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君,肖傳桃,葉明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大學),湖北 武漢 430100)
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在低溫高壓條件下,主要由甲烷氣體 (也有某些揮發性液體)與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態結晶物質,也稱可燃冰[1]。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十分豐富,廣泛分布于近大陸邊緣的海底和多年凍土區[2]。因為巨大的能源意義以及對氣候、環境的影響,這種化合物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熱點。目前,僅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證實并評估了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我國先后在南海和祁連山多年凍土區發現天然氣水合物,但對高緯度多年凍土區的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程度較低。
根河盆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境內,橫跨額爾古納左旗、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呼瑪等地。區域上森林廣布、水系縱橫、年氣溫低,屬于高緯度多年連續凍土分布區,理應具有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良好條件。但由于根河盆地勘探程度極低,關于其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分布及研究的相關報道迄今尚未見到。為此,筆者從對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構造及地層充填等區域地質背景分析入手,結合多年凍土厚度與地溫條件、烴類來源、圈閉條件,探討了根河地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分布及成藏潛力。
根河盆地位于東北地區永久凍土帶內。盆地范圍東到鄂倫春自治旗-林海,西起牛爾河鎮-滿歸鎮一線。南到額爾古納左旗-托扎敏努力圖一線,北臨呼瑪河上游一帶。盆地東西寬約120km,南北長約225km,面積約26630km2[3]。中晚侏羅世,在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及東部那丹哈達洋關閉的過程中,持續的擠壓作用使其周圍諸地塊的地殼進一步縮短,形成一系列具有狹長不對稱構造樣式的弧后前陸盆地[4],根河盆地便屬于其中之一。早白堊世,東北地區進入板塊俯沖、熱幔柱上拱階段,發生大面積火山噴發,形成了眾多北東向的弧內斷陷盆地,發育盆嶺構造。此時沉積中心眾多,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的大楊樹、根河、拉布達林等地區發育了2套火山巖夾1套沉積巖的二元沉積建造,厚度在1000~3000m之間。通過野外研究也發現根河盆地所在的內蒙-興安嶺褶皺系興安嶺褶皺帶內發育多條北東向韌性剪切帶[5]。該盆地中部的一個隆起把盆地分為西、東部2個坳陷,盆地的西界和東界分別由德爾布干斷裂和大興安嶺西部深大斷裂所界定[6]。
根河盆地發育在海西褶皺基底之上,主要形成于晚侏羅世和白堊紀,以發育火山巖為主,同時有多套沉積巖發育。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7-8],將盆地地層序列劃分如下:古生代,根河盆地屬于興安地層區中的額爾古納地層小區;中生代,屬于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中的博克圖-二連浩特地層小區。其中石炭紀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紅水泉組、新伊根河組[7]。紅水泉組為一套弧后盆地沉積,是一套類復理石建造,由雜砂巖、砂板巖、碳酸鹽巖及凝灰巖組成。這反映物源的多樣性。總體來看,是在相對比較淺和相對比較穩定的海水環境中形成的[9]。新伊根河組以平行不整合覆于紅水泉組之上,底部以礫巖為標志,是一套類似于磨拉石-雜陸屑式組合地層,產安加拉型植物化石,頂部常被中生代火山巖覆蓋。由于晚石炭世海域縮小且盆地邊緣伴隨火山活動,屬后弧湖盆沉積[10]。在根河盆地內缺失二疊紀,三疊紀的地層僅有零星出露。根河盆地所在的大興安嶺地區因屬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火山活動劇烈,侏羅系主要是由一套厚度大、巖性和巖相變化復雜的火山巖和沉積巖組成[7,11]。地層序列自下而上依次為下侏羅統紅旗組;中侏羅統萬寶組、塔木蘭溝組;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和梅勒圖組[12]。其中,紅旗組主要以河流相、河漫灘及湖相碎屑堆積的含煤層系組成,產植物化石。萬寶組巖石組合為一套河流-湖沼相碎屑巖沉積,產植物化石[13]。在盆地邊緣分布著白堊世地層,包括大磨拐河組和伊敏組、二連組等沉積巖層。此外,根河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地層不發育[14]。
因為標準的地表溫度梯度約為20℃/km,所以甲烷水合物只能形成于地表溫度低的地區。根河盆地多年平均氣溫-3.1~-5.3℃,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18.5℃,極端最高氣溫31.5~36.6℃,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30.9~-27.3℃,極端最低氣溫-46.2~-49℃;年結凍期210d以上[15]。由此可見,根河盆地多年凍土區已具備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溫度條件。其次,根河盆地沉積蓋層厚度為1400m,根河盆地以北是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地區,一般1~2m下即為凍土層,厚度為80~120m。每年春夏之際,氣溫升高,地表融化深度為l~2.5m,下部仍為永凍層[16]。這與已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的我國祁連山地區極為接近,因而該地區的凍土厚度和地溫條件能滿足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基本要求[17]。
在石炭紀地層中,紅水泉組零星分布于根河盆地南部的圖里河鎮、西尼氣鎮等地,在額爾古納地層小區,紅水泉組為一套碎屑巖與碳酸鹽巖互層沉積,其中,黑色、黑灰色泥巖和頁巖較發育 (根河西尼氣鎮剖面厚度達400m以上,暗色泥巖超過300m)。由于根河盆地資料較少,而大慶探區的西部盆地群發育多個地質條件相似的盆地,彼此間有著密切的成因聯系,其發展與演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現以松遼盆地周邊盆地整體為例進行簡述,松遼盆地周邊野外露頭樣品的有機質豐度相對較低,大多數樣品的總有機碳含量 (TOC)分布在0.2%~1.0%。綜合分析周邊地區各層位的有機碳值,發現石炭系紅水泉組的有機質豐度較好,能夠為油氣生成提供物質基礎,可作為生油氣源巖。干酪根鏡檢結果表明,石炭系烴源巖的有機質類型幾乎全部為III型。因此,石炭系烴源巖即使在生烴高峰階段,可能也以生氣為主。此外,野外露頭也證實石炭系烴源巖的熱演化程度較高。因此,石炭紀的紅水泉組可提供充足的氣源。但是新伊根河組的烴源巖發育一般,只有一定厚度的板巖[12]。侏羅紀地層中,紅旗組、萬寶組均含煤層,具有一定的生烴能力。白堊紀地層中,伊敏組發育湖、沼相粉砂巖、暗色泥巖、細砂巖及煤層[17],二連組為泥質砂巖、泥巖夾泥灰巖組合,也具有一定的生烴能力。
根河盆地中部隆起、兩側凹陷的構造格局造就了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圈閉條件。而且,根河盆地的生儲蓋的組合類型為自生自儲。其中,紅水泉組生油巖為下部的暗色泥巖,儲集層為中部的砂巖,蓋層為上部的板巖[18]。紅旗組和萬寶組發育的煤系地層可以為油氣生成提供物質基礎,而且其中發育的泥巖段為該盆地各層位提供了多個封蓋層或隔層,其上部的礫巖、含礫砂巖等均可作為較好的儲層。根河盆地為典型的火山巖盆地,大面積分布的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多套火山巖組合形成了厚層油氣封蓋或隔擋,對油氣運移和聚集能夠起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作用,因而可以充當良好蓋層。與此同時,火山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為儲集層。同時,盆地內斷裂構造極發育,若干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將該區分割成眾多斷塊,為油氣的運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此外,在晚白堊世后,根河盆地一直處于緩慢差異抬升階段,其構造運動較弱,這樣有利于油氣的保存[19]。
1)根河盆地既具有利于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多年凍土厚度、地溫條件以及形成所需烴類氣體的豐富母質及充足氣源,又具有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所需的烴類氣體持續供給的運移系統,還具有水合物成藏所需的圈閉及其中的儲層和封蓋條件。因此,根河地區發育有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系統。
2)根河盆地基底發育晚古生代地層,其中紅水泉組提供充足氣源;盆地深部侏羅紀地層紅旗組、萬寶組發育的煤系地層,可為油氣的生成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由于后期改造較弱,因而油氣保存條件良好。
[1]柳廣弟,張厚福 .石油地質學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2]Makogon Y F,Holditch S A,Makogon T Y.Natural gas-hydrates-A pot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21st Century [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56:14-31.
[3]江為為,涂廣紅,朱東英 .大慶外圍盆地地球物理場與盆地基底特征 [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4):1064-1079.
[4]劉文龍 .大慶探區外圍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資源賦存方式 [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5,24(1):23-27.
[5]郄瑞卿 .大慶探區外圍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油氣地質條件及遠景評價 [D].長春:吉林大學,2009.
[6]劉財,楊寶俊,王兆國,等 .大興安嶺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群基底電性分帶特征研究 [J].地球物理學報,2011,54(2):416-420.
[7]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礦產局 .內蒙古自治區巖石地層 [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8]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礦產局 .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9]楊明春,劉永江,韓國卿,等 .內蒙古伊敏地區下石炭統紅水泉組砂巖物源分析及其構造意義 [J].世界地質,2011,30(2):193-207.
[10]廉娟 .大慶探區晚古生界油氣資源前景研究 [D].大慶:大慶石油學院,2010.
[11]田在藝,萬侖坤 .中國侏羅系巖相古地理與含油氣遠景 [J].新疆石油地質,1993,14(2):102-115.
[12]丁秋紅,陳樹旺,張立君,等 .松遼盆地外圍油氣新區中生代地層研究新進展 [J].地質通報,2013,32(8):1160-1176.
[13]邰成彬 .大慶探區外圍中、新生代地層序列與盆地演化 [D].長春:吉林大學,2005.
[14]楊建國,吳河勇,劉俊來,等 .大慶探區外圍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對比及四大勘探層系 [J].地質通報,2006,25(9-10):1089-1093.
[15]宋歡歡,柳長生 .根河-拉布達林一級公路島狀多年凍土特征及處理措施 [J].甘肅科技,2012,25(7):45-47.
[16]鄒樹權,張煒 ,王鎮安,等 .森林、凍土地區的水文效應 [J].內蒙古水利,1993(2):22-27.
[17]盧振權,祝有海 .青海省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基本地質特征 [J].礦床地質,2010,29(1):4-6.
[18]崔軍平 .海拉爾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史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學,2004.
[19]趙省民 .漠河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及成藏潛力研究 [J].地質學報,2011,85(9):1537-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