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霞 蘇建宏 陳冬 程海文 李戰平 陳劍雄 王叢蕾
苯、甲苯、二甲苯同屬芳香烴及其衍生物的范圍,可經皮膚、呼吸道進入人體,長期低濃度接觸可引起慢性苯中毒[1]。為了解長期接觸苯及其化合物作業工人健康損害情況,筆者對該部分作業工人進行肝臟B超檢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某化工廠2011年1月~2013年12月226例(男120例,女106例)苯及其化合物作業工人為接觸組,年齡 19.2~50.8歲,平均(34.34±3.52)歲。另選擇該廠未接觸過苯及其化合物的作業工人和后勤管理人員200例(男110例,女90例)為對照組,年齡20.3~52.5歲,平均(35.04±3.48)歲。2組觀察對象經內科及實驗室檢查均排除高脂血癥、病毒性肝炎及其他慢性肝臟疾病。2組觀察對象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Pround 2實時B型超聲顯像儀對2組作業工人及后勤管理人員進行肝臟B超檢查。
1.2.2 判定標準 被檢者空腹取仰臥位常規探查肝區,重點掃查:(1)肝臟的形態、輪廓:正常肝輪廓光滑整齊,輪廓線為清晰高強回聲帶,粗細均勻。異常肝臟呈鈍化或圓鈍,肝臟腫大或縮小,肝表面輪廓不光滑,凹凸不平。(2)肝臟大小:正常肝左葉前后徑4.14~7.4cm,肝左葉上下徑4.02~8.3cm,肝右葉最大斜徑9.97~14.33cm[2]。肝腫大指標:肝左葉前后徑>7.4cm,肝左葉上下徑>8.3cm,肝右葉最大斜徑>14.33cm。肝臟縮小指標:肝左葉前后徑<4.14cm,肝左葉上下徑>4.02cm,肝右葉最大斜徑<9.97cm。(3)肝實質回聲:正常肝實質回聲呈稍低的細小光點,分布均勻。異常表現在肝臟回聲稍高、略粗,分布略欠均勻。(4)肝內血管:正常肝靜脈從肝臟邊緣開始,管腔內徑由細變粗向第二肝門下腔靜脈匯集,該處內徑最粗,管腔較直,門靜脈管壁薄,回聲不強,肝靜脈左支內徑5mm,中支為5~7mm,右支為7~10mm。門靜脈位于第一肝門處,內徑最粗,左右分支經過曲彎,管腔以第一肝門處最粗,門靜脈管壁厚,回聲強,門靜脈主干內徑9~11mm。異常肝內血管變形,走向彎曲。(5)膽道系統:正常肝內膽管壁呈中等回聲,左右肝管均可顯示,內徑2~3mm,肝外膽管內徑約4~6mm。異常表現為肝內外膽管擴張,回聲增強,走向彎曲。
1.3 統計學方法 對檢查結果進行核對、整理、錄入、匯總,數據以Epidate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對2組工人肝臟B超聲像圖異常檢出率進行比較,通過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肝臟B超檢查陽性率比較 共檢查426例,接觸苯作業危害因素人數226例,從表1可以看出接觸組異常檢出率37.17%,對照組共檢查200例,異常檢出率18.50%,接觸組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73,P<0.05)。

表1 2組肝臟B超檢查陽性率比較[n(%)]
2.2 不同工齡對肝臟B超檢查結果影響 接觸組5~10年工齡組的肝臟B超異常檢出率為24.24%,明顯高于該工齡段對照組的13.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8,P<0.05);接觸組10~20年工齡的肝臟B超異常檢出率為40.43%,明顯高于該組5~10工齡的24.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3,P<0.05);接觸組10~20年與對照組該工齡段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7,P<0.05)。結果提示工齡對接觸組的影響遠遠大于對照組,并且接觸組肝臟B超異常檢出率隨工齡的延長有逐漸增高的趨勢(見表2)。
苯或其同系物(如三苯、二甲苯、酚)進入人體內后在肝臟代謝,肝臟成為被打擊的主要器官,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細胞膜損傷纖維化等病理過程,引起中毒性肝病,肝臟病理改變為肝實質改變,肝臟脂肪變性[2-3]。當肝臟發生病理改變時,臟器的外形、輪廓都可有改變。在超聲聲像圖會出現相應的改變,肝臟實質的回聲強度可有減弱、變細、增強、變粗,回聲密度有稀疏、增密等變化[4]。曾有相關報道苯的氨基化合物主要致肝實質病變引起中毒性肝病,肝臟脂肪變性等[5]。曾超等報道苯及其化合物引起肝臟B超聲像圖變化與本文基本一致[6-9]。

表2 工齡對2組肝臟B超檢查結果的影響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接觸組肝臟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肝實質受到損害,原因可能與肝細胞缺氧、細胞器的損傷、脂質過氧化等作用導致肝細胞腫大、變性、壞死直至增生、纖維化、而在聲像圖上出現相應的回聲增粗、增高、增密改變;由于毒物作用對膽系粘膜的長期刺激、使毛細膽管膜ATP酶活力受損,膽酸缺陷、膽汁主動運轉的能量降低,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病的回聲增多、增粗、增高圖像。(2)隨工齡增長而增高,長期低濃度接觸苯及其化合物肝臟B超異常檢出率有上升的趨勢,但苯及其化合物引起的慢性肝損害與其它類型的慢性肝損害在超聲聲像圖上比較沒有特異性,本文顯示短期接觸苯及其化合物機體不會出現改變,這間接反映肝臟病變與接觸苯及其化合物存在療效關系。
綜上所述,肝是人體內物質代謝解毒的重要器官,易于受到代謝物的直接作用,由于肝臟的代償功能極強,在慢性職業危害中,亞臨床癥狀不明顯,應用B超對接觸毒物的作業工人進行健康監護,可早期反映出肝內實質及形態變化,雖然化學毒物引起的肝臟變化和其它類型的肝炎在超聲圖像上沒有特異的區別,但是早期應用該項檢查診斷肝臟病變要比一般檢驗方法、生化檢查更為敏感與客觀,且具有無損傷、可重復性,診斷迅速、價廉等優點,可用于動態觀察肝臟的實質改變,并彌補臨床醫生體格檢查的不足。
[1]何鳳生,王世俊,任引津.中華職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60.
[2]賈譯清,王煉,沈延政,等.臨床超聲鑒別診斷學[M].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83.
[3]金泰!,孫貴范.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6-148.
[4]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881-884.
[5]夏元潤.化學物質毒性全書[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352.
[6]呂林萍,李旭春,董燕,等.94名三硝基甲苯作業工人肝臟B超檢查結果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雜志,2008,6(3):21-22.
[7]時正賢.苯作業工人肝脾B超檢查結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雜志,2011:27(6):944.
[8]王琳,崔毅.苯的硝基化合物作業人員肝臟B超檢查[J].泰山醫學院學報,1999,20(7):413.
[9]曾超.苯作業工人腹部B超結果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雜志,2006,6(7):1311,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