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芝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而護理對消化性潰瘍治療非常重要。本研究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了綜合護理措施,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2 年3 月-2013 年1 月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58 例(男37 例,女21 例),年齡23~67 歲,平均(40.75±8.14)歲,病程3 個月~10 年,平均(4.60±2.83)年;胃潰瘍者15 例,十二指腸潰瘍者30 例,復合型潰瘍者13 例。均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現代研究顯示,消化性潰瘍是一種與精神緊張、刺激及情緒波動有關的心身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疾病的發展及預后密切相關,另外本病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因此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所以要對本病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誠懇與患者進行交流,使患者意識到心理變化對本病的影響,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以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
2.2 飲食護理 消化性潰瘍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對胃腸道的刺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定時定量進餐,特別是在消化性潰瘍發作期,要少食多餐以減少對潰瘍面的刺激,少食可使胃竇擴張程度降低,胃泌素分泌減少[1],胃酸的分泌隨之,之后減輕了對胃黏膜的刺激,從而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恢復。
2.3 疼痛護理 消化性潰瘍患者常在餐后或空腹時出現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表現形式多樣,有隱痛、鈍痛或燒灼樣疼痛。當出現疼痛時,護理人員應給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給患者講解疼痛的原因,以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及焦慮情緒,還可采用其他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疼痛減輕。如消化性潰瘍表現空腹痛,應該指導患者準備制酸性食物在疼痛前進食[2],如疼痛難以忍受時,要遵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來緩解患者疼痛。
2.4 并發癥護理
2.4.1 出血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常見并發癥之一,輕度出血對患者影響較小,輕度可表現為柏油樣便,如果消化道大出血,可引起患者休克,危及生命。所以早起判斷患者消化道出血的輕重尤為重要,平時要勤巡視病房,細細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若出現煩躁、頭暈、出汗、惡心、嘔吐和便意頻繁,提示已經發生出血,是較早表現[3]。輕度的出血可給予相應的止血藥物治療,如出現大出血,則要及時進行搶救處理,包括心電監護、記錄評估出血量、輸血、止血藥物應用等治療、必要時做好手術止血準備。
2.4.2 穿孔及幽門梗阻護理 穿孔和幽門梗阻也是消化性潰瘍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當患者突然出現持續性的腹痛,并且腹痛疼痛難忍,蔓延全腹時,要考慮到消化性潰瘍穿孔的可能,這時要及時準備急救,同時聯系手術室并做好外科手術準備。如患者出現腹疼痛及飽脹感、嘔吐、上腹膨隆、蠕動波等癥狀時,要考慮出現幽門梗阻的可能,如確診后,應胃腸減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全身支持治療。洗胃1 次/d,并嚴格記錄入液量[4-5],當內科治療無效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2.5 出院指導 出院后的調理對本病的遠期預后也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囑出院后避風寒,生活、飲食規律,切忌暴飲暴食;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豁達的心態;繼續規律服藥,定期復查;并注意觀察病情的變化,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經過對58 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措施,所有患者未出現1 例嚴重并發癥,顯效45 例,有效10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4.8%,護理療效顯著。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亦可發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附近,可表現為慢性、節律性、周期性中上腹疼痛,可伴有返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本病療程較長,且常反復發作。藥物治療的同時,應配合精心的綜合護理措施。研究顯示,正確有效的綜合護理,可明顯促進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康復。由于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患者的飲食習慣及心理情緒都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本病的發病特點及護理措施,對患者從心理、飲食、疼痛、并發癥等方面進行有效的綜合護理。
綜上所述,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綜合的護理措施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的康復效率,護理療效顯著。
[1]沈瓊,余艷.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個性化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7 B):54.
[2]歐紅英.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護理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8):367-368.
[3]姚曉芬.急性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的圍手術期護理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8):78-79.
[4]王俊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健康教育[J].當代醫學,2010,16(19):141.
[5]馬翠翠,魏晴.老年患者消化性潰瘍的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2,5(2 C):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