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述評

2014-03-24 20:52:58李煥玉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4年19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

李煥玉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

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述評

李煥玉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

肥胖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問題之一,隨著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程度的不斷增加,肥胖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國內外關于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進行對比分析,以便人們更好的了解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國外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從肥胖者對身體不滿、自尊和抑郁的影響3個方面分析,較為充分地考慮了可能的中介和調節變量,如性別、年齡、種族和取笑等。國內學者主要從自我意識、個性心理、心理健康水平和抑郁4個方面探討,但是較多只考慮了年齡和年級因素。研究內容的不同之處反映了不同文化規范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最后,分析目前國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對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關鍵詞]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肥胖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問題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15年全球范圍接近十分之一的學齡兒童超重,其中近四分之一肥胖。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正呈全面流行趨勢,據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等部委公布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表明[1]:7~22歲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分別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別上升了1.4%和2.7%。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肥胖人群已達1.2億。隨著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程度的不斷增加,肥胖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嚴重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肥胖對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如成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癥的危險因素,已得到醫學研究的證明。但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者們得出的觀點不盡相同。國外學者綜述研究認為,身體不滿、自尊和抑郁是肥胖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最嚴重的危害[2];而我國大多數學者則是主要研究肥胖兒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個性心理、心理健康水平和抑郁等方面的問題[3]。下面,筆者將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概況進行分析,力圖了解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與目前國內研究存在的不足,以便為學校教育與心理咨詢提供參考依據,為深入研究肥胖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從而達到促進我國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的目的。

1 肥胖的概念與評價標準

肥胖分為單純性肥胖與繼發性肥胖,單純性肥胖(以下簡稱肥胖)是除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引起的繼發性病理性肥胖外,單純由于進食熱量多于人體消耗而致脂肪過度積累的疾病。肥胖的真正含義是指人體內肥胖細胞增多或細胞體積增大,或2種情況同時存在,導致體內脂肪成分顯著增高[4]。

世界各國在對兒童青少年的肥胖和超重的篩查時,普遍使用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身高2)為基礎的標準。但是,由于兒童青少年的BMI伴隨其生長而變化和不同國家、種族的兒童青少年體成分發育特點的差異性,所采用的BMI界值點是不盡相同的。國外主要采用WHO推薦的NCHS標準[5]和IOTF標準[6]來評價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況;我國在2004年以前研究多是采用WHO推薦的NCHS評價標準,而在2004年以后的文獻顯示,基本上是采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制定的評價標準[7]。

2 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方法、類型及工具

國內外對于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研究方法與類型以及工具方面,存在異同。在研究方法方面:國外主要采用心理測量法、臨床癥狀判定法、訪談法和跟蹤調查法及問卷調查法等;而在國內大多采用心理測量法和問卷調查法。就研究類型而言,國外以臨床治療、前瞻性、橫向與縱向研究等類型為主;而國內多為橫向研究。從研究工具上來看,國外研究使用多達20幾種量表,其中主要包括身體自尊量表(BES)、飲食功能障礙調查表(EDI-BD)、Rosenberg自尊量表、兒童自我認知剖面圖(SPPC)、兒童抑郁量表(CDI)和兒童行為量表(CBCL)等;在國內所用研究量表也約有15種,但較多為引進的國外量表,也有國內專家編制量表,其中采用較多的量表是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等。

兒童青少年本來就處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發展期,國內研究方法較為傳統,不能多角度地、深入地來獲取研究對象的信息,尤其是當研究對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回避一些自我和社會的敏感問題。國內研究類型的單一性,使得一些研究結果的穩定性不足。國內多數是使用修訂并檢驗了的國外量表,說明了我國量表編制環節的薄弱。另外,借鑒使用國外量表,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國外量表在國內使用的信、效度較低等問題。

3 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

3.1 國外相關研究內容及結果

國外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有身體不滿、自尊和抑郁3個方面。

1)兒童青少年肥胖與身體不滿 身體意象是一個人對自身的身體經驗[8],而身體自尊是指個體對自我身體不同方面的滿意或者不滿意的評價,與社會評價相關,同時也是整體自尊的一個具體領域[9]。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處于青少年初期的人,身體意象、自尊與身體不滿有著緊密的聯系。國外研究者們通過臨床、橫向和前瞻性研究檢驗肥胖兒童青少年的身體不滿,基本支持體重指數(BMI)與身體不滿的關系是相一致的觀點。

Braet等[10]在臨床研究中發現,7~17歲的肥胖兒童青少年在接受10mon的住院治療后,身體不滿顯著降低,并且在隨后14mon的跟蹤研究里,持續顯著的低于基線值。有學者在以社區和學校為基礎的研究中表明,超重的兒童青少年存在更大的身體不滿。Stradmeijer等[11]研究發現,年齡較大的超重女孩(13~16歲)比年齡小的對照組女孩有更低的身體自尊,而年齡大的超重男孩卻出現相反的趨勢。Shroff和Thompson[12]的研究結果認為,成年早期身體敏感性可能減少,因為在青少年時期的身體不滿與BMI不相關,但不是對于年齡較大的參與者而言的。Presnell等[13]前瞻性研究發現,女孩BMI的增加可以預測身體不滿的增長,而男孩的超重和較輕體重可預測身體不滿。但Hill等[14]對379名9歲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則沒有發現性別差異。

除了分析抽樣對象、性別和年齡的差異之外,也有較多研究驗證了身體意象和體重狀況關系中的其它的中介或調節變量,如Eisenberg等[15]研究發現,同伴的取笑與低身體滿意相關聯;Lunner等人[16]研究發現,通過增加被取笑因素,BMI與身體不滿的相關性顯著降低。由此可見,肥胖與身體不滿的關系被大多數的研究所支持。

2)兒童青少年肥胖與自尊 William James[17]給自尊下定義時用了一個著名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換句話說,個人對于自我價值的感受取決于其實際成就與潛在能力的比值。其他學者則強調自我的社會方面,故是否有高或低的自尊,至少部分依賴于別人的對待態度和重視程度。自尊可以衡量一個人的全部或與個體有關的一個特定領域。明確區別整體和身體自尊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因為身體自尊是單一的身體意象,而整體自尊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發展的潛在中心。

國外研究主要是探討肥胖與整體自尊的關系,并且多數研究結果支持兩者之間有較低相關性的結論。Erermis等[18]在臨床研究中發現,臨床肥胖人群自尊低于正常體重者。也有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兒童臨床樣本中,自尊高低不一,如Young-Hyman等[19]在一個5~10歲的超重非洲裔美國女孩抽樣調查中發現,BMI與整體自我價值沒有關系;Israel和Ivanova[20]發現8~14歲臨床樣本的自尊總體和維度與社區正常樣本沒有顯著性區別。在以社區和學校為基礎抽樣研究中,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有很少證明肥胖與整體自尊兩者之間的強相關性。Stradmeijer等[11]通過SPPC量表檢驗,發現肥胖與整體自我價值的相關性較小;有研究甚至報告了負面影響,如Pastore等[21]研究發現,肥胖與自尊之間沒有相關性。

在以年齡與性別作為因素分析的研究中顯示,年齡與性別可能緩沖肥胖對一些自尊方面的影響。French等[22]通過前瞻性研究(隨訪3年)發現,隨訪女孩自尊水平的基線值與BMI相關聯,即自尊一些維度較低的得分能夠預測較高的BMI指數,但男孩沒有;Strameijer等[11]報告年齡與性別的相互作用表明,肥胖對年齡較大的女孩和年齡較小的男孩的影響是最大的。此外,有研究認為被取笑的重要性可以作為低自尊的一個危險因素;不過,被取笑因素在大多數研究里沒有驗證,部分可能是不同文化規范的原因。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自尊受個體種族差異的影響經常被忽視,但是種族差異對個體自尊水平的影響似乎很大。Strauss[23]發現肥胖西班牙裔和白人女孩與非肥胖同齡人相比較,自尊顯著降低,但這種現象在黑人女孩中沒有發現。同樣,Brown等[24]發現,盡管BMI與整體自尊呈負相關,但對白人女孩的影響尤其大。

綜上所述,肥胖經常表現出與自尊的負相關性,但關于肥胖對自尊影響適度的研究最多,并且分數很少超出正常范圍。盡管許多研究中的敏感小群體可能被忽略,但多數肥胖兒童沒有低自尊。類似于肥胖兒童的身體不滿的潛在危險因素,年齡較小兒童存在更大的危險,臨床樣本比社區和學校樣本的自尊水平低,對女孩的影響比男孩大,并且白人比西班牙裔或非洲裔美國人更敏感。

3)兒童青少年肥胖與抑郁 國外大量的研究關注肥胖的潛在后果——抑郁,但是許多結果表明肥胖與抑郁之間的聯系是適度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在臨床研究中,有人發現臨床樣本與正常人群比較:肥胖比正常人對個體心理狀態的影響較大,其患心理障礙的比率也高[25]。其中Britz等[26]研究發現,臨床組比正常體重控制組的抑郁水平高,但是沒有接受治療的肥胖人群在DSM抑郁診斷中與正常體重控制組沒有區別。Erermis等[18]的研究發現,沒有接受治療的肥胖人群在兒童抑郁量表的得分稍高于正常體重控制組,表明對其情緒的一些作用,但是缺乏證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區和學校肥胖人群的BMI通常顯著低于臨床群體。在以社區和學校為基礎抽樣的研究中,認為一般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兒童青少年與正常體重的對照組比較,可能或多或少遭受抑郁的痛苦。但以美國[27]和德國[28]為基礎的2項研究發現:年齡在6~24歲之間的樣本的肥胖與抑郁之間沒有直接關系;Erickson等[29]研究發現,控制個體對肥胖的關注程度可以使BMI不再與抑郁癥狀有關聯;Falkner等[30]研究也發現,BMI與抑郁癥沒有關聯,但對女孩有適中的影響。

關于不同性別肥胖兒童與抑郁的關系研究中,有人發現性別差異是明顯的,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影響[29-30];但也有不一樣的報告結果,如Mustillo等[31]的前瞻性研究報告,長期肥胖男生抑郁的敏感性增長比女生快。調節肥胖與抑郁的關系因素可能還包括與體重有關的取笑和種族差異,但相關研究較少。

雖然一些研究者對肥胖與抑郁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問題,如是身體不滿導致抑郁,還是抑郁導致自我許多方面的不滿呢?但對于肥胖與抑郁之間的關系還遠遠沒有得到證實,即使有研究發現了肥胖對抑郁的影響,也只具有很小的臨床意義。這個領域各種各樣的研究結果部分可能是因為測量抑郁的方法不同,也可能是肥胖本身測量的人為因素,大量的研究運用自我報告體重和身高來計算BMI,可能有超重低估的結果(特別是在那些關注自己體重的人當中),從而降低了分析的敏感性。

3.2 國內相關研究內容及結果

國內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在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狀況、個性特征和抑郁及焦慮等方面。

1)兒童青少年肥胖與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self-concept)又譯作自我概念,是個體人格的核心,不僅影響著個體人格發展的水平,而且還與個體的學習、生活、交往、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都有密切的關系[32]。自我意識反映自己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兒童從嬰兒期起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漸逐成熟,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實現社會化、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如果在發育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兒童的自我意識出現不良傾向,則會對兒童的行為、學習、人際關系和社會能力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兒童的健全人格的發展。

在肥胖兒童與自我意識關系的研究中,一些學者們通過Piers-Harris自我意識量表檢驗發現肥胖兒童的自我意識量表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正常體重兒童,但在各分量表上結果則有所不同。如萬國斌等[33]分析發現,肥胖兒童在行為、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等分量表上的得分較正常對照兒童低;王偉等[34]認為,肥胖兒童自我意識的降低表現在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2個方面。這些研究都說明肥胖阻礙了個體的自我意識發展,然而許紅霞等[35]的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在自我意識總量表及行為、智力與學校、焦慮、幸福與滿足各分量表得分與正常體重對照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關于肥胖是否會阻礙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仍然存在爭議。

在對性別因素進行分析,有研究發現肥胖學生自我意識的性別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36];也有研究得出男女生在自我意識量表各分量表上的表現不同[37]。在對學生所在年級和成績因素分析發現,肥胖這一體征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影響尚不明顯,但從五年級開始肥胖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影響明顯增強;學習成績優秀的肥胖學生自我意識水平高于成績一般的肥胖兒學生。

綜上分析,雖然研究呈現不同的結果,但總體趨勢是一致的。我國學者僅考慮了性別、年級和個體成績因素,分析肥胖對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或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關于肥胖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影響因素還有許多,如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城鄉差異和個體健康狀況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在方法上除了傳統問卷調查法,還要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同時考慮更多可能的中介和調節變量,探討個體在環境和時間的變化中,肥胖與自我意識的真正關系,給教育提供實踐指導,從而有效干預肥胖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2)兒童青少年肥胖與心理健康水平 國內在對在校學生的心理問題篩查中,多數研究表明:①肥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體重正常學生。潘發明等人[38]研究發現,肥胖組在軀體化、焦慮、敵對、恐怖因子分均值、陽性項目值均高于體重正常組;王巖等[39]研究得出,隨著肥胖程度的加重,心理問題檢出率隨之增高,在人際敏感、抑郁和焦慮因子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②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別上的差異。楊冬梅等[40]的研究發現,肥胖男生心理問題發生率與對照組男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超重、肥胖女生則在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和沖動傾向等方面問題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女生;安春日等[41]研究表明,肥胖男生在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的維度上高于體重正常的學生,肥胖女生則在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的維度上高于體重正常的學生。但在王家林[42]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10~12歲肥胖兒童進行篩查卻發現與國內外學者的較不一致的研究結果,肥胖兒童心理健康方面與體重正常兒童無顯著差異。

由上可知,國內多數研究是基本一致的,肥胖兒童由于體型不美,行動不方便,在集體活動中與同伴接觸時常受到排斥和嘲笑等,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對于不一致的結論,可能是SCl-90不適合兒童心理問題的篩選,因為兒童對于該問卷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關于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差異,以及產生性別差異的根本原因,還值得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3)兒童青少年肥胖與個性(人格) 個性(人格)是每一個人獨有的且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生理性和社會性等特征[43]。個性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和后天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總和,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在國內對肥胖兒童青少年與個性關系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觀點。周莉等人[44]對7~13歲肥胖兒童的研究表明,肥胖兒童按其肥胖程度的不同,發現肥胖兒童比對照組更趨向于內向;李瑞珍等[45]對小學3~6年級肥胖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肥胖組的性格比正常對照組更內向與情緒更不穩定,而肥胖組與正常組的精神質與人格穩定性方面不存在差異。但有關肥胖中學生個性的研究發現,肥胖學生無論是在不同年齡還是在不同性別上,外向性和掩飾性都高于體重正常學生[46-47]。從上述2種觀點可以發現,研究者基本支持肥胖兒童趨向于內向、情緒不穩的個性特征;對于肥胖青少年,則更多地支持外向和掩飾性性格。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學生對形體的重視程度在逐漸增加,肥胖學生對自己體形不滿意,產生的高掩飾性導致了外向的個性特征;也有可能是隨著年齡的變化,以及肥胖人群對外來偏見的適應,高年級肥胖學生反而變得更加樂觀,個性逐漸傾向于外向。

人格是非常復雜的,僅采用某一個手段得到的資料一般只能從某一個側面或某個視角了解人格,很難達到對人格的全面了解。從時間維度看,人格包含著過去的影響和對現實、未來的建構。在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內部和外部影響力不同[48]。尤其在兒童早期,還不會理性地對經驗進行加工篩選,在各種場合接受的各種刺激會在腦海里留下痕跡,形成穩定印象,對人格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因此,除了采用橫向研究之外,還應進行長期縱向跟蹤研究,全面而深入掌握肥胖兒童青少年個性的發展規律。同時,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面,加強對肥胖的認識,正確引導肥胖兒童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4)兒童青少年肥胖與抑郁 關于兒童青少年肥胖與抑郁關系的研究,國內外研究的情況大體相同,但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研究發現女生抑郁癥評分隨體重增加而增加;低體重女生抑郁癥最低;而男生中,低體重男生和肥胖男生抑郁癥均比正常體重男生高[49]。這或許可能反映女生和男生對理想體格的社會觀念,男生經常希望變得強壯,而女生通常想自己變得苗條。有研究則發現,在肥胖與抑郁的關系中存在性別差異,超重、肥胖的女孩抑郁癥評分顯著高于正常體重女孩,而不同體重男孩之間抑郁癥總評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50]。可能說明了青春期男生比女生更能正確認識看待性生理變化,并能更快適應生理突變。

綜上所述,國外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從肥胖對身體不滿、自尊和抑郁的影響3個方面分析,較為充分地考慮了可能的中介和調節變量,如性別、年齡、種族和取笑等。國內學者主要從自我意識、個性心理、心理健康水平和抑郁4個方面探討,但是較多只考慮了年齡和年級因素。研究內容的不同之處反映了不同文化規范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4 研究展望

綜合國內外關于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現狀分析,不難發現國內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以及更好地了解這一群體,在今后研究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研究方法、類型及工具方面,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類型及工具,形成一個較為連續的、系統的研究體系,對肥胖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實質性的、深層次的研究。同時,也應增加人們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縱向研究,以進一步全面掌握他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規律。此外,還應加強本土化量具的修訂與研制,促使將來研究更具科學性與客觀性。

2)在考察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方面,不僅要考慮肥胖者自身因素,還需要考慮如社會文化規范、家庭支持、特殊經歷及學業成績[51]等外在的因素。

3)在調節變量方面,今后在分析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時,還應充分地考慮一些關鍵性的中介變量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如性別、年齡、種族與身體不滿等因素,以便人們更全面地去了解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

[1]教育部關于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教體藝〔2006〕3號[Z].

[2]Wardle J,Cooke L.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Best Practice﹠Research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2005,3(19):421-440.

[3]肖延風.肥胖兒童自我意識與心理行為特征[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8):634-635.

[4]季成葉.兒童少年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5]Must A,Dallal G E,Dietz W H.Reference data for obesity:85th and 95th percentiles of body mass index(wt/ht2)and triceps skin fold thickness[J].Am J Clin Nutr,1991,53:839-846.

[6]Cole T J,Bellizzi M C,Flegal K M,et al.Establishing a standard 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J].BMJ,2003,320:1240-1243.

[7]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8]Cash T F.Body image:Past,present and future[J].Body Imag,2004,1(1):1-5.

[9]肖麗琴.殘疾運動員運動成就動機和身體自尊特點及其關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3,33(3):28-37.

[10]Braet C,Tanghe A,Decaluwe V,et.al.Inpatient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obesity:weight loss,psychological well-being,and eating behavior[J].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2004,29(7):519-529.

[11]Stradmeijer M,Bosch J,Koops W,et al.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overweight youngs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00,27(1):110-114.

[12]Shroff H,Thompson J K.Body image and eating disturbance in India:media and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04,35(2):198-203.

[13]Presnell K,Bearman S K,Stice E.Risk factors for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a prospe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04,36(4):389-401.

[14]Hill A J,Draper E,Stack J.A weight on children's minds:body shape dissatisfactions at 9-years o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1994,18(6):383-389.

[15]Eisenberg M E,Neumark-Sztainer D,Story M.Associations of weight-based teasing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2003,157(8):733-738.

[16]Lunner K,Werthem E H,Thompson J K,et al.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weight-related teasing,body image,and eating disturbance in Swedish and Australian samp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00,28(4):430-435.

[17]James 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8]Erermis S,Cetin N,Tamar M,et al.Is obesity a risk factor for psychopathology among adolescents[J].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2004,46(3):296-301.

[19]Young-Hyman D,Schlundt D G,Herman-Wenderoth L,et al.Obesity,appearance,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in you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J].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2003,28(7):463-472.

[20]Israel A C,Ivanova M Y.Global and dimensional self-esteem in preadolescent and early adolescent children who are overweight: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02,31(4):424-429.

[21]Pastore D R,Fisher M,Friedman S B.Abnormalities in weight status,eating attitudes,and eating behaviors among urban high school students:correlations with self-esteem and anxiety[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6,18(5):312-319.

[22]French S A,Perry C L,Leon G R,et al.Self-esteem and change in body mass index over 3 years in a cohort of adolescents[J]. Obesity Research,1996,4(1):27-33.

[23]Strauss R S.Childhood obesity and self-esteem[J].Pediatrics,2000,105(1):15-19.

[24]Brown K M,McMahon R P,Biro F M,et al.Changes in self-esteem in black and white girls between the ages of 9 and 14 years[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8,23(1):7-19.

[25]Vila G,Zipper E,Dabbas M,et al.Mental disorders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4,66 (3):387-394.

[26]Britz B,Siegfried W,Ziegler A,et al.Rat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 clinical study group of adolescents with extreme obesity and in obese adolescents ascertained via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2000,24(12):1707-1714.

[27]Brewis A.Biocultural aspects of obesity in young Mexican schoolchildren[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2003,15(3):446-460.

[28]Lamertz C M,Jacobi C,Yassouridis A,et al.Are ob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t higher risk for mental disorders?A community survey[J].Obesity Research,2002,10(11):1152-1160.

[29]Erickson S J,Robinson T N,Haydel K F,et al.Are overweight children unhappy?Body mass index,depressive symptoms,and overweight concern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Archives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Medicine,2000,154(9):931-935.

[30]Falkner N H,Neumark-Sztainer D,Story M,et al.Social,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weight status in adolescents[J]. Obesity Research,2001,9(1):32-42.

[31]Mustillo S,Worthman C,Erkanli A,et al.Obesi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J].Pediatrics,2003, 111(41):851-859.

[32]聶衍剛.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功能結構及測評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2):411-414.

[33]萬國斌,李雪榮.單純性肥胖兒童自我意識水平、社會適應能力與行為問題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1):1-4.

[34]王偉.單純性肥胖對兒童自我意識影響的調查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1):30-33.

[35]許紅霞,張毓洪,初曉.肥胖對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影響[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8,30(6):746-747.

[36]白晉榮.小學4~6年級單純性肥胖兒童自我意識狀況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36-38.

[37]焦敏,楊美琳,羅淑瑩.減肥夏令營中單純性肥胖兒童自我意識水平調查[J].中原醫刊,2006,33(19):23-24.

[38]潘發明,劉學傳,瞿偉,等.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對血壓水平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3):210-213.

[39]王巖,李鳳英.單純性肥胖初中生心理衛生狀況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7,39(8):979-980.

[40]楊冬梅.單純性肥胖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首都公共衛生,2009,3(4):170-174.

[41]安春日,楊慧,陳曉梅,等.136名肥胖中學生不同性別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社區醫師,2007,9(5):139-142.

[42]王家林.單純性肥胖兒童肥胖影響因素及其健康狀況的配對研究[J].廣西科學,1997,4(3):220-223.

[43]楊伊生,劉儒德.蒙古族青少年個性素質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5):1241-1244.

[44]周莉等.不同程度肥胖兒童的個性、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J].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8,6(3):147-150.

[45]李瑞珍.單純性肥胖兒童的心理行為和個性特征[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9(3):397-399.

[46]楊慧.長春市中學生肥胖狀況調查與心理健康狀況[D].長春:吉林大學,2005.

[47]陳紫健.通遼市肥胖中學生人格特征的分析調查[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6):685-687.

[48]李曉文.人格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9]王筱桂,劉錚.北京市兒童肥胖與抑郁癥關系[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7,19(3):214-217.

[50]楊建.男女中學生體重與心理健康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4):2694-2699.

[51]夏慶華.肥胖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1,22(5):473-474.

[編輯]洪云飛

G804.8

A

1673-1409(2014)19-0084-06

2014-02-10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14D014);長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科研支持計劃項目(cyq201317)。

李煥玉(1975-),男,碩士,副教授,現主要從事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52
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6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人人视频| 免费在线色| 午夜毛片免费看| 亚洲动漫h|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成色7777精品在线| 男人天堂伊人网| 色婷婷成人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中文无码影院| 亚洲αv毛片|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综合五月天网|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欧洲av毛片|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国产爽妇精品| 日韩麻豆小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国产va在线| 国产一级裸网站|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网综合|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9爱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社| 亚洲天堂免费|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伊人蕉久影院| 成人免费一级片|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欧美性精品|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992Tv视频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