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雯
(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關于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
李倩雯
(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我國的舞蹈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創作的一個高峰期,西南少數民族舞蹈作為我國舞蹈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舞蹈適應時代的要求,將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揚光大是我們當代人更是我國相關研究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將就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研究。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隨著近些年來出現的大型原生態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廣,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已經漸漸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之中,蘊藏著西南少數民族對生命贊美而又謙卑的態度。這些少數民族舞蹈與傳統的舞蹈相比,其藝術內涵以及所要表達的人性光輝都完全不同。因此通過對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研究,可以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進一步地了解。舞蹈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其體現了一個民族精神,是一種“人類活態文化財產”。所以說,研究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實際上就是對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還能利于一個民族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長久以來,西南少數民族都是出于農耕的狀態,這首先就為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狀態和信仰奠定了基礎。西南少數民族同胞將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的追求貫徹到了其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人們敬畏自然并且服從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為了體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本性以及相互依賴,共同存在的生活狀態,西南少數民族同胞便創造出了一種別具風格的舞蹈形式。西南少數民族舞蹈,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原始舞蹈、民族舞蹈或簡單的日常勞作以及祭祀形式的延續,其還體現出了少數民族同胞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命狀態及精神面貌。在以往,西南少數民族常常通過舞蹈等形式以求與自然界的萬物實現溝通和交流,這種生活中的舞蹈,最初并不存在表演的用途,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已經逐漸成為了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中在重大的儀式或一些節日慶典活動中加入大量的舞蹈表演項目已經成為了少數民族同胞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種舞蹈之中,各個不同民族的舞蹈服裝以及道具都具有自己民族的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例如,基諾族太陽鼓舞中象征神靈的太陽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瑪尼石等等。
作為西南少數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舞蹈已經成為了少數民族同胞精神生活中的基礎,沒有別的藝術形式能夠取代舞蹈在西南少數民族同胞心目中的地位。在云南的部分少數民族中男女青年常會通過跳土風舞來進行擇偶,無論是在室內還是田地里,只要有一把弦,眾多青年男女便能開始毫無顧忌地跳起舞來。這種舞蹈的舞步隨著音樂的節奏時而舒緩,時而節烈,舞者的情緒也會隨著舞蹈的激烈程度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彝族人在跳舞的過程中,無論男女老少臉上一律都洋溢著歡喜的神情,彝族人認為不跳舞的話人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作為東巴祭祀儀式中跳的東巴舞,它是為了超度亡靈而創作的。原始的東巴教認為,人死了,軀殼就死了,靈魂也就不存在,這樣就要由東巴來跳舞祭祀,超渡亡靈,沿著“神路圖”升入天堂。
又如,孔雀舞是傣族人的民族精神圖騰,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內容表現了孔雀的生活習性;舞蹈動作大多是表現孔雀的動作,在半蹲姿勢的基礎上有節奏的顫動著,身體和手臂每個部位都彎曲著,其動作大多集中在手臂上,有標準化的位置圖和步法,各個動作都有鼓語伴奏。這些舞蹈盡管舞風不同,道具各異,但是都體現了少數民族的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氏族圖騰的崇敬。
如同一本活的歷史畫卷,原生態的少數民族舞蹈向人們描述著那里的先人的生活方式,表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神靈的尊敬。其藝術價值體現在舞蹈蘊含的內容、舞蹈表現的信仰、舞蹈者的動作涵義和舞蹈用具的圣潔的含義以及舞蹈本身的活化石的作用之中。表演藝術是原生態舞蹈的呈現過程;那時的節日民俗和人生儀禮通過特定的舞蹈時間、空間與內涵來體現;然而舞蹈用的服裝和工具和相關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藝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作為一種非常稀有的藝術形式的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是舞蹈者從世代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是生命的沉淀,是必須傳承發展的活的文化藝術品。
迄今為止,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舞蹈還只是在發展階段,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要求。究其原因,只是人們在把握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和現實文化精神不得當造成的,這種在文化層面的膚淺認識,只能使發展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變得更加艱難。因此,只有結合傳統舞蹈文化的精髓與現實文化的意義,在廣闊的空間里充分發揚舞蹈文化,才能夠構建一個全新而且獨特的舞蹈體系。
[1]曹天明.山城觀舞—全國第七屆孔雀獎少數民族舞蹈比賽觀后[J].民族藝術研究.2009(2).
[2]塔來提·吐爾地.淺談新疆少數民族舞蹈表演舞蹈教學中技巧的應用[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1).
J722
A
1005-5312(2014)02-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