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
老年人的成骨細胞活性降低,且破骨細胞活性相對增加,因此導致溶骨反應大于新骨形成,骨質新陳代謝的不平衡導致患者體內骨量出現下降,形成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癥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但病情隨著時間不短發展,患者會出現腰酸背痛、骨折等癥狀才會就診,而此時骨質疏松已有較長的病程。骨質疏松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多屬于退行性病變,繼發性則是由于受到原發性甲亢及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藥物等因素引起。以下對骨質疏松癥常用的治療藥物進行了分析,以促進藥物的合理應用。
骨礦化藥物、鈣制劑和維生素D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的基礎藥物,用于促進骨骼形成。鈣是人體形成骨骼的重要元素,服用鈣制劑能夠補充人體骨礦物質,促進骨骼形成以及提高骨骼強度。此外,保證機體充足的鈣制劑能夠增加骨骼重構部位的活性以及抑制甲狀腺旁腺激素的過度分泌。當前臨床常用的鈣制劑包括有有機鈣、無機鈣和生物類鈣制劑等。維生素D的作用是促進腸道和腎小管對鈣質的吸收,與鈣制劑、降鈣素等聯合使用,能夠有效促進骨骼鈣化,促進骨骼形成。鈣爾奇D、凱思立D等是常用藥劑。臨床應用中,有機鈣和天然生物鈣一般適用于兒童患者補鈣,無機鈣的含鈣量較大,但胃腸反應也較大,容易中和胃酸導致消化不良,不適用于小兒和胃腸道功能障礙患者[1]。
絕經后婦女出現骨質疏松癥,需要采用雌性激素進行治療。雌激素能夠直接對骨代謝進行調節,延緩絕經后骨質代謝不平衡的出現,從而緩解更年期骨關節疼痛,改善更年期癥狀。當前,常用的雌激素包括尼爾雌醇、雌二醇、蓋福潤和安宮黃體酮,臨床效果較好,但長期或大劑量使用會導致子宮內膜或者乳腺異常增生,增加子宮癌和乳腺癌的患病幾率,因此在使用時需要加強注意。近年來,也有新型藥物將雌激素與雄激素混合使用,對治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效果較好,但是長期服用會導致出現男性化癥狀;最新研制的依普黃酮具有與雌激素相同的結構,能夠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但并不具有雌激素的活性,因此有效避免的長期大量使用后出現的副作用[2-3]。
降鈣素是一種天然肽類激素,可有效降低血磷及血清鈣的含量,抑制骨吸收。常用的降鈣素為益鈣靈等,適用于由于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引起骨質疏松及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特別是對于合并骨折的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效果,且具有止痛作用。降鈣素主要對骨質疏松和高鈣血癥引起的骨骼疼痛和變形性骨炎等進行治療,可用于對雌激素有禁忌或使用雌激素治療無效的患者,其常見不良反應為頭暈、頭痛、惡心和輕微的肝臟損傷[4]。
二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理作用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骨密度。福善美是當前最具代表性的二磷酸鹽類藥物,對骨質疏松引發的脊柱骨折和髖部骨折等具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有研究表明,福善美的生物利用率雖然較低,只有0.6%,但其作用時間非常長,用藥3 個月內患者體內的骨密度即可出現明顯增加,且可以在長期用藥中持續增加,因此可改善骨代謝不平衡導致的骨質疏松,延長其進程。需要注意福善美的使用會引起輕度的血磷和血鈣的降低,因此需要注意加強鈣和磷等微量元素的攝入。二磷酸鹽類藥物的對胃腸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引發輕微不良反應。
骨化醇類藥物能夠抑制甲狀旁腺活性,刺激成骨細胞活性,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促進骨骼的形成,因此需要在保證患者攝入充足的鈣質基礎上進行使用,當前常用的藥物為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均可以促進胃腸道和腎小管對鈣質進行吸收,用于治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效果較為顯著,使用時需要加強血鈣水平檢測,防止高血鈣的發生。
壯骨丸適用于由于肝腎虧損導致的腰酸背痛、乏力、精神不振、頭暈耳鳴和性功能降低等;生地黃適用于滋陰涼血,熟地黃適用于補精益髓,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有效改善精血虧虛所導致的腰腿酸軟,潮熱盜汗等癥狀;二仙湯用于治療陰陽兩虛、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腰背酸痛和四肢乏力;身痛逐淤湯用于治療關節刺痛和腰酸背痛[5]。
近年來,骨質疏松癥在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成為需要醫療工作者注意的公眾健康問題。抗骨質疏松類藥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但是如何根據藥物的特點和患者個體情況進行選擇,實現最佳治療效果和減少不良反應,實現藥物的合理使用,是醫療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1]劉宇桐,趙曉蕾,王小瑜,等.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J].畜牧與飼料科學雜志,2011,32(4):127-128.
[2]趙穎,代飛.阿侖膦酸鈉聯合鈣爾奇D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58 例[J].臨床醫藥,2009,17(7):60-61.
[3]謝立華.性激素治療對于絕經后婦女的影響[J].當代醫學,2009,15(25):18-20.
[4]郭新剛,甄健存.2007-2010 年北京積水潭醫院門診抗骨質疏松藥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雜志,2011,11(12):1071-1072.
[5]羅樹君,曾榮,胡資兵.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