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巧玲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剪紙藝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研究
仰巧玲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文章以分析傳統剪紙藝術和公共藝術的特點為基礎,發現兩者在現代設計發展中傳承創新的融合點,提出公共藝術觀念,從而達到藝術真正的親民性,并且豐富公共藝術的發展形式。
公共藝術觀念;剪紙藝術;傳統繼承與創新
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早期的剪紙大多與祭祀招魂靈有關,多采用諧音法、借喻法、變形法、比擬法等手法制作用來表達驅邪祈愿。它的造型手法是多樣的,例如:形象展開、內部造型、時空綜合、適樣造型等。它具有親民性、質樸性、傳統性和地域性等特點,后來剪紙多用來美化居住環境,到了現代,各種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紙在民間傳統節日時用來裝飾門窗等來烘托喜慶的氣氛,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公共藝術”這個詞最先出現在國外,近些年才在中國頻繁的被提起,屬于一種新興的一種藝術,更或者說它是一種新的藝術設計觀念。公共藝術的受眾是指全體大眾,它具有大眾共同的認知性,與環境協調一致性,并且還要滿足社會大眾雅俗共賞的審美性原則。
公共藝術是開放社會、開放經濟發展下的產物,現在人們的交流日益多樣化,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公共藝術又是一門具有開放性、自由性和交流性的藝術。世界的融合發展又需要公共藝術具有民族性和差異性的特點。
一個是傳統的古老的藝術一個是新興的藝術,他們的傳承和創新在現在設計的實踐中面臨著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創造現代新設計的問題,有的時候傳統繼承的不倫不類,或照搬全抄或改的面目全非,新興藝術的發展養分和后勁不足,使他們在當代設計的發展環境都亟需改善。
剪紙藝術要想更好的在現在設計中被繼承發展就要從多方面來豐富形式,包括材質的利用,空間位置、尺度的改變,而不是單純的運用紙材料和傳統的圖樣,局限在固有的空間環境中。
公共藝術是大眾的藝術,大的中國環境公共藝術要有在滿足實用功能前提下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小的地域也要發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藝術,而不是成了全國各地都是千篇一律的“公共藝術”。到處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材質一樣題材一樣造型的公共藝術品充斥著公共空間,這樣不但無視了本土的自然文化特色,而且還會對公共的審美造成負面的影響,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為了他們更好的發展,就剪紙而言要采用多種形式和內容對其進行再創造。將剪紙與當代設計結合起來,例如與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和新興的公共藝術結合,豐富傳統藝術的繼承形式加強它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功能性。保持剪紙藝術質樸的精神品格,將它與公共藝術的大眾性,親民性結合起來,讓他們都獲得一種新的生命力。在這方面運用有成功的例子可供我們學習和品讀。例如:呂勝中先生的作品《眾》中數以萬計的小紅人,就是剪紙藝術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另外還有佛山市廣佛線佛山段地鐵車站出入口為“剪紙”設計,將“剪紙”和“玻璃盒”巧妙融合,第一是用現代手法表現傳統特色和地方文化;第二是更簡單明了,地鐵標志性更強;第三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現代元素,兼容性強,能夠在不同地段與周邊環境融合。
剪紙藝術有它特有的色彩,素材,形式,意蘊。它的特色落實到公共藝術實踐中我們要采用具體的方式,下面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元素的演變。將傳統的剪紙元素進行打散、分解、簡化、重構運用到公共藝術設計中,例如城市景觀雕塑采用剪紙的形式做隔斷、造景、障景等,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的功能,又可以美化了環境。
其次,剪紙藝術材料的豐富。傳統意義上的剪紙都是單純的紙,而現在社會科技發展出現了很多材料可以豐富剪紙的形式。
再次,色彩的變化。傳統的剪紙以單一的紅色為主,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公共藝術空間的需要對色彩進行改變,使剪紙藝術與環境達到和諧的統一。
最后,創作的內容的現代化。以前剪紙多以吉祥的紋樣為主,那么現在與公共藝術結合就是要與大眾的生活需求及生活環境相結合,創造出雅俗共賞的藝術。
從剪紙的地域性和民俗性特點以及公共藝術的大眾化親民性特點出發將傳統剪紙元素運用到公共藝術中,這樣的契合點不但很好的繼承了傳統剪紙藝術,也符合公共藝術為大眾服務的原則。讓他們的發展即繼承傳統又滿足現代設計的需求,深度挖掘不同地域的剪紙特色還能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用新材料,新形式以及新觀念去探究和演繹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個性的藝術生命精神。
[1]孫振華.中國當代雕塑[M].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10.
[2]呂勝中.再見傳統[M].北京:三聯書店,2004.
J528.1
A
1005-5312(2014)02-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