評價方法
二、旅游教育發展的空間分異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衡量旅游教育發展的指標很多,本文依據指標選取的真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易獲得性的原則,主要選取了旅游院校總數(包括高等旅游院校和中職旅游院校)、旅游專業在校生總數、畢業生總數、教育支出、行業職工教育培訓人數等5項指標。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和《中國旅游年鑒2011》。
(二) 計算結果與分析
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科學性,在統計旅游教育綜合得分時,采用加權求和的算法。同時利用德爾菲法,得到旅游院校總數、旅游專業在校生總數、畢業生總數、教育支出、行業職工教育培訓人數等5項指標所占的權重分別為0.3、0.2、0.2、0.2、0.1。將反映各省區旅游教育發展的各項指標數據代入公式(1)和(2),經計算,得到各省區旅游教育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見表)。
根據各省區旅游教育綜合得分,大體劃分為三種類型(見圖)。第一種為旅游教育發達地區(F≥0.27):四川、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湖南、安徽、遼寧、云南、河南、北京、重慶、廣西、河北;第二種為旅游教育中等發達地區(0.23≤F<0.27):湖北、山西、上海、黑龍江;第三種為旅游教育欠發達地區(0≤F<0.23):江西、福建、陜西、貴州、甘肅、內蒙古、天津、海南、吉林、新疆、寧夏、青海、西藏。進一步分析發現,其特征有。
1.旅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雖然我國旅游教育發展較晚,但發展速度快。為滿足旅游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各省區非常重視旅游教育,積極推動旅游教育事業發展。
2.旅游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從東到西、自南向北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
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331,表明旅游教育較發達;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旅游業發展較慢,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197,表明旅游教育欠發達。總體表現為東、西部地區旅游教育發展不均衡,從東到西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以秦嶺-淮河為界,南方地區經濟較發達,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325,表明旅游教育事業發達;北方地區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204,表明旅游教育欠發達。總體表現為南、北方地區旅游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從南到北有逐漸降低的趨勢。
3.各大分區內部亦存在差異
對于華東地區來說,江蘇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49,福建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9;華南地區,廣東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65,海南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0;華中地區,湖南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41,江西省最差,教育得分為0.20;華北地區,河北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27,而內蒙古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1;西北地區,陜西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14,青海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01;西南地區,四川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84,西藏最差,教育得分接近0;東北地區,遼寧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35,吉林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09。上述分析表明,各大分區內部也存在差異。
三、結語
本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討了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旅游教育事業空間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旅游教育水平欠發達。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政府應重視當地旅游教育,提供教育資金幫助,來改善該地區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從而加快當地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是政府應提供一些好的福利待遇來鼓勵東部地區或南方地區的旅游專業人才向中西部輸出,以提高當地的師資力量,從而加快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各地區旅游教育均衡發展。
三是提倡校企合作,實現雙向發展。需要吸引外部資金,引入先進旅游管理企業,同時改善西北地區的交通路況,加快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推動當地旅游業地快速發展,為地方旅游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平臺。
四是應拓展當地公民的思想觀念,增強公民的旅游意識。因為只有讓公民認識到旅游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人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旅游知識,最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地旅游教育欠發達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保繼剛,朱 峰.中國旅游本科教育萎縮的問題及出路—對旅游高等教育30年發展現狀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8,23(5):13-17.
[2] 田 里,呂天云.比較視野中的旅游專業教育教學定位[J].旅游科學,2008,22(3):59-62.
[3] 閻雪晶.PBL教學模式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3(6):149-150.
[4] 錢永蘭,袁書琪.對當前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5):95-99.
[5] 馮霞敏.江蘇省五年制高職旅游教育發展前景分析[J].旅游教育管理,2011:79-81.
[6] 曾志蘭.試論我國旅游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教育評論,2003(6):63-65.
[7] 陸 林,劉瑩瑩.旅游教育與旅游業發展時空相關性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8):17-21.
[8] 趙 亮,李洪娜.旅游教育與旅游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分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2,35(1):53-56.
[9] 劉連銀,趙 序.論我國旅游教育與旅游產業的雙向互動[J].現代商貿工業,2009(20):76-78.
[責任編輯:譚志遠]
摘要:隨著旅游業地快速發展,為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水平已經備受人們的關注。因此,從我國31個地區(港、澳、臺除外)的空間范圍出發,運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試著探討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及空間分異情況,以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研究發現: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整體水平不高,且空間差異明顯,具體表現為各省區旅游教育水平從東到西、自南向北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各大分區內部也存在差異。
關鍵詞:旅游教育;空間分布;分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133-02
引言
世界旅游組織預計,到 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游輸出國。可見,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與此同時,我國旅游業也將面對著日趨激烈地國際競爭。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要依靠教育,因此,快速發展旅游教育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存在問題、教學定位、教學模式、發展對策及今后發展趨勢等。另外,還有一些學者針對旅游教育與旅游業間的關聯關系進行相關性研究。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區旅游教育水平不一,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從空間的角度對我國31個省區的旅游教育發展進行定量分析與評價,并試圖通過對比找出各地區之間旅游教育水平存在的差異和成因,為今后旅游教育事業均衡、快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評價方法
二、旅游教育發展的空間分異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衡量旅游教育發展的指標很多,本文依據指標選取的真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易獲得性的原則,主要選取了旅游院校總數(包括高等旅游院校和中職旅游院校)、旅游專業在校生總數、畢業生總數、教育支出、行業職工教育培訓人數等5項指標。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和《中國旅游年鑒2011》。
(二) 計算結果與分析
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科學性,在統計旅游教育綜合得分時,采用加權求和的算法。同時利用德爾菲法,得到旅游院校總數、旅游專業在校生總數、畢業生總數、教育支出、行業職工教育培訓人數等5項指標所占的權重分別為0.3、0.2、0.2、0.2、0.1。將反映各省區旅游教育發展的各項指標數據代入公式(1)和(2),經計算,得到各省區旅游教育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見表)。
根據各省區旅游教育綜合得分,大體劃分為三種類型(見圖)。第一種為旅游教育發達地區(F≥0.27):四川、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湖南、安徽、遼寧、云南、河南、北京、重慶、廣西、河北;第二種為旅游教育中等發達地區(0.23≤F<0.27):湖北、山西、上海、黑龍江;第三種為旅游教育欠發達地區(0≤F<0.23):江西、福建、陜西、貴州、甘肅、內蒙古、天津、海南、吉林、新疆、寧夏、青海、西藏。進一步分析發現,其特征有。
1.旅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雖然我國旅游教育發展較晚,但發展速度快。為滿足旅游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各省區非常重視旅游教育,積極推動旅游教育事業發展。
2.旅游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從東到西、自南向北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
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331,表明旅游教育較發達;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旅游業發展較慢,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197,表明旅游教育欠發達。總體表現為東、西部地區旅游教育發展不均衡,從東到西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以秦嶺-淮河為界,南方地區經濟較發達,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325,表明旅游教育事業發達;北方地區旅游教育平均得分為0.204,表明旅游教育欠發達。總體表現為南、北方地區旅游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從南到北有逐漸降低的趨勢。
3.各大分區內部亦存在差異
對于華東地區來說,江蘇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49,福建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9;華南地區,廣東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65,海南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0;華中地區,湖南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41,江西省最差,教育得分為0.20;華北地區,河北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27,而內蒙古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11;西北地區,陜西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14,青海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01;西南地區,四川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84,西藏最差,教育得分接近0;東北地區,遼寧省旅游教育最發達,教育得分為0.35,吉林省最落后,教育得分為0.09。上述分析表明,各大分區內部也存在差異。
三、結語
本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討了我國旅游教育事業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旅游教育事業空間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旅游教育水平欠發達。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政府應重視當地旅游教育,提供教育資金幫助,來改善該地區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從而加快當地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是政府應提供一些好的福利待遇來鼓勵東部地區或南方地區的旅游專業人才向中西部輸出,以提高當地的師資力量,從而加快旅游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各地區旅游教育均衡發展。
三是提倡校企合作,實現雙向發展。需要吸引外部資金,引入先進旅游管理企業,同時改善西北地區的交通路況,加快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推動當地旅游業地快速發展,為地方旅游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平臺。
四是應拓展當地公民的思想觀念,增強公民的旅游意識。因為只有讓公民認識到旅游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人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旅游知識,最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地旅游教育欠發達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保繼剛,朱 峰.中國旅游本科教育萎縮的問題及出路—對旅游高等教育30年發展現狀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8,23(5):13-17.
[2] 田 里,呂天云.比較視野中的旅游專業教育教學定位[J].旅游科學,2008,22(3):59-62.
[3] 閻雪晶.PBL教學模式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3(6):149-150.
[4] 錢永蘭,袁書琪.對當前我國旅游教育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5):95-99.
[5] 馮霞敏.江蘇省五年制高職旅游教育發展前景分析[J].旅游教育管理,2011:79-81.
[6] 曾志蘭.試論我國旅游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教育評論,2003(6):63-65.
[7] 陸 林,劉瑩瑩.旅游教育與旅游業發展時空相關性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8):17-21.
[8] 趙 亮,李洪娜.旅游教育與旅游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分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2,35(1):53-56.
[9] 劉連銀,趙 序.論我國旅游教育與旅游產業的雙向互動[J].現代商貿工業,2009(20):76-78.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