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霞,李碧權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廣州 510006)
從孔子學院看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及反思
曹鳳霞,李碧權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廣州 510006)
在全球漢語熱潮的推動下,隨著孔子學院走向世界,中國文化在更加廣闊的轄域中得到傳播和發揚??鬃訉W院以階梯式的文化傳播模式完成光大與創新漢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也給國內的文化傳播與傳承現狀帶來新的思考,文化傳承一定踐行認知體系的開放、知識體系的構建、行為體系的創新和價值體系的與時俱進,實現文化的軟實力強國目標。
中國文化;孔子學院;漢學;文化傳承;文化傳播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痹谌驖h語熱潮的推動下,隨著孔子學院走向世界,中國文化在更加廣闊的轄域中得到傳播和發揚。在國外,孔子學院的建立和迅速發展,足以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其重要工作是為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漢語教學。
孔子學院作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從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起,截止到2012年1月,我國在國外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中小學孔子學堂,遍布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泰國、加拿大等國家,孔子學院的密度是相當大的。辦學形式以中外高校合作為主,占現有孔子學院的90%以上[1]。
孔子學院以非學歷教育為主,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活動。由于各國情況不同,在不同地方設立的孔子學院也會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而孔子學院最終是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思想中與現代人權、民主思想的共通之處,通過張揚人的主體自覺性和創造性,在人權民主思想上追求人的自身修養的提高,進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現代價值。
2.1 中外合辦孔子學院的原因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史上對世界文化有過幾次深遠的影響。漢朝和唐朝時期,中國是世界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對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以及各種工藝技術等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絲綢之路、鑒真東渡日本、日本遣唐使等途徑傳入東亞和西亞。宋朝和明朝時期,中國經濟和文化地位依然處于世界首位,大批西方的旅行者、商人和傳教士到訪中國,把中國優秀的文化傳到歐洲,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鄭和七下西洋,再次把中國的絲綢、陶瓷、錢幣、制度、藝術等帶到世界各地。從17世紀開始,如《物理小識》、《天工開物》等的一些中國的科技著作以及《論語》、《大學》等的一些儒家經典都被翻譯并且廣泛傳到了歐洲、日本等地。再者,歐洲大陸還出現了大批研究中國文化(漢學)的著作,如《孔子道德論》、《中國的哲學》、《中國道德哲學與政治立法》、《中國哲人孔子的道德》等研究成果相繼面世。據不完全統計,1570—1870年間,僅英文出版的有關中國官員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書籍多達70余種[2]。
當今漢語熱在世界各國出現以及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不是一時風尚,而是由中國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決定的,當然也有著其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特別是近3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與外國的貿易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使得外國人迫切希望學習漢語并對中國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看來,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不斷地完善和進步、提煉和總結中華文明以及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是當代教育必須擔負的文化責任。
2.2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現狀
首先,在日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化圈。
眾所周知,日韓等東亞國家歷史上都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素有“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韓國”的說法,所以,面對中國文化,日韓都會備感親切。故其孔子學院除了剪紙、猜謎、篆刻、書法、習琴、畫畫、品茶、過節等等之外,還會深入研究漢學,是世界上漢學研究機構中較有特色的一個分支。如今,孔子學院在日本發展迅速,除了進行漢語教學、中國民俗文化體驗等基礎教學外,還有中醫教學、中國古典文學、儒學系列課程、漢字研討等內容,如札幌大學、早稻田大學和北陸大學的孔子學院等,在深入鉆研《論語》、《史記》、《三國志》等作品方面比較出色;甚至,還在舞臺上演繹諸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梁?!返戎袊膫鹘y名曲。而韓國是歷史上中國文化最早傳入國家之一,韓國學生除了學習一些基本的中國文化外,也研究漢學、儒學、中國歷史等。大佛大學孔子學院的“弘揚中華文化,增進中韓友誼”課題,說明了韓國也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而忠南大學孔子學院的“從《史記》中學習價值概念”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3]。
其次,具有深厚西方文化底蘊的歐美國家對中華文化興趣濃厚。
西方歐美文化與東方中華文化的差異較大,一些研究歐美孔子學院的學者將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稱為“跨文化傳播”。例如,文字方面,歐美使用的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思想意識方面,歐美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而中國秉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因此,東西方思維方式和理念等有較大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才讓歐美對中華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法國、英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是有著深厚西方文化底蘊的歐洲國家,他們歷來對與西方文明差異較大的中華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宋明時期多次派傳教士和學者到中國學習和考察,著名的漢學家有利瑪竇、羅明堅、衛匡國等。著名旅行者和商人馬可·波羅的到來,以及1814年西方第一個漢學研究機構的建立,都說明了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因此,現今歐洲的孔子學院除了讓學員學習漢語和感受民俗文化外,還專門設立中醫孔子學院和漢學專業。世界第一所中醫孔子學院——倫敦中醫孔子學院,就坐落在歐洲;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孔子學院設立了古漢字以及中國傳統美食、禮儀研究,甚至有“孔子思想與中國人的精神”的課題講座;而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大學的漢學研究歷史已有150多年,其孔子學院還開設了漢語古音研究、漢字研究等中國文化課程。
美國只有230年歷史,其歷史文化底蘊相對單薄。他們既羨慕歐洲那些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國家,也對東方文化備感興趣。因此,美國近現代也涌現出一些漢學家和作品,如孔飛力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目前,美國孔子學院主要讓學員學習漢語和體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在蒙大拿大學和特洛伊大學的孔子學院,學員穿漢服、習漢禮;在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孔子學院,學員研究古文字,這些可稱得上是精神文化的穿越。同時,現在美國很多高校設有漢學專業,有研究中國的專門機構,諸如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等,這些都證明了美國人很想從根本上徹底地了解中國。
第三,經濟欠發達的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國家非常重視漢語教學。
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國家也設立了孔子學院,但他們并沒有像日韓、歐美(北美)那樣有大批研究中國、研究漢學的學者,他們更重視的是漢語教學。這和他們的經濟與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越來越多的非洲人,希望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尋求未來的發展機遇,他們不單學漢語,還要透過漢語學習,切實掌握一些技能,以便日后生活所需。據資料顯示,截止到2010年,非洲有4.4%的孔子學院成功地開發了漢語學科教育(學士學位漢語),正式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被納入外方大學的學科體系;有30%以上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曾在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方面有過嘗試;50%以上的孔子學院在這方面有認真的思考[4]。但深入研究漢學、儒學、國學的基本沒有。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值得推崇,必須光大,關乎國家的形象、民族的靈魂。《孝經》說得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重視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時俱進,是對祖宗最大的尊重和盡最大的孝。
3.1 國內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
國內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樂觀。從“五四”開始到“文革”,國人否定傳統文化、西化之風非常激烈,加上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中,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據著絕對主導的地位,而對傳統文化教育缺乏重視,導致現在的青年學生思想當中充滿了西方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而對“祖先”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5]。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不力,主要表現在受教育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系統、行為系統、價值系統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造成廣義教育系統如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及國家宏觀教育決策等,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傳承,以致造成教育機構對中國傳統文化生態的偏離[6]。中國文化的傳承問題相當嚴峻,假若文化繼承有問題,國人的文化身份認同感就會模糊。因此,在國際化和全球化浪潮日益洶涌的今天,具有五千年歷史和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怎么保存和繼承自己的文化、創新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并在世界面前展示和推廣自己的文化,是與民族生存休戚相關的大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指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保?]因此,“文化傳承創新”是中國大學教育的必由之路和前進方向。
3.2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不力的原因及導致的結果
第一,國家實力的衰弱。18世紀以前,中國國力強盛,疆域、人口、經濟、軍事都堪稱“一霸”,中國文化自然對世界影響深遠。18世紀及鴉片戰爭后,國庫空虛、貿易逆差,加上多次同“夷人”交戰都連續敗北,使得中國自滿清王朝到百姓都無不感到國力下降。民國的建立,更是引入大量西方思想與制度,于是,教育目的和價值取向不得不由原來單純傳承孔孟圣賢之道轉為兼采經世致用之學,在教育功能選擇上也不只限于培養儒吏這一單純的政治功能,而提倡教育的經濟功用。在制度及方針政策的制定上,亦開始了除舊學、興新學的運動,表現出了強烈的借鑒學習西方的傾向[6]。而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力貧弱,初期的教育也只能側重政治方面。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國力逐年增強,國內相繼產生了“國學熱”、“漢服復興運動”等,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出現了“漢語熱”、“中國文化熱”等,現在又提出了諸如“和諧社會”、“八榮八恥”等系列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指引性思想。這無疑證明“強大的社會是普世的,弱小的社會是狹隘的,物質的成功帶來了文化的伸張,硬權力衍生出了軟權力”[6]。也就是說,“弱國無外交”,只有強大國家的實力,才能真正地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缺陷。國家實力衰弱只是表面因素,中國文化本身的固有缺陷才是更深層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每個民族的文化,肯定有其“精華”和“糟粕”,當“糟粕”被“發揚光大”時,就會導致許多文化內容被剔除在教育選擇之外。撫心自問,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具有劣質成份,其固有缺陷不在于其本身最初的大惡不赦,而在于其發展過程中日益表現出的“極端性”[6]。此極端性表現有兩方面。一方面,社會倫理的極端性,也就是“三綱”對“五?!钡牧桉{,即傳統文化本意的扭曲與迷失。例如先秦時期,孔孟所提倡的“君若不君,則臣可以不臣;父若不父,則子可以不子”,后來變成了“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等愚忠愚孝的絕對服從。另一方面,發展路線的沖突性,即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中西文化是有沖突的,表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即前者是以人對自然的依賴和人身依附為基礎的;而后者是以人對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強調制服萬物為人所用[6]。這樣,人們就會錯誤地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就是要把傳統文化全部摒棄?!皹O端性”不利于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國家實力,在遭外來侵略時,其更易為人們所厭棄。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或那樣的不好,于是就有了近代的“立憲、?;省⒏锩敝疇?,進而導致“五四”的“德賽之論”,“否定傳統、辱罵祖宗”和“打倒孔家店”,最后演變成“文化大革命”的“剝開孔圣人的畫皮”以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而今,人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感到疑惑之余,也深受西方的“后殖民化”影響,所以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的重要性才會日顯緊迫。
3.3 面對自身傳統文化傳承問題應有的做法
中華文化本身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向其他文化開放和不斷發展進步的系統,在吸收其他地區現代文明的同時,才會創造出一個更新的自我。
首先,教育傳承體系的有效傳播。國人自己必須重視中國文化及其傳承問題,尤其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視,因為教育的本質是文化傳承的工具。但是,當今我國教育并沒有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傳承,所以,我們的教育模式必須針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應有的改變。除了關注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侵略外,更要關注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環境變化,不單只關注家庭、社會,更要關注學校。
其次,國人自身知識體系的有效構建。隨著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設立,作為發源地,毋庸置疑,應該更加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譬如在外誦讀《論語》時,不僅應該清楚其中的深刻含義,還要比任何人更加清楚其現代價值。也就是開放認知視野,以創新的思維和眼光達成現代文化知識體系的構建,讓世界各地的“中國文化熱”持之以恒。
第三,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提煉與光大。在漢字文化圈(日韓等)設立孔子學院,就要把新的中國文化帶給他們,增強文化的認同感;在西方文明之地(歐美)設立孔子學院,就要把中國文化的精髓發掘、提煉出來,讓世人目睹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通過行為體系的創新和價值體系的與時俱進,達到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深層目的。
守住先祖留下的豐富傳統文化資源,就等于擁有一個源源不斷的寶庫,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文化優勢。但關鍵的是,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做到:(1)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2)突破傳統文化的束縛;(3)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汲取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的成果,取長補短;(4)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繼往開來,使我們的文化和民族歷經千秋萬代!
在孔子學院,學生學習漢語,深入了解及體驗中國的“衣”、“食”、“住”、“行”。穿漢服、習漢禮,包餃子、用筷子,學習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精髓,掌握“中國科學技術”,精通“琴”、“棋”、“書”、“畫”,以技會友;鉆研漢學,學習《論語》、《史記》、《三國志》等,承載中華文化精神,碰撞思想,理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真諦??鬃訉W院正以階梯式的文化傳播模式完成光大與創新漢民族文化的傳承,所以,從孔子學院這面“鏡子”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近十年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更讓我們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夠積極地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中華文化是民族的根,繼承并發揚、創新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孔子學院在國外發展的速度,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研磨文化的精髓、創新文化的內涵、踐行文化的價值,是當代教育的己任。
[1]吳浩清.海外孔子學院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9-12.
[2]陳亞民.海外孔子學院發展戰略的文化地理學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5(4),151-156.
[3]吳瑛.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反思[J].學術論壇,2009(7):141-142.
[4]撒德全.非洲孔子學院漢語學科發展與課程開發現狀調研分析[C].第十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沈陽: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82.
[5]付俊龍.關于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1(9):222.
[6]容中逵.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不力之社會學成因: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5):11-16.
[7]胡錦濤.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N].北京日報,2011-04-25.
責任編輯:柳克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s of the Spread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Confucius Institutes
CAO Feng-xia,LIBi-quan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Pushed forward by the rush of learning Chinese globally,with Confucius Institutes’going towards the world,Chinese culture has an opportunity to diffuse and carry forward to amore extensive region.Confucius Institutes develop and innovate Chinese culture by a staged way of cultural diffusion,and it also inspires new reflection to domestic diffusion and inheritance.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will practice the opening of cognitive system,building of knowledge system,innovating of behavior system and changing of value system with the times,realizing the goal of culture soft power country.
Chinese culture;Confucius Institute;sinology;cultural inheritance;cultural diffusion
G122
A
1009-3907(2014)01-0046-04
2013-09-01
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184513104);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184513290);廣東工業大學學生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項目(66);廣東工業大學高教研究基金項目(2013Y07)
曹鳳霞(1967-),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言與文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