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劉超祥,訾少峰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亳州236800;安徽省亳州市中藥研究所,安徽亳州236800)
亳州在安徽省的西北部,黃淮平原南部,位于東經115°32′34″~116°04′08″,北緯32°42′48″~34°04′56″,為溫暖半濕潤季風氣候區。亳州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自神醫華佗開辟第一塊“藥圃”開始,亳州人便開始從事中藥材的種植、生產、使用和經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云:“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可見,在當時種植中藥材已像種植莊稼一樣普遍。中藥資源普查發現亳州現有中藥171科410種,其中動物類(64科)、植物類(107科)和礦物類分別為99種、295種和13種,其他類為3種。經常種植的品種約有230個。由于亳州的土壤和氣候適宜、光熱水氣結合較好,所以生產出的中藥材品質較好,在中國藥典里以“亳”冠名的中藥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和亳桑皮[1]。素有“藥不到亳州不靈,藥不過亳州不全”之譽,目前亳州已發展為中國四大藥都之首,中藥材的生產與銷售早已聞名遐邇。
芍藥是亳州種植最早的中藥材,在魏文帝曹丕的《皇覽》中就有記載。在明代的時候芍藥栽培量已達到一定規模,主要作為藥材應用,另外也有部分作為欣賞用花卉。除了種植白芍外,當時還種植牡丹、紅花和桑皮等藥材。清朝初期亳州藥材市場進入全盛時期,藥材的栽培量更具規模,當時種植的主要有白芍、菊花、白芷、紫苑等。民國時期亳州中藥種植業發展緩慢,但亳州道地藥材白芍、紫苑、桔梗、紅花和菊花仍然在栽培并且亳白芍和亳菊花被冠以地名。建國初期亳州的中藥材種植業開始慢慢恢復,但是在1959~1961年的自然災害時期中藥材的種植量急劇下降。20世紀60年代末全國興起的中草藥運動,亳州也受其影響,白芍、菊花和紫苑被大面積種植,在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飽和狀態。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后,大量藥材被引入種植或野生變栽培。當時被引入的藥材有丹參、地黃、烏頭和防風等;野生藥材變栽培的主要有薄荷、桔梗、菘藍等。在20世紀80年代亳州種植規模比較大的中藥材主要有亳白芍、亳菊花、紅花、紫苑、白芷、地黃、丹參、桔梗、懷牛膝、菘藍和丹參等[2]。
2000年亳州組建地級市以來,亳州的中藥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是全國知名的中藥材集散地,種植中藥材規模不斷增大、種類不斷增多。中藥材種植專業村近千個,主要分布在譙城區和渦陽縣境內,中藥材種植面積約有6萬多公頃,品種多達200多個,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和銷售的人員有100多萬人,有藥業生產企業100多家,中藥材每年交易額可以達到200億元。2010~2012年,亳州市中藥材種植產值分別達到27億元、31億元和35億元,產值實現了3年持續增長[3]。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不斷優化生產模式、調整品種結構,采用套種、復種的種植模式和高、中、低結合,長短效益互補的種植結構,大力推進規模化種植,現有企業種植基地24個,種植專業合作社43個,種植大戶有96個,主要種植品種有白芍、白術、牡丹、桔梗、菊花、知母、瓜蔞、花粉、板藍根和丹參等29個品種。
近幾年,亳州不斷推進良好農業規范(GAP)基地建設,已有德昌藥業16個品種、亳廣藥業10個品種、千草藥業4個品種、協和成藥業4個品種通過GAP認證,另外濟人藥業、華佗國藥、雷允上藥業和滬譙飲片廠等都在積極建設GAP種植基地。種植模式優化,規范化種植得到大力推廣。
亳州種植中藥材資源豐富,現有170多種藥材資源可以利用。而且亳州人早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和習慣,種植歷史悠久,現有十幾萬種植技術純熟的藥農,便于推廣中藥材的種植。
1995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亳州命筆“華佗故里,藥材之鄉”,亳州早在古代就被稱為“藥都”,現在更是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四大藥都之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影響力。
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高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導致人們工作壓力不斷增大,使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中醫養生逐漸興起,中藥材需求量不斷增大。另外隨著各國醫學界對中醫中藥的認識逐漸深入,中藥被越來越多的外國病人接受,所以中藥材出庫的需求量逐漸增多。
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始建于1994年,被命名為“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經過十幾年的運行,由于其硬件設施等級低、形象差、服務功能弱等原因,2013年11月24日級別更高、規模更大的“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投入使用,在新交易中心設置了“藥農直銷區”,選擇最優經營地段,以最低的租金、提供最便捷的服務,重點扶持藥農進入市場交易,直接在市場內設點銷售自產藥材。另外亳州還有鄉鎮地產藥材交易市場,如十九里地產藥材交易市場、五馬地產中藥材交易市場等,方便藥農出售自產中藥材等。
為了做大做強亳州藥業企業,打造亳州千億元藥業產業,安徽省中藥材產業化“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重點強調了加強亳州中藥產業建設。《安徽省(亳州)現代中藥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提出了安徽省政府要舉全省之力打造亳州中藥產業,使亳州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中華藥都”。
目前亳州中藥材種植以散戶為主,以2012年為例,亳州中藥材種植面積為7.3萬公頃,其中散戶種植6.6萬公頃,散戶種植面積約占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的90%以上,而亳州市的96個藥材種植大戶和24家藥業企業的中藥材規模化種植僅有6千多公頃。單品種種植面積超過3000公頃的僅有白芍、白術、牡丹和白芷4個品種;藥材種植面積在3000公頃以上的鄉鎮僅有3個。
國家在農民種糧、種油茶和植樹方面都有相應補貼,但是種植中藥材政府無相應補助。由于政府無相應的種植引導機制,導致藥農種植的盲目性。中藥材價格的市場行情不穩定,價格時漲時跌,所以藥農從事中藥材種植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如2011年的中藥價格行情無論是藥農還是藥商都歷歷在目,9成以上的中藥材價格都在下降,其中有不少跌幅超過50%,有的藥材的價格甚至跌到原價的一成。2011年藥菊花價格大跌,到了采收的季節無人采收,因為采收后銷售額還不夠付給工人的采收費用,所以藥農們干脆不采收爛在地里,種植成本收不回來,藥農損失巨大,嚴重影響了藥農種植的積極性。
由于亳州通過GAP認證的品種較少,GAP基地種植面積小,絕大多數中藥材以農戶散種模式種植,不能做到科學種植,缺乏規范化的種植質量控制標準的指導,在種植過程中氣候條件、栽培方法、土壤酸堿度、農藥和化肥等都有可能影響中藥材質量。另外,中藥材采收季節不規范,中藥材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有效成分含量,而有效成分含量受采收時間和采收方法的影響較大,如芍藥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芍藥苷的含量在四月中旬、七月和八月時最低,五月、六月、九月和十月含量達到最高。如果在采收時不在適當的采收時間,就難以保證中藥材質量。目前亳州尚沒有對于藥材采收時節監控的體系,所以還有待加強對藥農采收中藥的時節監管。
雖然亳州在中藥材規范化種植中有一定的研究,有部分品種通過GAP認證,但仍需加強中藥材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如加強種質資源的研究、馴化新品種、培育良種以及建立農業推廣體系等。
亳州雖然有豐富的中藥資源,種植品種多、種植面積大,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意識,僅有亳芍、亳花粉、亳菊和亳桑皮四大道地藥材,還需加強創造更多的亳州品牌;同時對已有的“亳”字品牌好好發揚,開發更多附加產品。
目前,亳州中藥材種植基本都是散戶種植,要改變這種集約化程度不高的狀況,需要政府在現有種植基地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道地藥材,擴大農業合作社規模,采用“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藥品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建立道地藥材種植基地,根據市場行情引進新品種,加強GAP基地建設,增加GAP單品種數量。政府應加大對農戶的扶持和補助,解決農戶種植資金問題,提高藥農種植積極性,積極推進中藥材種植的基地化和規模化。總投資3.5億元的亳州現代農業綜合開發中藥材示范區建設正在積極推進。隨著規模化種植的不斷推進,將使亳州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最為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為亳州的中藥飲片生產行業打下基礎。
中藥材價格暴漲暴跌,不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發展。首先,加大政府監督力度,就要求政府能夠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來應對和引導中藥材價格,相關部門要深入市場調研,實時監控中藥材價格,制定合理的參照價格標準,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和惡意囤貨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其次,加強對藥農的指導和培訓,政府在中藥材種植方面應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向藥農發布中藥材種植面積和價格等信息,讓藥農能適時地調整種植品種和面積,指導藥農種植適銷對路的品種;另外,還要加強培訓,積極提高藥農素質,使藥農成為懂技術的新型藥農,提高藥農對市場的預見性,從而減少風險。最后,應成立中藥種植專業合作社,鼓勵藥農積極加入合作社,減少零散種植,有效提高藥農的抗風險能力。
要提高中藥材質量必須從源頭抓起,從種子、種苗、農藥、化肥等關鍵環節著手,加強田間管理。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藥農的專業技術培訓,讓藥農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把握最佳采收期、掌握正確的采收方法。
加強科學種植,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定期開展中藥資源調查,建立中藥數據庫和種質資源數據庫,了解野生中藥材生長情況,對瀕危的野生中藥資源建立預警機制,加強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替代品研究,確保中藥的可持續發展[4]。努力選育優良品種,大力發展亳州道地藥材,采用現代育種技術優育優良的中藥材品種,實現種子和種苗的產業化,建立中藥材種質資源和良種繁育產業化基地[5]。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研究綠色無污染栽培技術,開發綠色中藥材。開展中藥材標準化研究,積極制定無公害中藥材標準。
亳州中藥材種植業的發展有優勢也有劣勢,要揚長避短,加快農業合作社建設和種植基地建設,加大對亳州道地藥材的保護力度,不斷開創亳州名牌產品。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還要加強野生中藥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重要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參考文獻]
[1]安徽省醫藥管理局.安徽省醫藥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4:1,28-29,35,168.
[2]牛倩,王德群,劉耀武.亳州栽培藥材的歷史變遷[J].安徽醫藥,2010,14(2):232-234.
[3]金光明,王飛,姜云立,等.皖北中藥材種植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6,20(1):8-12.
[4]黃璐琦,郭蘭萍,崔光紅,等.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理論研究[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5,(8):40-44.
[5]袁國卿.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若干問題探析[J].國醫論壇,2008,2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