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化膿性角膜感染,一般臨床表現成角膜潰瘍癥狀,該癥狀在所有的感染性角膜炎病癥中占到的比例通常會超過50%,特別是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真菌性角膜炎潰瘍的發病率較高,且近幾年來,其發病率也不斷地攀升[1]。因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周期比較長,各種抗真菌藥物都不可以完全地將病情的進展有效地控制住,這就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1.1 一般資料 對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五官醫院在2006年7月~2008年7月接收治療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潰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該84例患者中,共有90只眼出現真菌性角膜炎潰瘍癥狀,男54例58只眼,女30例32只眼;其中左眼有48例,右眼有42例;該84例患者的年齡在19~69歲,平均年齡為48.5歲。該84例患者的病情程度各有不同,其中化學燒傷晚期合并真菌感染有10只眼,植物性角膜劃傷有38只眼,合并干眼癥有21只眼,合并單皰病毒感染有24只眼。
1.2 治療時間 該84例患者在就診時,其病史最短有2d,最長有2個月,并且患者均存在抗生素使用史,并且在病癥出現暫時的緩解之后又顯著地加重,且患者的視力急劇下降。
1.3 臨床表現特點 自覺癥狀較輕,在發病早期眼中只有異物感,流淚現象不夠嚴重,視力輕微降低,沒有出現眼瞼痙攣現象,但是眼部的體征比較嚴重,潰瘍形態的范圍也各不相同,病情嚴重的患者的眼部前房積膿,呈灰白色漿糊狀,一般潰瘍呈黃白色或者灰色,表面是呈牙膏狀的壞死物,并且范圍不同,一般是圓形,早期有輕微的松軟感,比較容易就擦除,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還原。
1.4 治療方法 對病情程度較嚴重的患者,就采取抗生素、抗生菌藥物、睫狀肌麻痹劑以及口服維生素等聯合治療,并且在結膜下注射氨基糖甙類藥物,同時有效地控制細菌混合感染,這就能夠遏制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在治療后的3~5d,治療藥物主要是抗真菌藥物。加頻點眼(如1%5-氟胞嘧啶和0.11%~0.13%兩性霉素B,1%KI,弱蛋白銀滴眼劑,氟康唑等),散瞳。有些患者存在明顯的刺激癥狀,就可以指導口服消炎止痛藥物,或者局部和全身禁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再加頻點眼3~5d后,再按照患者的病情程度適當地調整點藥的時間間隔,一直到病灶完全康復,并且依然要堅持服藥1個月以上,中途不能停止用藥。如果通過點藥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就可以在檢測肝功能的狀況下口服酮康唑1~2個療程,根據病情程度可增加療程。此外,還要對患者的病灶進行消毒,每個星期1次,總共不能超出3次,這將有利于減少真菌性角膜炎潰瘍的病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1周的治療后,有56只眼的病癥得到顯著的好轉,潰瘍局限,病灶的邊緣也變得平坦,向內部收縮,邊緣處也變得潔凈。有72例患者經過1~2個月的治療后完全康復,成功率達到85.7%,剩余的12例患者經過為期3~5個月的治療后也基本康復。
該組84例90只眼通過藥物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但是病情程度較為嚴重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致盲率比較高,不管是進行手術治療還是藥物治療,最終能夠挽回視力的概率都比較低,這也證實醫生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1%5-氟胞嘧啶已經有20多年的臨床應用史,聯合0.11%~0.13%兩性霉素B就將會起到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并且采用重金屬鹽類滴眼藥(例如1%~3% KI、弱蛋白銀等)也有著良好的療效,消炎止痛和散瞳都可以緩解色素膜反應。此外,病灶的碘酊燒灼是整個治療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步驟。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致盲性非常嚴重的眼科疾病,伴隨著各種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的肆意濫用,其發病率也不斷地提升,在很多地區幾乎是感染性角膜疾病中致盲的最主要因素。并且,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其致病菌類型多、臨床表現繁雜,這就增加了臨床中藥物治療的難度[2-3]。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真菌性角膜炎進行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有著良好的臨床效果,采用抗生素、抗生素類藥物進行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殺菌,將會有效地縮短治療周期。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要有效地控制激素類藥物使用,因為激素將會降低組織對真菌感染的靈敏度,很容易就造成病灶擴散,進而加速穿孔。當然,人們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健康,做好疾病的防范工作,以免遭受疾病的折磨,尤其是要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1]張雷.14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治療及觀察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7):91.
[2]史偉云,牛曉光,王富華,等.真菌性角膜炎藥物治療后轉歸的共焦顯微鏡觀察[J].中華眼科雜志,2005,41(7):614-619.
[3]傅振和,陳穎,陳遐.57例(60眼)真菌性角膜炎的藥物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22(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