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莎
(商丘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高等院校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作用探析
孟莎
(商丘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文化的創新發展日益重視,我省也不例外,種種厚重的中原歷史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和傳承,迫在眉睫。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我省擁有多所高校,在學科和人才方面有著顯著優勢,如何發揮我省高校的優勢進行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研究,讓我省高校充分融入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和“文化創新發展區”的大框架中來,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發揮最大作用,是中原文化創新發展工作的當務之急。
中原文化;載體構建;優勢資源整合;跨學科整合型研究
2005年河南省出臺了《河南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接著省委、省政府又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性文件;2009年省政府設立了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7月出臺了《關于支持省級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的若干意見》;2011年,國務院出臺指導意見,明確將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為中原經濟區五大戰略定位之一。2011年9月29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思路和舉措,其中弘揚中原大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積極推進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這一切都為弘揚中原大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了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中原崛起,離不開千百年來積淀的中原文化。文化是中原經濟區最寶貴的資源和優勢,要充分發揮中原文化“深、厚、重、實”的特點,努力傳承和創新中原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把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使河南省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用文化軟實力打造經濟發展的硬實力,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傳承哪些文化是需要篩選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它所傳承的文化必須是存活在生產、生活當中的文化,不是僅僅表現為思想理念。文化只有服務于人們的生活才能被民眾傳承,才能發揮影響社會的良性作用;傳承的文化一定要表現中原文化的特點,同時又代表中華文明的特點;傳承的文化要凸顯出兼容并包、融會貫通、化生創造、以天下為己任等等中原文化精神;傳承的文化要符合現代價值理念,而且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能夠表現中國的軟實力。
中原文化已具有一定數量、一定質量的創新發展載體。如一些較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河南衛視的《梨園春》、《武林風》等節目;還有一些影響廣泛、特色突出的節慶活動,如第九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鄭州,中國綠博園彩燈藝術節、新春文化廟會、第30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鄭州首屆黃河濕地文化節等;再者,還有一些表現中原文化的藝術精品,如河南歌舞劇院創作的大型情景交響音樂《木蘭詩篇》、由鄭州歌舞劇院推出的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洛陽的舞蹈詩《河洛風》、開封的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河南豫劇二團的《程嬰救孤》等。
第一,某些載體只是為了拉動經濟而存在。實踐中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打著發展中原特色文化的旗幟對其進行不正當的、過度的產業化開發,使某些載體成為拉動經濟的工具,只保留其形式和皮毛,丟掉實質和精髓,嚴重損害了中原文化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已經偏離了其文化本質。
第二,某些載體如曇花一現。有些載體的構建由于研究不到位,載體構建時目光短淺,只看重一時的可行性,沒有長遠的發展計劃,導致曇花一現的狀況時有發生。
第三,載體研究太過表面化,載體的創建只流于形式。實踐需要理論指導,社會各界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研究太過表面化,對其還沒有深入的研究就要談載體的構建,是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
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研究中所遇到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對中原文化以及其發展載體構建的本質認識不清、研究不夠有關,也與社會上浮躁的研究風氣有關,在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大背景下,我省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綜合優勢,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研究獻策獻計,這是我省高校必須擔當的社會責任。
(一)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高校應發揮其擁有豐富的各學科(歷史、文學、藝術、傳媒等專業學科)的高級專業人才的優勢,進行跨學科整合型研究的科研優勢系統研究整理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的相關理論,使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工作有堅實的理論作為指導;在科研方面,地方高校具備文獻信息搜集、整理、保存等科研條件以及開發智力資源、進行社會教育等能力。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的構建工作,地方高校能夠成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橋梁。
在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中,我省高校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重要作用,就要充分運用自己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優勢,加強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相關理論的研究,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遺產的普查和展覽方面。我省高校在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中發揮自己的理論研究作用,要結合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自身的特殊性,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工作,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工作提出可行性、創新性的保護理論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進行整合性的研究,把握時代性,體現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的特殊性。
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優勢,加強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河南要成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強調應“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河南高校在社會轉型中要通過文化創新發揮其在文化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以培育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時代特征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弘揚中原文化傳統,再造河南光輝形象。
(二)具有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研究的科研優勢
高等院校在學科和人才方面有著顯著優勢。如何找準高校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原文化品牌建設中的關聯度,把高校的相關研究融入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和“文化創新發展區”的大框架中來,建議由學校牽頭,組織校內多學科、多院系的專家、學者,認真調研,積極謀劃,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厚重的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中原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把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真正提升文化軟實力和中原文化的影響力。這是高等院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必須擔當的社會責任,更是突出高等院校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原文化研究方面的顯示度和貢獻率。
高校能夠系統地搜集各地、各時、各類、各族的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資源,并能配合多媒體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系統、科學的縱覽。這種全方位的了解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對培養青年人的文化自覺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學科細分的視野下介紹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全局情況,對各專業學生的文化藝術素質、乃至對其專業的學習都有很大裨益。在任何一所研究性大學,高校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具有更為理性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關注大量散落在民間的中原文化,研究它們的現狀與發展情況,認識它們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研究中原保護的基本方法和原則,盡可能從理論上闡明中原及其傳承規律,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尋求深層次的理論支持;科學地總結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各種具體實踐問題,從而對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給予理性的指導。
與沒有機構依托的民間個體傳承相比,有更多國家支持的教育機構在跨學科合作研究上更有優點。這種整合型研究只有富有學術傳統的高校教育機構才能勝任,高校能將各種學科的學者組織起來,其跨學科研究成果能達到對一個民族文化記憶的全方位認知。從21世紀的新型大學發展前景看,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的研究和教學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的重要作用。
(三)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文化研究人才
人才是增強文化競爭力的第一要素,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國所有戰略的“制高點”和根本保證。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撐,就缺乏發展的動力。以中原文化為底蘊,由梅帥元等著名創意大師推出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大型實景演出,成為河南靚麗的名片。云臺山實施精品戰略,邀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高校60多位專家,編制了高起點的詳細規劃和深度開發規劃,在峽谷山水間創造了河南旅游精品,使云臺山的品牌在短期內迅速叫響全國。上述打響河南名牌的新創意、新杰作,大多是我們邀請國內著名人士完成的。一流的創作團隊,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文化精品。他們既能透徹地把握中原文化的精華,又能熟練地掌握當前的時代潮流。他們奉獻的作品在體現民族精神的同時,還能贏得市場,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文化精品生產離不開高層次人才。
目前河南文化人才相對匱乏,尤其缺少文化名家、大家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缺乏文化領軍人才,缺乏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名家。這正是河南省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文化產業總量和規模偏小,創意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實施人才強省是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提升河南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緊迫戰略任務。我們要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聘用和激勵機制,培養一批高層次的人才,盡快培養造就一批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文化領軍人物。
★本文為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SKL-2013-1045。
[1]單遠慕.中華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蘇全有,曹建楠.論中原文化對大學教育的影響[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6.
[3]范恪劫.淺議中原文化和大學文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作用[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2.
G64
A
1005-5312(2014)02-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