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波
慢性腎功能衰竭應變都是由多種原因引發腎臟功能受損[1],從而導致肌酐、血尿素氮升高,最終形成尿毒癥。由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體內的水、電解質紊亂,并伴有酸中毒,使毒素滯留在體內,再加上患者本身的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嚴重,另外尿毒癥也導致患者的呼吸、循環等系統的功能嚴重受損,使患者只能通過利用血透來維持生命的進行。湖南省隆回縣人民醫院于2007 年12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51 例尿毒癥患者,根據慢性腎功能衰竭中的的流行病學調查要求與中醫分型標準,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南省隆回縣人民醫院于2007 年12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51 例尿毒癥患者進行觀察。其中,男32例,女19 例;患者年齡16~78 歲,平均年齡為(48.5±2.5)歲。患者病因主要是腎動脈硬化癥、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多囊腎、痛風、尿路結石以及梗阻性腎病等,病程3~28 歲,平均病程為(2.5±0.5)年。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痛、水腫、夜尿、瘙癢、嘔吐以及皮膚干燥等。選取的患者均符合尿毒癥血透的指征,且進行15~28 d常規血液透析。另外,患者中不包括原發性甲狀腺疾病者、嚴重心腦血管并發癥者以及使用過甲狀腺激素者。
1.2 觀察方法[2]根據慢性腎功能衰竭中的流行病學調查要求與中醫分型標準,制定出相應的尿毒癥中醫證候研究調查表。并對患者的性別、疾病診斷、病程、中醫辨證等進行調查。對自動說出癥狀的患者4 分;問出癥狀之后,對癥狀顯著的患者記3分,對癥狀時輕時重出現的患者記2 分,對癥狀較低而出現頻率低的患者記1 分,無癥狀患者記0 分。
1.3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3]
1.3.1 正虛 正虛可分為以下幾種:(1)脾腎氣虛:患者主要表現為少氣乏力、面色無華、大便偏稀、納差腹脹、口淡、口黏、不渴、手足不溫、腰膝酸痛、舌淡有齒痕、脈象沉弱以及夜尿頻多;(2)脾腎陽虛:患者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水腫、神疲乏力、口淡、納差、口黏、不渴、腰膝酸痛、畏寒肢冷、舌淡胖、脈象沉弱以及夜尿頻多清長;(3)肝腎陰虛:患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喜涼飲、口干、口苦、目睛干澀、腰酸痛、頭暈耳鳴、舌淡紅形瘦、手足心熱以及舌無苔;(4)氣陰兩虛:患者主要表現為脾腎氣虛與肝腎陰虛;(5)陰陽兩虛:患者主要表現為脾腎陽虛與肝腎陰虛。
1.3.2 邪實 邪實可分為以下幾種:(1)水濕:患者全身出現中度以上水腫;(2)濕濁:主要表現為患者嘔吐頻繁,口有尿味、舌苔白膩、口黏等;(3)濕熱或痰熱:主要表現為嘔吐頻繁、口有尿味、舌苔黃膩、口苦、口干、口黏喜涼飲、小便灼熱等;(4)瘀血:主要表現為面色晦暗、腰痛刺痛、唇暗、舌質紫暗、肢體麻木、肌膚有瘀點等;(5)風燥或風動:皮膚瘙癢、干燥、手指蠕動以及抽搐痙厥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透析頻率與正虛證候的關系 行1 周1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虛證主要為陰陽兩虛;行1 周2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虛證主要為脾腎氣虛與氣陰兩虛;行1 周3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虛證主要為肝腎陰虛。經χ2檢驗,不同透析頻率患者的中醫分型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1 周行3 次透析的患者與不足3 次的患者分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1 周行3次透析患者的脾腎陽虛、脾腎氣虛、氣陰兩虛以及陰陽兩虛證的例數要低于1 周不足3 次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液透析頻率與邪實證候的關系 不同透析頻率患者的中醫分型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行1 周1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邪實主要為水濕、濕濁;行1 周2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邪實主要為瘀血;行1 周3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邪實主要為風燥。而透析頻率為1 周3 次患者的水濕、濕濁、瘀血例數要明顯低于不足3 次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透析頻率與證候積分的關系 見表1。
表1 透析頻率與證候積分的關系(±s)

表1 透析頻率與證候積分的關系(±s)
透析頻率 例數 虛證積分 實證積分 總積分每周1 次 17 23.24±5.25 8.21±4.27 31.51±2.32每周2 次 17 16.17±3.41 5.72±2.32 21.81±2.46每周3 次 17 6.89±2.45 2.75±1.25 9.45±2.15 P值 <0.05 <0.05 <0.05
慢性腎功能衰竭與中醫中的水腫、嘔吐等有關[4-5],醫學中對于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機與演變規律已經有了相應的概念。該病基本的病機是本虛標實,其本虛主要表現在肝腎陰虛或脾腎氣虛,而標實則表現在瘀血、痰濁、水濕。而且其病機比較復雜,陰陽失和與證候虛實夾雜于病程之中。而尿毒癥證候則是由慢腎衰逐漸惡化演變而來的。當患者的腎功能不全時,早期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主要為陰虛或氣虛證,而晚期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主要為陽氣虛衰證。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開始從陰虛向陽虛的轉變,并出現陰陽兩虛型,還伴有水、濕、濁、瘀等復雜病理[6-8]。
通過對透析頻率與證候積分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詳見表1),無論患者1 周的透析頻率為多少,虛證積分總大于邪實積分,但減少透析次數,虛證表現更加突出。當尿毒癥患者進入規律的血透階段后,采用透析療法可以將患者體內的代謝產物有效清除,并糾正患者體內的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衡。
另外,行1 周1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虛證主要為陰陽兩虛,邪實主要為水濕、濕濁;虛證積分(23.24±5.25),實證積分(8.21±4.27)。行1 周2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虛證主要為脾腎氣虛與氣陰兩虛,邪實主要為瘀血;虛證積分(16.17±3.41),實證積分(5.72±2.32)。行1 周3 次透析頻率的患者,其虛證主要為肝腎陰虛,邪實主要為風燥為主;虛證積分(6.89±2.45),實證積分(2.75±1.25)。隨著透析頻率的增加,證候積分就會相應減少,患者癥狀減輕。當1 周透析率相同時,虛證積分往往都會比實證積分要大,表明透析階段以虛象為主。
[1]溫杏良,李燕林,賴海標,等.尿毒癥患者進入規律血液透析前后的中醫證候學變化護理研究[J].國醫論壇,2009,4(12):47-50.
[2]李燕林,賴海標,黃振炎,等.尿毒癥規律血液透析階段的中醫證候學特點[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0,11(6):333-335.
[3]路曉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醫證候與生存質量的關系[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
[4]肖青,孫桂玲,張耀,等.血液透析對老年尿毒癥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11(4):215-216.
[5]李燕林,何訓昌,繆燦銘,等.血液透析中急性虛證的證候學分析及臨床治療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2,9(5):294-296.
[6]李燕林,黃振炎,繆燦銘,等。血液透析患者甲狀腺激素與中醫證候關系臨床分析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6):343-345.
[7]李濤.262 例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中醫證侯臨床調查研究[D].成都中醫藥大學,2010.
[8]趙昕.口服藥用活性炭(愛西特)改善血透患者血磷和iPTH及中醫證候學指標的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