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力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讓復古的絲綢之路翻開了嶄新的篇章,該戰略是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以及全球經濟格局面臨調整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所提出的宏大戰略。本文從“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出發,論述了“一帶一路”戰略定位中的問題并且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定位;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2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0-02
一、“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
1.更加重視我國內陸沿邊地區的開放
在我國東部地區率先開放的同時,通過向西部地區實施開放戰略,進一步推動我國東、中、西地區的協同開放、共同發展,并且改變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所處地理位置的劣勢,將其變成開放的前沿,走在對外開放的前端,促進其經濟發展并且培育地方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以及區域開放的新高地,調整當地的經濟結構以及發展方向,以推動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
2.更加重視面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開放
在進行發達經濟體開放的同時,需要把國內的資本輸出以及過剩的優勢產能轉移相結合,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沿線各國尤其是周邊國家之間的合作、連接,尤其是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中亞、中東歐等全球新興市場以及我國周邊不斷深化經貿投資及產業務實的國家,我國應加大與其的合作,為我國亟需走出國門去開展投資以及進行產業合作、構建全球的生產營銷網絡以及需要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的企業創建一個更廣闊的舞臺,開辟一片更加高遠的天空,減少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市場的過分依賴,加強我國經濟發展的獨立性,讓我國在全球以及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難以被撼動。
3.更加重視合作共贏、開放包容
以“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以及合作共贏、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在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主動與鄰國以及沿線周邊國家建立和睦友好的外交關系,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并主動與他國的發展戰略相結合、對接,將自身的資本、技術以及優勢產能輸出與他國發展所需的現實經濟需求相銜接,將彼此的戰略契合點以及利益交匯點進行最大化的擴張,尋求共贏發展。在現有的合作機制平臺基礎上,為了能夠更大、更深、更廣的推動雙多邊的全面務實合作,進一步促進沿線國家一級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的良性發展和互動,我國就必須積極推動并建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新型的金融合作機制。
二、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定位中的問題分析
1.是全球戰略還是區域戰略
從經濟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定位中的問題是從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實際經濟問題的角度出發的,它主要反映的是我國國內產能過剩以及對資本渴望走出去的迫切心態。主要是由于我國長久以來,以投資帶動增長的模式和中國城鎮居民消費模式的轉型,讓中國的工業產業自2010年開始,產能過剩問題開始逐漸嚴峻。而根據已有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中國的工業已經囊括22個行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其產能過剩率高達80%以上,而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更是名列前茅。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將會帶來大量的基礎建設,雖然會緩解鋼材、水泥、合金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卻與以中國周邊國家為主的戰略定位相背離。其通過資本的輸出以及產能的轉移來解釋“一帶一路”戰略,有違“一帶一路”戰略提出時的初衷。單看產能轉移與資本輸出,我國不發達地區乃至拉美、非洲的一些國家的條件也許會比“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的很多國家更為優越。例如,現在對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在快速上升的看法處于比較盛行的位置,所以會得出應該將制造業轉移到勞動力價格比較便宜的東南亞或印度的結論,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例如,雖然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的勞動力最為便宜,但是地方上的基礎設施落后,在工業園里的企業必須自己發電的情況已經眾所周知,而對于印度尼西亞來說,雖然勞動力便宜,但是當地的勞工組織網龐大,并且島嶼林立,交通與電力的費用都比較貴。相比于這些,中國的中西部地區更值得引入發達地區的一些過剩資本。
2.是多重雙邊伙伴關系還是跨區域整合
將多個國家集合于“帶”與“路”的區域、概念中,是“一帶一路”戰略最大的特點。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原本被孤立的各個國家被鐵路、航路以及中國經濟影響力而被聯通,逐漸擁有了共同利益,并且有著共同特征。至2013年,在與全世界的172個建交國家中,中國已經與其中的54隔建立了多種伙伴關系,但是,由于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建立的伙伴關系內容各不相同以及個伙伴之間的復雜關系只能以多重雙邊伙伴關系為基礎的推進,而難以向著跨區域整合的模式挺進。首先,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伙伴關系靈活性較強,阻礙了跨區域整合,主要是因為中國與各伙伴國之間的內容不同,會導致中國與不同的伙伴在合作領域、合作重點、合作內容、合作機制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次,各伙伴國之間的復雜關系然讓跨區域整合難以開展,雖然“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大多屬于中國的伙伴,但是,這些伙伴國之間卻存在著一些難以調和的競爭與沖突,雖然與中國有著加強經濟聯系的意愿,但是卻傾向于與中國進行單獨聯系,加大了跨區域整合的難度,并且一些伙伴國有著遠大的理想,在經濟上,雖然愿意與中國加強聯系,但是對于地區影響力,確實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
3.是西北優先還是東南優先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定位中,西北地區與東南地區是主要的發展方向,但是就具體的經濟形勢來看,東南亞地區更有利于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主要是由于中國中亞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輸出,差異明顯。基礎建設、基礎工程是中國目前進行資本輸出的重點,比如對鐵路、港口、礦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該種資本輸出是建立在中國經濟“人力”之上,而其中還包括華為、中興等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雖然進行了海外拓展,但是仍然是以基礎線路和硬件的鋪設為主,在中亞地區,由于人口較少 并且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導致一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盈利前景模糊,甚至出現收支不平衡以及財政赤字,所以在中亞地區進行經濟建設是一場冒險,將會面臨投入大、風險大以及周期長和收益少的局面。要打破這種局面,只有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做到對不利經濟的經營行為,如果中小民企進入該地區,難以擴大規模。也就是說,在短期內,中國對該地區進行的經濟整合難有成效,因為其經濟行為已經被高度政治化并且費力不接地氣甚至是難以被觸碰的,不僅不會被當地的社會所認同,而且由于國企所帶有的非企業特征會讓當地的民粹勢力提高警惕并且反彈。而對于東南亞地區來說,雖然排華反華的勢力在當地的一些國家中存在,但是當地的經濟環境、文化環境,適合中小民企生存,為中國經濟能夠融入形成國家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民間資本輸出相結合的局面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企業的成功能夠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這種經濟整合方式,能夠形成全方位社會交流的潮流,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以及在當地社會階層培育我國利益階層。
三、總結
"一帶一路”戰略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不僅創造引領內陸地區以及世界經濟的增長,也促進新物流模式的繁榮和貿易模式、平臺的發展,讓沉睡的地方資源得到合理全面的開發利用,也改變全球經濟對于沿海地區的依賴,改變世界經濟以及政治經濟。總而言之,“一帶一路”戰略想要達到預期效果,除了深刻的領會中央的戰略意圖,還需要明確“一帶一路”戰略的定位,以開放的精神和加大制度創新來加快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式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6:30-38.
[2]蔡春林.新興經濟體參與新絲綢之路建設的策略研究[J].國際貿易,2014.5:6.
作者簡介:賀 力(1966-),男,漢族,本科,陜西米脂縣人,工作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信息中心,研究方向:宏觀經濟。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