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黨立, 郭衛新, 楊風威, 李今朝, 苗 棟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3)
美曲藏布發源于江艾崗宗雪山,由北至南流經那曲地區的申扎縣、日喀則地區的謝通門縣和昂仁縣,在昂仁縣達居鄉匯入多雄藏布,總流域面積1.005 9萬km2,干流全長215.1 km,海拔介于3 996~5 763 m間,天然落差1 767 m,平均比降8.2‰。多年平均徑流量18.2億m3。美曲藏布河流綜合規劃中擬規劃3座水電站,分別為干流的隆慶和桑莫水電站及支流上的果孜水電站,均擬規劃為壩式開發[1]。
區域構造背景是直接影響工程區構造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是合理確定河流的開發方案、梯級布局的基礎,是確定工程能否建設和合理選擇壩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2]。
該區域是一個經歷了多期次復雜構造變形的年青造山帶,地處西藏中南部,岡底斯山南麓,大地構造上位于印度陸塊與岡底斯—拉薩陸塊結合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橫貫其南部(圖1)。
區內自石炭紀以來的沉積建造發育,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局限,但具分帶性,多期次構造變動強烈,晚期并有近南北向構造活動(地震)帶疊加其上,宏觀上表現為“兩塊夾一帶”的構造格局。
區域內較大斷裂主要有6條[3-4],斷裂特征見表1。
規劃河段區域上發育的6條主要斷裂,皆為次級構造單元分界。據已有資料,最近活動時代皆在新近紀晚期之前,屬于非活動性斷裂,且斷裂距最近規劃水電工程在26~90 km,皆位于工程近場區外,對工程影響較小。

圖1 規劃區大地構造位置示意圖
區域內新構造表現明顯,其基本表現形式為斷裂、斷陷盆地、隆起和溫泉等。常集中分布組成帶狀展布的活動構造帶。區域內活動構造帶主要有近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種。隆起帶多為地壘式,部分表現為單斜式;斷陷帶以半地塹式和地塹式為主。根據活動構造帶的展布特征,組合樣式劃分為五個活動構造帶,由北向南、由西向東依次為:納玻拉活動構造帶;熱布喀活動構造帶;念青唐古拉活動構造帶;北北東、北北西向平移活動斷層帶;格仁錯—青都—謝通門南北向活動構造帶。活動構造帶特征見表2。

表2 區域主要活動構造帶特征表
在五個活動性構造帶中,納玻拉活動構造帶、熱布喀活動構造帶和念青唐古拉山活動構造帶位于區域北部;北北東、北北西向平移活動斷層帶位于區域南部;格仁錯—青都—謝通門南北向活動構造帶位于流域東部。距離美曲藏布規劃中的三個水電站壩址最近的為念青唐古拉山活動構造帶,該構造帶距離隆慶壩址約26 km,其他構造帶距離三個壩址均在50 km以外。因此,在各水電站近場區基本不存在活動構造。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資料,區域內自1970年以來3級以上地震143次,4級以上地震121次,5級以上地震28次,6級以上地震3次,最大震級6.4級,地震以4-5級為主,占總地震數量的65%,震中主要分布在謝通門南北向構造帶上。謝通門南北向斷裂帶具全新世活動性,但主要活動地段在其北段的查拉和申扎以及南段的定結一帶,在靠近雅魯藏布江的中段一帶活動性相對較弱[5]。屬于6.0級以上地震的危險區[6]。
據2001年《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2001)和《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區劃圖》(GB18306—2001)顯示,工程區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 s,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在分析區域斷裂的活動性、地震活動性基礎上,運用獲得的資料可以對規劃區的區域構造穩定性作出如下初步評價:
(1)該區域是一個經歷了多期、多層次復雜構造變形的年青造山帶,地處西藏中南部,岡底斯山南麓,大地構造上位于印度陸塊與岡底斯—拉薩陸塊結合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橫貫其南部。
(2)規劃水電站避開了主要斷裂及活動構造帶,主要斷裂距離規劃水電站工程較遠,且晚更新世以來,未見有明顯活動跡象。對規劃水電站影響較小。
(3)區域內的5條活動構造帶中,以格仁錯—青都—謝通門南北向構造帶較為活躍,屬于地震多發構造帶,距離最近規劃中的果孜水電站約63 km,對規劃中的果孜水電站有一定影響。
工程區地質環境復雜,地震較頻繁,工程區地震烈度為Ⅶ度,按照水電水利工程區域構造穩定性勘察技術規程(DL/T5335—2006),規劃工程區屬于穩定性較差一級,在大壩及廠房的設計中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美曲藏布綜合規劃工程地質勘察報告[R].鄭州: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14.
[2]彭土標,袁建新,王惠明.水利發電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197-218.
[3]河南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熱布喀幅)[R].鄭州:河南省地質調查院,2002:184-207.
[4]湖北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拉孜縣幅)[R].武漢:湖北省地質調查院,2003:172-217.
[5]余扶樹,吳德超,蘭宇.西藏謝通門斷裂帶構造特征及活動性研究[J].內江科技,2012(9):148-149.
[6]楊馬陵,才培拉姆,華衛.西藏謝通門—扎申地區近期地震活動性研究[J].華南地震,2002(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