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現階段,保持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方式是長時間深靜脈置管以及臨時深靜脈置管。然而,這種方式經常會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情況,對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甚至是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1-2]。為了能夠減少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感染的情況,最大限度地保持導管在患者靜脈的長時間留置,湖南省湘潭市湘鋼醫院臨床上采用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每2 周用尿激酶加丁胺卡那的封管方式,取得明顯的效果[3]。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11 年4 月-2012 年5 月,湖南省湘潭市湘鋼醫院共收治血液透析患者112 例,其中內瘺者65 例,置管者47 例;置管者中男32 例,女15 例,患者年齡24~80 歲,平均年齡(56.8±2.9)歲。經診斷患者的癥狀均符合采用血液透析治療的標準[4]。將47 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患者24 例,男16 例,女8 例;對照組患者23 例,其中男16 例,女7 例,兩組患者之間的平均年齡差異無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進行完成一次血液透析治療之后,先將導管內用脈沖式注射20 ml的生理鹽水,然后采用濃度是33 mg/ml的肝素100 mg配合一定量的生理鹽水進行封管;治療組:同對照組一樣,前3~5 次按對照組同樣方法進行封管,在患者進行完成3~5 次(2 周)血液透析治療之后,先將導管內脈沖式注射20 ml的生理鹽水,但是在封管的時候,運用尿激酶1 萬單位加丁胺卡那2 ml配合一定量的生理鹽水進行封管。也就是每2 周用抗生素封管1 次。
1.3 檢測指標和分析方法 當患者留置管口的皮膚出現紅、熱、腫、痛現象,并伴隨著類似于膿的分泌物產生,臨床上認為該患者出現留置管口的皮膚出現局部感染的情況。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則說明患者出現的全身感染:其一,導管血培養化驗結果呈現陽性,導管處的細菌在培養容器內的數量超過500 個單位;其二,當在拔出導管后,患者的冷熱現象消失;其三,血液透析患者留置管口處皮膚出現紅、熱、腫、痛現象,并伴隨著類似于膿的分泌物產生[5]。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入選患者的臨床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而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本院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中共發生導管相關感染7 例,其中有2 例患者出現反復感染的情況。47 例患者共做透析治療1128 次,共出現感染9 例。其中試驗組24例患者感染2 例,感染率為8%;共做透析治療次數576 次,感染3 例,總感染率為0.52%。對照組患者23 例,治療過程中感染5例,感染率為21.7%;共做透析治療次數552 次,感染6 例,總感染率為1.09%;兩組患者的感染率差異P=0.015,總感染率差異P=0.034,差異均有統計學分析意義。
3.1 抑制細菌 長時間的深度靜脈留置導管出現的感染情況很可能與管道內殘余的血液發生作用,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以及微生物的繁殖。根據相關資料,先用一定量的生理鹽水沖洗導管內腔后再使用規定濃度的尿激酶進行封管工作,可以起到降低導管內腔中血液的殘余量,進而破壞細菌繁殖的條件,從根本上抑制了細菌的繁殖,在降低留置管發生感染概率的同時,也在減小血栓形成的概率上發揮著重要作用[6]。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雖然應用規定濃度的肝素進行封管,但是肝素與血液之間存在著平衡滲透,致使導管內仍有部分血液殘余,很可能誘使感染出現。而定期使用類似丁胺卡那的抗生素藥物進行封管,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3.2 護理措施 當然,治療方式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相關的合理護理措施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護理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臨時留置導管應盡量縮短留置管在患者體內留置的時間。當治療過程不再需要導管時,應及時拔掉;在放置留置管時,若不能確保該操作的無菌性,須在48 h內拔出;短時間的靜脈導管若出現管口皮膚感染,應該立即拔掉;當患者可能由于導管感染而出現血液部分指標異常時,應及時拔掉導管。(2)長期留置導管,要注重日常宣教,加強患者的衛生意識,避免置管處潮濕,保持清潔干燥。注意觀察導管的外口、隧道有無膿液、紅腫、發熱、疼痛等感染的征兆。發現問題,及時對癥處理。(3)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護理人員在接觸患者的時候,要佩戴手套,一人一換,每接觸一個患者就要及時用快速手消洗手,操作完要及時按七部洗手法用流動水洗手;在導管處理的過程中要考慮導管的動靜脈接頭,在進行封管工作的時候,及時更換肝素帽。感染患者相對固定護士。(4)及時更換包扎傷口的敷料。在敷料的選擇上,由于傳統敷料很容易與傷口粘在一起,因此要選用新型的敷料;在敷料的更換上,摒棄傳統的一天一換的思想,根據敷料的類型以及傷口的實際情況,定期更換。(5)放置導管部位的確定。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出現感染概率小的留置方式。通常情況下,放置留置管的最佳部位在患者的頸部,其次選擇股靜脈。(6)飲食護理。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教育指導,主要包括適量進食優質蛋白質食物,例如雞蛋、魚肉、瘦肉等,限制食用含磷、鈉、鉀等元素較多的食物,防止有高血鉀問題的出現,應少食用香蕉、橘子等。保持患者良好的營養攝入,增強抵抗力,促進患者的健康恢復。
近些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數量呈上升趨勢,臨床中治療該疾病的方式通常使用靜脈留置導管,如何防止相關并發癥的出現,是現代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醫護人員應該從盡量縮短導管在患者體內的留置時間入手;作為護理人員,應該強化無菌操作的意識,做好留置管口出皮膚的觀察情況。根據本院的治療研究,尿激酶配合丁胺卡那是有效控制導管相關感染的封管方式。
[1]吳愛瓊,湯仙紅,高云.循證護理在預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置管感染中的應用[J].臨床腎臟病雜志,2012,12(7):323-324.
[2]王曉梅,毛曉紅,許曉妹,等.長期血透導管出口取消紗布敷貼感染情況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2,13(6):541-542.
[3]顧薔怡.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2,25(8):332.
[4]李紅熳,黃瑩,肖龍,等.老年患者深靜脈透析導管感染的治療及護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1):82-83.
[5]費沛,肖厚勤,羅昌霞,等.血液凈化患者深靜脈導管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6):147-148.
[6]吳梅然,郭冬燕,劉元元.血液凈化深靜脈置管感染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