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實投資者回報研究中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實施了4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大規模投資使得以地方債為代表的債務融資爆發式增長,債券市場急劇擴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從2009年初到2013年底,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從16萬億增長到30萬億,增長88%。雖然債券市場的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規模增長并不等同于投資回報。經歷了2013年債市的先揚后抑, 2014年債市充滿變數。我們認為,整體環境對債券市場并不有利,不具備由熊轉牛的基礎。我們試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決定基礎利率的央行貨幣政策;左右信用風險的地方債整頓和地方融資平臺清理。
第一,央行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基調將貫穿全年,整體利率會繼續停留在較高水平。本輪債券的熊市始于2013年6月的“錢荒”,當時資金市場利率高企,銀行間市場的隔夜拆借利率(SHIBOR)一度高達13.44%,但央行并未如以往那樣放水救市。展望2014年,我們認為資金市場會維持緊平衡的局面,利率水平短期內難以大幅下行,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本輪的加息周期劍指經濟去杠桿,在杠桿比例調整到合理水平之前降息可能性不大。“去杠桿”的內涵是多元的,既包括抑制地方融資平臺債務規模,管好地方債務風險,也包括重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因此,央行把控流動性閘門的決心和執行遠較以往堅決。除非經濟增速觸及政府目標底線,我們有理由相信央行將會把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貫徹下去。其二,當前的利率上行本質上是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利率市場定價并不能反映出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而從2013年開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貸款利率已全部放開,盡管銀行存款利率仍有上限,但在貨幣基金和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基礎利率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銀行存款搬家的現象并不少見。隨著存款保險制度有望在2014年正式建立,利率完全放開的真正利率市場化離我們并不太遙遠。
第二,信用風險的釋放和轉移過程將加快。過度投資不但造成產能過剩,也使得高杠桿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持續增長的阻礙和風險。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舉了2014年中國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著力防控債務風險”首次位列其中,政府對債務風險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預計,從2014年開始,地方政府會逐步從地方融資平臺的隱形擔保中退出,信用債也將逐步回歸理性的市場定價,換言之,投資信用債“只看收益,不管風險”的時代即將過去。信用風險的釋放和轉移會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去除政府隱形擔保的軟約束之后,信用違約將從理論上的可能變為現實的可能。其次,不同信用品種間溢價水平將呈現差異化,市場的風險定價功能得以體現。最后,資產證券化不但會豐富信用投資品種,而且對債務風險起到有效的轉移和分散作用。
綜上所述,對投資者來說,馬年很可能是中國債市發生轉折的關鍵一年,等待時機和保持耐心非常重要。我們也將繼續同廣大投資者共同探討債市投資的邏輯和策略,分享投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