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有這樣一句話:“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
從2012年經營業績來看,格力電器實現凈利潤74億元,差不多是中國五大主流彩電企業同期利潤總和的兩倍(TCL多媒體盈利7.65億元,海信電器16.03億元,創維數碼15億港元,四川長虹3.25億元,康佳集團4582萬元)。預計2013年格力電器營收1200億元,盈利超過100億元,繼續是五大彩電企業利潤總和的兩倍。
在中國,談家電撇不開格力電器,撇開格力談家電權威性大打折扣。
企業的未來
對于格力電器的未來,筆者有一個基本判斷:未來三年,格力電器仍將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即:營收、盈利兩項指標都將持續提升,繼續成為中國家電業最具有投資價值的三支股票之一。所謂“又好又快”,即未來三年格力電器營收與盈利增幅保持10%—15%沒有太大風險,能否做到20%增速尚不確定,能不能到2017年“再造一個格力”筆者不知道。因為在我看來,格力電器面對的不確定性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多。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格力電器的主要對手是美的電器(現在的美的集團),另外捎帶韓系的三星與日系的大金。過去,董明珠曾經打敗連鎖大佬黃光裕;現在,她能打敗電商后起之秀的劉強東嗎?
筆者看來,格力最大的風險來自三個方面:能否建立互聯網思維,能否抑制住規模擴張欲望,以及如何確保“后董明珠”時代企業持續發展。
格力的“規模情結”
來說說格力的規模情結。“五年規劃(注:即5年再造一個格力)暫時不變”,與雷軍豪賭后不久董明珠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重申。這意味著,董明珠的目標是,到2017年格力電器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這難免讓人產生負面聯想,讓人想起“大躍進”。
而過去的格力電器不是這樣,在別人追求規模的時候,它將精力放在了研發體系建設、質量管理及專賣店渠道架構上,無意于規模的格力電器,規模迅速壯大。
筆者擔心的,不是它研發能力有可能倒退,而是一旦規模情結無法遏制,這個企業很可能會做出非理性的決策,從而將企業置于危險境地。
規模情結的可怕,還有一層原因,投資者一旦認同企業“必須快速增長”的觀念,企業就只能瘋狂地奔跑在快車道上,一旦出現增長低于預期,媒體、投資者乃至公眾馬上對企業失去信心,各種不利猜測將不可避免,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危機。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中國企業顧慮的是:如果沒有目標牽引,企業發展的動力從哪里來?國際企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企業的發展動力來自這個企業強大的研發能力、強大的品牌形象、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有競爭力的盈利模式,以及這個企業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價值觀)。顯然,這與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目標牽引不同。
筆者判斷,董明珠規模情結來自兩個因素:一是珠海當地政府對格力的期待越來越高,希望它變得越大越好;二是與董明珠的使命感有關,有點“只爭朝夕”的意味。
空調市場仍存發展空間
再說說空調市場的空間還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格力,也關乎它的同行。空調產業發展空間的大小,直接決定空調企業的發展前景,一個沒落的產業不可能誕生偉大的公司。
筆者認為,空調產業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統計數據顯示,空調是四大家電產品(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中戶均擁有率最低的產品,尤其三、四級市場,很多家庭還沒有裝空調。另一方面,空調又是四大類家電產品中(按營收規模計)市場容量最大的產品,一個家庭只需一臺冰箱、洗衣機,需要1—2臺彩電,卻需要2—5臺(套)空調。仍以格力電器為例,2013年實現營收約1200億元,空調產品大約占1050億元左右,而中國最大的彩電企業TCL多媒體,2013年營收不會超過350億元,彩電業務不會超過320億元。實際上,中國三大彩電企業(TCL、創維、海信)總營收之和,也抵不上一個格力空調。
空調產品結構持續調整,對空調企業來說是個利好。目前,從定速空調向變頻空調的轉型仍在持續,這個轉型將推高空調行業平均毛利率5—15個百分點。而中央空調(包括民用中央空調和商用中央空調)發展很快,對空調企業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后董明珠時代
2015年,董明珠將正式邁入花甲之年。她在董事長位置上做到2017年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不管再做多久,董明珠總有一天要離開格力。
董對接班人的要求很高,其中一條就是“愛格力勝過愛自己的家”,就這一條,筆者認為目前格力領導層中沒有一人能做到。
筆者建議董明珠向萬科的王石學習、向華為的任正非學習,改變事事親力親為的習慣,過去那樣做也許沒有問題,但是現在,董明珠必須學會放權。
目前,格力無論企業文化還是企業戰略都較為封閉。格力的高級管理層基本上都是從內部提拔,較少從外部空降,這是董明珠的用人習慣(不過,這種狀況也有改變,比如2013年格力電器從外部引進一個副總裁)。格力技術雖然強大,但是,公眾幾乎看不到格力研發人員與外界交流,研發體系較為封閉。一般來說,這樣的企業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
作為中國標桿型企業的格力,任何戰略與主張的提出,都必須三思而后行,都要進行充分地論證,并考慮到可能對其他企業形成的潛在影響。這是一個公眾型企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