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 王小清
摘要: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發展旅游業對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是利大于弊,因為發展旅游業投資少、見效快。然而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在旅游目的地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問題正逐漸凸顯、引人深思,這些問題涉及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諸多方面,文章主要針對這些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旅游發展;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135-02
旅游業的發展持續升溫,鑒于旅游業的獨特性,全國各地都爭相發展。然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旅游業的發展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人們對于發展旅游業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旅游業并不是傳統意義上人們所認為的“無煙產業”或是“綠色產業”。相反,隨著旅游發展的不斷深入,所帶來的旅游影響正逐步凸顯,在很多情況下,發展旅游帶來的迫害性已經遠遠超過了所帶來的收益,在旅游目的地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隨之凸顯。筆者認為這些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等三個方面。
一、經濟問題
在旅游目的地發展旅游的過程中,經濟問題是首要問題,發展旅游業不僅可以給旅游目的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居民的收入,也可以增加當地政府的稅收等。但同時經濟問題也成為旅游發展中的一大制約。
(一)資金匱乏
資金匱乏制約旅游目的地發展,很多人認為發展旅游的投資相對少,見效快,但要想較好發展旅游目的地,既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又需對外宣傳促銷,這就需要一定的資金保證,尤其是后續投資要有所保障,但就目前很多旅游目的地的發展而言,都只是集中在前期投資上,后續追加往往不足,制約了旅游目的地的發展。
(二)經濟漏損
很多旅游目的地由于受到資金的制約,不得不借助外力來發展旅游目的地,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游目的地的開發,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接連不斷的經濟漏損問題。歐陽潤平教授等(2007)認為自然景區發展中存在五類經濟漏損現象:“一是以外地投資者為利益主體的高息分紅型經濟漏損;二是以外來旅游從業人員為受益主體的工資、福利型經濟漏損;三是以外國投資經營者為受益主體的龍卷風型經濟漏損;四是以少數不良企業為受益主體的敗德型經濟漏損;五是社區失和導致的道科西型的經濟漏損。”[1]
(三)盲目開發,粗獷經營
隨著旅游發展形勢走好,人們對旅游目的地的需求逐步擴大,但接下來的卻是盲目跟風狀況,主要表現在開發與經營方面。目前,我國旅游目的地部分投資開發者思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其投資行為是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導下的企業經濟行為,旅游經營者首先墊付旅游資源開發的啟動資金,然后接待旅游者獲取經濟利益?;诖四康?,他們一發現某地有資源可以利用,便仿效別處進行盲目投資;在開發經營時,多為了節省開支而采取粗放式經營;在當地資源吸引力減弱時,便轉移目標,形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短期投資。由于缺乏統一的前期規劃,導致項目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旅游產品雷同、單一化等情況。另外受自身素質制約,經營管理水平有限,這也阻礙著旅游目的地的發展。
(四)利益分配問題
利益分配問題會對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然而,旅游目的地利益主體的多樣性和利益關系的復雜性交織在一起,給旅游目的地收入的分配帶來諸多障礙,造成各利益主體間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發展旅游目的地中應加以重視利益的分配問題。
二、社會問題
旅游目的地發展過程中所凸顯的社會問題,主要涉及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異化、目的地居民誠信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等問題。
(一)文化異化
隨著旅游的發展,大量游客不斷涌入旅游目的地,由于很多旅游目的地地處偏遠山區的鄉村,因此在游客涌入的同時也將工業化帶入這些地區,這就形成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并列,現代設施與傳統風物雜陳的現象。使旅游目的地原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越來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居民認為旅游服務業的收入要比農業收入高,所以放棄了他們傳承已久的農耕文明。另外,受到外來工業文明的影響,很多旅游目的地居民會認為城里人代表著先進的文化,便開始一味地模仿,無論是生活方面或風俗方面。為了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很多目的地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才舉行的儀式或表演,逐漸被外來文化同化或者成了舞臺上的民俗秀,卻失去了其應有的原始性和鄉村性。
(二)誠信缺失
旅游目的地文化異化,居民的意識形態受到沖擊,原有的淳樸民風與樸實本性遭受挑釁,旅游目的地無不中彌漫著惱人的商業氣息,漫天要價、拉客、宰客、蒙客現象盛行,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也逐漸缺失。如貴州省黔東南的朗德上寨,原本是一個有著獨特民族文化恬靜和諧的苗鄉,然而隨著旅游的發展,村民們質樸的本性幾乎消失殆盡,置身其中,會讓人覺得失落,出自他們手中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說成是全天然自制的,然而這一切卻又是與事實背道而馳的。此外,誠信缺失問題不僅僅是表現在村民之中,旅游企業中也隨處可見,因此,旅游目的地發展中的誠信缺失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三)安全問題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鄭向敏(2003) 認為旅游安全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分析。廣義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現象中的一切安全現象的總稱。既包括旅游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安全現象,也包括人類活動中與旅游現象有關的安全事態和社會現象中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安全現象。狹義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一切安全現象的總稱。它包括旅游活動各環節中的安全現象,也包括旅游活動中涉及人、設備、環境等相關主體的安全現象;既包括旅游活動中安全的觀念、意識培訓、思想建設與安全理論等“上層建筑”,也包括旅游活動中安全的防控、保障與管理等“物質基礎”。[2]對于旅游目的地的發展而言,旅游者的財產人身安全問題受到保障是發展旅游目的地的前提條件,安全問題制約著旅游目的地的發展。
三、生態問題
旅游目的地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主要涉及到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破壞,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之上。
(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旅游“城市化”現象的日益加重,發展旅游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也隨著旅游的發展而日趨嚴重,旅游目的地原有的自然生態特色正逐步消失。由于盲目開發引起的森林砍伐、圍湖造田等行為,嚴重破壞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另外,隨著大量旅游者涌入旅游目的地,生活垃圾隨處可見。由于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有限,這些垃圾等得不到妥善及時的處理等情況也使得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如果找不到妥善處理的方法,這樣的情況還將伴隨著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嚴重。
(二)生態環保意識淡薄
意識可以反作用于人們的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一些旅游目的地地旅游經營者、政府、旅游者等生態環保意識薄弱,這將會反作用于其發展活動。就旅游經營者而言,由于小農意識濃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考慮長遠利益。受到利益的驅使,盲目開發,亂占耕地、伐木采林、過度的商業化運作等現象使旅游目的地開發成為破壞性開發, 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換取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就政府而言,主要表現在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方面。使得旅游目的地發展過程中無法可依,這勢必導致生態環境受損。就旅游者而言,由于缺乏生態環保意識,自然會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小結
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對于旅游目的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居民增收等問題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但是隨著旅游目的地的不斷發展,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生態問題也不容忽視,這將不利于促進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本文認為要想使旅游目的地沿著健康可持續道路發展,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的效果,首先就是要正視這些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保證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證。
參考文獻:
[1] 歐陽潤平,王 立,胡曉琴.自然風景區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群體性失落[J].湖南社會科學,2007(6):108-112.
[2] 鄭向敏.旅游安全學(第1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1-2.
[責任編輯:王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