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萍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文化館,浙江 麗水 323600)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探析
馮偉萍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文化館,浙江 麗水 32360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群眾文化建設在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因此,在當前全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下,黨和政府要著重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推進工作,爭取創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新形勢;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
在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當中,要時刻堅持圍繞黨和人民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為基本前提,大力落實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基本工作。同時,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工作正在逐步加強,群眾性文化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其活動隊伍和綜合素質也得到進一步的提,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發展前景良好。
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完善群眾公共文化發展體系,構建合理的群眾文化發展的策略方針,大力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以達到創建社會主義特色文化體系的目標。
(一)創建日益壯大的群眾文化隊伍
要想達到群眾文化建設發展迅速的目標,首先要創建日益壯大的群眾文化隊伍。由于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以街道與社區的管理干部為主,要求他們對群眾文化進行一系列的組織與策劃,因此需要善于發現群眾文化隊伍中的積極分子,組成一支在專業能力及知識儲備等方面均合格的社區管理人員,以方便群眾能夠積極參與到文化事業的建設過程中。
(二)堅持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傳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發展,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逐漸提高,從而導致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滲透。因此,為加強中國社會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需要我們一直堅定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推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從而達到促進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的目的。另外,我們還需要加強民族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傳承,開展知識講座等活動,使群眾在活動過程中認識到崇尚科學、破除迷信、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群眾的文明素質,加強群眾的環保意識。
(三)把握形勢,加快群眾文化建設的進程
在新形勢下把握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認清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才能大力推進群眾文化建設的進程。而當前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文化設施不完善、保障不全及管理隊伍不穩定等。因此,我們應該著重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堅定不移地遵循科學發展觀,完善群眾文化改革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在新形勢下,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他們更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針對這類問題,黨和政府需要建立全社會范圍內能夠保障群眾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中,為廣大群眾都能享受到群眾文化建設帶來的文化創新提供保證。
在新形勢下,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力求創新,不斷改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及發展形式,才能逐漸被廣大群眾認可和接受。
(一)群眾文化的發展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發展,國內經濟的發展受到國外經濟的影響,同時傳統群眾文化業逐漸向“產業文化”的方向發展,群眾文化的建設逐漸發展起來。同時,新形勢下人們對精神要求的進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文化消費品的需求,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生活節奏的加快都使得文化消費品的需求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另外,群眾文化的發展一方面能夠滿足人們對藝術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夠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全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二)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逐漸向社會化方向發展
當地的群眾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文化的發展特征。在新形勢下,我國的政治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各群眾文化之間的滲透更加頻繁,不僅城市之間的群眾文化會相互滲透,而且群眾文化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難以再進步。因此,堅持吸收和借鑒各地方先進的群眾文化發展經驗,實現群眾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三)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發展
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發展,需要利用多種發展空間,拓寬多種發展形式,促進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成為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同時,發展通俗文化事業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使群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另外,發展城市廣場文化能夠反映出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綜合文化實力,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要求,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是人們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
隨著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提高自身物質水平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同時,在新時期創建富含社會主義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能夠培養群眾的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群眾的文化品位,促進城市與國際的接軌。
[1]曹燕.當今文化事業的變革與發展[J].北京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01).
[2]王甲坤.與時俱進建設新型群眾文化隊伍[J].改革與開放,2011(22).
[3]譚國玲.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群眾文化建設[J].科技資訊,2009(18).
G240
A
1005-5312(2014)02-01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