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杰
(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中國神話的特點與文學關系探析
張金杰
(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在中國文學史上,中國神話被認為是中國文學的發端,其產生和發展對中國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中國神話的特點,深刻地與我國的文學相融合,從而使我國的文學具有了與其他國家文學不同的特點,帶有很強的民族性特征。
中國神話;特點;文學;關系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一耀眼的明珠,那就是中國神話。當我們翻開中國神話這個歷史畫卷,一個繽紛絢爛、綺麗多姿而又充滿人文氣息的世界便撲面而來。徜徉其中,你很難不被她獨有的魅力所吸引,不被她的意蘊所折服。
神話的產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文明產生的起初,神話也就隨之產生。神話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高爾基給神話的定義為“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對自然斗爭,以及社會生活在廣大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映。”①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②可見,神話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來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文化現象,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
中國的神話通常分為三類,即創世神話、自然神話、英雄神話。具體來說,包括創世神話、日月星辰神話、動植物起源神話、洪水神話、女媧神話、伏羲神話、帝俊神話、羿神話、嫦娥神話這幾個方面。在這些神話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結晶,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色彩。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神話人物形象的豐富性。有以人為基礎的增減變形,如《山海經》中有“一身三首”和“三面一臂”的人,《海外北經》中有“人長無腸”、“一臂一目一鼻孔”的人。這些形象大都是增加或減少人身體的某些部分來創造的。
還有以人獸結合而成的人物形象,如人身獸體的女媧,句芒。這種人物形象在山海經中還有很多,如《西山經》中所說的十七座山中之神有十個是“人面馬身”,有七個“人面牛身”,而居住在昆侖山上的陸吾更是“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融合了人、狐、虎等多種動物原素。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些“半人半獸”的神,大多與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有很大的關系。
再有一種,就是動物的人化。比如,很多動物都會說話,并有人的情感和思想。精衛就是一個鳥神,她具有人的情感和品質,她那種要把北海填平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就是人的品格的映照。
這些神話人物形象無論怎樣的變化都脫離不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凡人的七情六欲,這是中國神人的最顯著特征。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這些神人,都是不茍言笑,沒有嫉妒和憂傷,只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養,他們不會拈花惹草,就連一些情欲和性欲生活都幾乎不存在,生孩子都是天人感應或者是踩了大腳印受孕,如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姜原出野踐巨人足跡而受孕,可以說這些神是沒有情欲的。
其次,思想內容的豐富性。神話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并帶有深厚的民族地域和文化色彩,因此神話總是暗含著人的品質精神和帶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如中國神話體現著“以人為本”的道德理念,也就是有著強烈的獻身精神和為民造福的優秀品質。盤古開天辟地,將自己的身體化為世界萬物,這是多么可貴的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為了讓百姓不再受到洪水的災害,這種敬業精神至今值得我們學習和贊揚。同時,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大神們并不以天下為己有,而是舉賢授能,并且素有“禪讓”的美德,如堯舜的禪讓。正是這種尚德精神,使中國文化中處處體現出了對“德”的要求。在我們傳統的“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將“修身”擺在第一位也說明了這一點。只有“從頭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齊家,再后才能治國、平天下。
中國神話中還始終閃現著正義的抗爭精神。這種特征在英雄神話中比較明顯。英雄神話反映了原始人類對自我的認識與反思,意味著人類自身成了意識的對象、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標志著神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英雄神話中的主角,大多是半人半神或受到神力支持的“英雄”;關于他們在征服自然或在社會斗爭中創造英雄業績的故事,便構成了英雄神話的主題。《鯀禹治水》、《后羿射日》頌揚了與自然作斗爭、為人民興利除害的英雄;《黃帝殺蚩尤》、《共工怒觸不周山》則是社會斗爭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會部落之戰的英雄。
再次,中國神話體現著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原始人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比如神是不死和永生的,這是在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遠古人民渴望長壽的愿望的寄托。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他們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張與想象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
當然,神話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有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在演變的過程中也反映著一些特點。一般認為是歷史化、寓言化、宗教化這三個方面的特點。歷史化是由于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對神話作出了竄改。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諸子中,在先秦諸子的文章大多用寓言來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闡釋某種道理和學說,生動有趣,便于人們理解。神話本身就是一種崇拜和信仰,因此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的存在和發展,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是因為神話本身具有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才影響到了文學,那么中國神話對文學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魯迅先生曾指出小說發端于街談巷語,“探其本根……在于神話與傳說。”③而現在的大多書研究者們則繼承了魯迅的這一說法,認為小說起源于神話。我國最早的一部神話小說是《穆天子傳》,該書的重要情節就是利用上古神話傳說寫出的。可見,中國文學的發展首先歸根于神話。
第一,中國神話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形象。從中國的先秦諸子散文,到柳宗元、劉禹錫等都用神話題材寫詩,尤其是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人,詩歌中的神話原素尤其突出。以及后來唐代李威小說《柳毅傳》、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等,其中就有大量令人賞析的神話情節。除此之外,神話中各種奇異的人物形象也為文學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鑒。后人作品中的白娘子和小青,就是對神話中人面蛇身的女媧形象的直接引用。《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和豬八戒就是神話中人和獸的組合體。這樣的形象在神魔小說中還有很多,這些奇異多彩的人物形象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為文學作品中的經典。
第二,神話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多樣的表達方式和手段。中國神話大多充滿著豐富的幻想和想象,不僅人物形象千奇百怪,擁有著超越人之上的法力和不死之身。就連神話情節也充滿著與人世間不同的傳奇色彩。由于神話的這種特點,因而產生了浪漫主義這種文學手法,這種手法的特點就是想象豐富,情節生動離奇,人物夸張變形。如屈原的《離騷》,被稱為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文中大膽地將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結合起來,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神話的浪漫主義因子。莊子的《逍遙游》,曹植的《洛神賦》等,都是利用神話進行再創造的典型。再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對這種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
第三,神話中的獻身和民族精神成為文學作品中重要的思想主題。正如在之前神話的特點中所說,在中國大部分的神話作品中都體現著獻身精神和民族精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大禹治水、堯舜禪讓、夸父逐日等等都無不體現者這種精神。而在受之影響的后代作品之中也都繼承和弘揚了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崇高精神。比如干寶的《搜神記》、吳承恩的《西游記》中有許多具有這種精神的優秀作品。尤其是《西游記》這部作品,西天取經是其最核心的主題,而這個主題承載著普渡眾生,造福蒼生百姓的偉大理想。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繼承于遠古,也將傳承于未來。
第四,神話開辟了志怪神魔小說這種獨立的文學新體裁。隨著神話的不斷發展和演變,神話的元素越來越被文學所吸收和借鑒,由此就產生了一種專門以此為主題的志怪神魔小說,這種小說的特點幾乎繼承了神話的整個特點。可以說,如果沒有神話,也就沒有志怪神魔小說的產生。此類文學最為繁榮的時代是魏晉時期,而到了明清時達到頂峰。神話關于神靈變化的觀念和表現形式,為志怪奠定了幻想基礎,對志怪不僅起著啟示作用,而且直接為志怪所吸收。志怪小說中的神仙妖怪等都同神話中的各種神人神獸在表現上有淵源關系,只是它們的人格化程度提高了,體現著新的審美觀念。神怪的變化愈來愈成為情節構成的重要因素,這些變化仍以神話的變化為基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可以說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
總之,神話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對中國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中國民間文學的成長,諸如歷代的歌謠、神話、史詩、傳說、寓言、故事,莫不繼承發揚了上古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及其創作技巧。中國文學起源于中國神話,而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對整個文學藝術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并成為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注釋:
①[蘇]高爾基.蘇聯文學[M],轉引于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3頁.
②[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2卷,第29頁.
③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6頁.
I206
A
1005-5312(2014)02-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