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已進入老齡化時期,老年人服務需求量急劇增加,現有老年人服務事業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論文深入分析了福建省養老機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未來老年人養老服務事業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議,旨在為將來福建省乃至全國老年人服務事業的發展提供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福建省;老年人服務;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2
眾所周知,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在今后長時間內要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作為中國的具有沿海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的福建省,在2014年末,全省65歲以上人口已達319萬,占全省總人口的8.38%。在高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在快速增多,老年人照料問題日益突出;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高齡化程度的加重,空巢化比重的加大和失能老年人的大幅增加,對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必將產生重大影響,養老保障體系和老年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面臨巨大壓力。
一、福建省及泉、莆、漳三地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置情況
據調查,公辦老年人服務機構都是根據地市各有多少縣、區就設多少個老年人服務機構。而民辦老年人服務機構設置的數量具有地域的差異,廈門、福州、南平、龍巖、三明則為較多設立民辦老年人服務機構的區域,而莆田、泉州、寧德較少;漳州則最少。據了解,莆田、泉州、漳州區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比較重,他們也愿意在生育孩子上多花代價,因此“四二一”家庭的比例還沒有明顯凸顯出來。特別是漳州市,不僅民辦養老機構少,且就是公辦的養老機構也較少人問津。
二、老年人服務機構存在的問題
(一)民辦養老院缺乏穩定場所,且面臨著資金問題和人員緊缺問題
從目前來看老人服務機構主要由國家興辦或國家興建由個人經營;而民辦養老院由于資金上不足,常采用租用場地方式創辦養老院,但因租金問題常使民辦養老院缺乏穩定場所。
雖然我省對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進行一次性開辦補助和床位運營補貼,但是,補貼對象并不包括已有的非新增民辦養老機構;而對于準備新增的投資者來講,建設期的資金卻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數字。
在民辦養老院中還普遍存在負責人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社工、老年心理輔導師、老年康復師等專業人員奇缺等現象。據了解,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和老人的配比也達不到要求。
(二)公辦老人院條件差,服務人員對老人態度不佳
由于多數機構由國家興辦,國家較少進行持續投資,院內的設施老化,該配備的設施未能達到相應的要求;服務人員多數為農民工或下崗婦女,他們學歷較低,入職前未進行專業培訓,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正式入職后由相關人員進行簡單的培訓后即上崗或邊上崗邊學習;服務人員工作量較大,一個服務人員同時要護理5-8個老年人。正因為如此,服務人員對老人的態度不佳,個別養老機構曾出現虐待老人的現象。
(三)傳統觀念導致機構養老受排斥,養老服務需求趨于多元化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孝道”理念和養老方式已受到劇烈沖擊,“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又使得現在的養老需求明顯多元化。多元化主要體現在:(1)近8成的老人希望居家養老,即使是已在機構養老的老人也仍然有6成的人愿意在家養老;(2)在消費觀念和支付能力上,農村老人不同于城市老人;在生活格調和需求層次上,文化程度低的老人不同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在需求結構上低齡老人不同于高齡老人,健康老人不同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四)養老機構服務內容不足,質量不高
多數養老機構在文體娛樂活動方面服務欠缺,主要是多數養老機構建設時間較長,受當初規劃的影響,場地、建筑條件都無法適應現在和將來的需求,設施未及時更新且無戶外活動場地。據調查,看電視、打牌、閑聊是多數養老機構老人的主要娛樂活動,而組織老年人唱歌、跳舞、閱讀、書畫、打球等其他娛樂活動只有在2家舉辦較為豐富。
(五)機構養老老人的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整體比居家老人差
養老機構追求低成本,采取封閉式管理,缺乏醫療康復等設備導致機構養老老人健康狀況差于居家養老老人。另外,機構養老老年人容易產生被社會、家庭遺棄的感覺,出現孤獨、焦慮等不良情緒,其心理健康狀況也就較差。
三、對發展老年人事業的對策思考
(一)關于老年人養老模式的思考
1.以地市為單位,建立“星級”養老院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這是養老需求呈現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要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就如同一個酒店可以根據地理位置、建筑、內部功能布局及裝修裝飾、設施配置、客房面積、管理人員資歷情況、提供服務情況等條件評定星級那樣,給建立的養老院也評定星級,星級越高,表示養老院的檔次越高,服務的內容也就越多越好。這種不同“星級“的養老院可以滿足不同需要的老人入住。因此,建議政府以地市為單位,建立不同“星級”養老院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對于這種星級結構,我們可以作如下設想:社區老人日托中心要達到二星級要求,而養老院要達到三星至五星要求。三星級為普惠型,適合有一定收入,但并不寬裕的人群,以解決部分老人因經濟困難“住不起”的問題;四星級為舒適型,適合有中等退休金收入的白領人群;五星級為高專型,享受高等、專業服務,適合有較高收入的白領上層人群。
2.建立多功能的居家養老模式
受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老人不愿離開自己的家庭和社區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養老。在尊重老人的養老意愿的基礎上,建議在建設新社區或新農村時,充分考慮居家養老的需求,改良樓房設計,并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務。
(1)老人在家居住由子女陪同養老。這就要求子女在房子裝修時盡量全面考慮老人的需要配置相關配套設備;
(2)白天由養老機構派護理員陪同養老,晚間子女照顧或由護理員全天候陪同,子女抽空探望。
(3)老人在家居住,社區服務人員上門服務。這些老人一般能自理,但行動比較不方便,只能在家走動,離家外出已力不從心,他們需要有人提供服務,如打掃衛生、陪送看病等服務內容。社區居家養老輔助中心通過每天的巡視或老人的電話呼叫來提供及時的服務。
3.社區養老:一種目前備受推崇的養老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最主要的內容是設置社區老人日托中心,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托老服務中心也能為失能老人提供臨時性的寄托服務,使失能老人的家屬得到喘息的機會。
此外,該中心還可下設居家養老輔助中心,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送飯、洗衣、打掃衛生、陪送看病等服務。
總之,通過科學規劃,養老模式呈金字塔型結構:居家養老在基層占比最大;社區養老在中層,目前還很薄弱,值得發展;機構養老在上層,起支撐、示范作用。
(二)養老服務人員的思想業務素質亟待提高
提升服務質量、專業水平的關鍵是建立一支服務態度好、專業水平高的優秀服務人員隊伍。為此,我認為應做如下工作:
1.抓緊現有養老服務隊伍的培訓,持證上崗。
2.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和制定就業優惠政策
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要支持高職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目前我省在2015年之前尚無開辦養老服務相關專業,自2015年以來,福建女子學院已開辦此專業。政府應采取政策支持、鼓勵學校開辦此專業。
3.民政部門要建立健全養老服務人員教育培訓機制
為了對養老服務人員進行考證培訓和日常培訓教育,各地區民政部門要建立養老服務人員教育培訓機構。日常培訓學習的內容有服務態度、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護理知識與技能;心理疏導與咨詢等。
(三)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促進老年人服務事業的規模發展
雖然老年人服務有著巨大需求和養老市場的廣闊前景,但現有養老服務機構由于各種原因,如場地、資金、專業管理人員、護理人員缺乏等限制,而無法進一步擴大規模而滿足市場的需求,建議:
1.加強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重點發展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
2.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推進養老機構投資主體多元化。
3.做好規劃,增設配套社區老年活動用房及養老服務設施。
4.政府興辦,私人經營,醫院合作,公辦、公建民營、民辦公助這三種養老構建模式,三管齊下,將有力推動養老事業的發展。
5.重視發展養老產業,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開發老年服務市場。
(四)提高老年人服務事業的管理水平
首先,在規章制度上,要求養老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安全、消防、衛生、財務、檔案管理等制度,制定服務標準和工作流程,并予以公開。
其次,在人員配備、收費管理、值班制度、消防安全及應急管理、民主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等方面提高養老機構的服務及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發展養老事業,政府是關鍵
1.強化責任意識,切實加強領導
堅持按照“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工作方針,高度重視,密切協作,有序推進我省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要成立由省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解決問題。
2.不斷完善財力保障機制
根據財力增長情況,不斷增加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并按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要求,將老齡事業費納入財政預算。要加大對老齡事業發展專項配套引導資金的投入。
3.政府購買服務政策
將失能半失能老人、城市“三無老人、農村“五?!崩先?、低收入家庭困難老人情況進行分類,不同類別的老人可享受到不同標準的政府貨幣化養老補貼。
4.加強養老服務的監管工作
政府在給予養老服務體系發放各類補助的同時,應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的監管。一是加快地方性立法。二是建立健全社會化養老服務評估、評審制度。三是明確了養老機構違法責任、管理機關及人員違法責任;四是按照實施許可權限,通過書面檢查或者實地查驗等方式對養老機構進行監督檢查。
5.增強行業協會的專業力量,盡快建立權威仲裁機構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逐年加深,養老機構運行中的需求與糾紛勢必逐漸增多。為保護老年人個人隱私,減少矛盾,法院應研究是否開設專門的老年庭,保護老人及其家屬的正當權益。
發展養老事業,政府是關鍵,政府應起主導作用。政府出政策、出資金、出規范、出管理、出監管,惟有如此,才能使養老事業發展有可靠的保證。
總之,在這個老齡化已經來臨的時代,老年人養老服務事業有著巨大市場。家庭、養老機構、國家以及社會,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需要我們所有人付出不懈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以報答他們曾經為社會做出的貢獻,畢竟,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張苗苗.城市“四二一”家庭老年人養老觀念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4,(05).
[2]時琳,劉麗,閻思瑾,孫皎.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心理狀態比較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4,(20).
[3]崔舸,班曉娜.我國機構養老面臨的困境及應對策略[J].學理論,2014,(8).
[4]紀珊珊.金華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報告[J].改革與開放,2010,(5).
[5]2014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fujian.gov.cn/zwgk/tjxx/tjgb/201502/t20150217_915916.htm
作者簡介:張友香(1974-),女,福建龍巖人,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教師,講師,工商管理碩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