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汶川 623002)
美來自于人的感知,審美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心理表現。音樂審美能力是審美能力的一個分支,是人們在參與音樂活動時體會到的音樂感知、聆聽到的音樂律動以及感悟到的音樂內涵。《樂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之然也。”說明了聲音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而產生的,人內心真實的感受也是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的。物可觸心,在音樂活動中,音樂作品包含的音色、音高、音值、節奏、旋律等表現出了情感,參與的人就能在此領會音樂的內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有的學生對音樂的音色、音高、音值、音量、節奏、旋律還有些生疏,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用音樂的物理力對人的內心產生作用十分重要。音樂的物理力對于任何人的心理力都能產生作用,造成心物感應的契合,因而任何人都可在音樂審美中獲得審美愉快,這就解決了審美主體不一定要對音樂有理論把握才能欣賞音樂的矛盾,從而奠定了音樂欣賞可以普及和提高的理論基礎[1]。
在音樂中有一個核心的元素叫節奏,節奏是視唱練耳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節奏是把音的長短有規律地組織起來,以強、弱、快、慢的形態組成了音樂的各種運動狀態。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節奏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音樂風格和類型的標志性象征,例如協奏曲、倫巴舞曲、進行曲等等。在歌曲和樂曲中反復出現的有一定特征的節奏形式,叫節奏型,節奏型可以分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前十六節奏型、后十六節奏型、切分節奏型、附點節奏型、休止符、三連音等。學生對節奏的強弱感知對比能更好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我們可以通過附點節奏型來感知它的律動美,附點節奏型包括附點全音符、附點二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節奏、附點八分音符節奏、附點十六分音符節奏。用音樂審美的原則去感知附點節奏型,體會波浪起伏般旋律的運動。特別是附點八分音符,聽覺上給人以活潑、跳躍的舞曲性。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實踐節奏的訓練,還應讓他們通過對不同節奏特點的對比從感知角度理解不同的樂感,同時對不同節拍的節奏加入基礎的指揮手勢,讓學生感受靜中有動的樂趣,好像春天剛發芽的柳條隨著微風徐徐舞動,動靜結合,從對事物直接的感性認知提升到對音樂審美的理性認知。
如果說節奏是音樂的骨骼,音樂旋律就是音樂的靈魂。體現音樂的主要思想或全部思想,用調式關系和節奏節拍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獨立的許多音的橫向單聲部進行,叫做“旋律”[2]。旋律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作曲者內心的情緒感情,心境的不同面對事物所折射的音樂物理力也不盡相同。作曲者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生活經歷、文化積淀、對景物、事物、人物的內心感受,思想領悟進行音符的書寫,并在音符中注入了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程、和弦,進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有大有小,大到歌劇、小到樂段。視唱練耳教學時啟發學生通過對小樂段、歌曲的視唱,感受到作曲者內心思想感情的起伏和變化,在視唱中把握作品內涵,體會作品的旋律韻味,通過學生自己的“二度創作”來完成視唱。音樂是寫下來的沒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過表演來給與它生命[3]。視唱練耳不應只是機械的訓練,而是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用生動形象的演唱更好地表達音樂之美。
孔子在《論語》中說到:“不怨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視唱練耳教學具體來說由“視唱”和“練耳”兩大塊組成,視唱是運用音樂基礎知識把樂譜的書寫譜面規范地、正確地口頭表達出來。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工尺譜,對今天音樂學院的大多數學生來說如同天書,無法解讀,然而,在河北農村的笙管樂“音樂會”藝人那里,他們通過大量的“韻譜”(相當于我們的視唱),早已熟練掌握了工尺譜的表達方式,不僅能唱出譜面上寫著的“譜字”,還能有滋有味地唱出沒有寫出來的音符[4]。音樂來源于我們的生活,視唱的作用不可忽視。練耳是通過平日日積月累對音樂的大量聽音練習,形成對音樂的掌握能力。在奧爾夫的幼兒音樂教學中,大量的運用到了節奏、打擊效果的技巧,在培養幼兒音樂樂趣的同時,從簡單到復雜,練習幼兒的音樂樂感。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對歐洲的大小調式容易掌握,對中國的五聲調式、民族調式卻感覺有難度,這就是因為在日常音樂課程教學中,一貫使用的教材是以歐洲大小調為核心編寫的,讓學生形成了對歐洲音樂的慣性的思維。試想,在現今的教學中適當調整教材的核心,運用漸進性原則,培養學生對中國調式的音樂審美,就像河北農村的笙管樂“音樂會”的藝人們一樣,把看似復雜的東西簡單化,進而提高學生對視唱和練耳的音樂思維的靈活性。
視唱練耳課程中蘊含著許多藝術資源,作為教師在傳授學生技藝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和感受這些藝術之美。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找尋到鮮明節奏的藝術之美是進入音樂殿堂的起點。在20世紀有幾位杰出的音樂教育家的音樂教學思想一直影響著音樂教學法,如德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匈牙利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佐爾坦·柯達伊、瑞士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等等。這些偉大的音樂教育家們從節奏的律動入手,形成了自身的教學體系。例如,瑞士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的教學理論,并試驗、創建了一整套音樂教育體系,“體態律動”是其中最重要的、最著名的教學方式之一,達氏系統的節奏教學,把律動、即興、視唱帶進音樂教育里,認為音樂能力的培養應當是“先直覺,后分析”,先由感性后過渡到理性,主張在實踐中領悟真理[5]。
音樂的旋律情感之美既有內在的美也有外在的美,旋律地上行下行、迂回婉轉表現出了作曲家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旋律和語言一樣有著它質樸、凝練、純凈的美妙。旋律的情感時而高昂、時而雄勁、時而哀傷、時而歡騰,旋律里包含著莊稼人的期盼、工人的團結、楷模的精神,更包含著國家的和諧、民族的復興。在教學中,不要忘記讓學生感受、體會和想象到旋律所包含的款款深情。
人的認識是由感性和理性組成,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在音樂的審美中感知也是基本的能力之一,擁有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例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有一個環節稱為“聽音模唱”,就是通過對學生耳朵的聽辨訓練,鍛煉學生對節奏、音高、音色、音值、強弱的敏銳感知能力,這是一種對音樂元素的整體體驗之旅,為了避免枯燥,要以學生的興趣為抓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對音樂的記憶能力。首先,通過聆聽各種樂器音色的對比,讓學生掌握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和表現力;其次,讓學生聆聽不同風格的演唱方式:通俗、民族、美聲、民通、原生態等,讓學生在感觀上樹立音樂類別的概念;其次,讓學生實踐參與節奏的訓練,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奏鮮明之美和旋律情感之美在直觀上有一套完整的感性認識,并通過感性認知獲得音樂的審美體驗。
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有著它內在的情感表達,在音樂審美的過程中如何引起學生情感和情緒的共鳴是對音樂作品情感把握能力的關鍵。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叫“對位心理”,視唱練耳教學中視唱的曲目形式較為多樣化,讓學生在視唱之前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事件發展才能讓學生進入作品的角色,完成“對位”。例如在視唱《唱臉譜》這首歌時,理解我國京劇各種臉譜的特征,對外國人觀看到京劇時“美極了”、“OK”、“頂呱呱”等驚嘆表達,才能將作為中國人對自身民族戲曲的自豪感和美感完整地唱出來。另外,鼓勵學生們多閱讀書籍、多接近自然。書籍是心靈的雞湯,在書籍中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在自然中觀察感受大自然的獨特魅力,在曲目時就能準確地抓住中心思想,把握作曲的情感,在每一次的音樂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
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來實現的。無論是演唱、演奏、創作都離不開著淋漓盡致地作品表現。視唱練耳教學的鼻祖圭多,在教學中曾提倡手勢教學,這是一個效果非常好的教學技巧。7個世紀后,約翰·卡爾文創造了另一種手勢教學法,包括七種不同的姿勢,通過在空中所處的高低不同位置,各自代表著音階的一個唱名,顯示出音階中各音之間的高低關系,從而掌握音準[5]。在后來的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中也強調了身體與運動的結合。音樂作品的表現能力不僅只是演唱,還可以從學生的身體律動、對旋律的創作方面來表現。
總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一種有益于學生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淀知識和深刻體驗,養成良好的藝術修養。視唱練耳教學是學生進入音樂大門的鑰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曾海平.音樂審美的心理結構探微[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增刊:68 -71.
[2] 李重光.基本樂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章彥譯.亨利·伍德編著.論指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4] 孟凡玉.除了技術還有什么-視唱練耳文化屬性談[J].人民音樂,2007(11):59-61.
[5] 唐俊巖.簡述視唱練耳教學的演進[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04):66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