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佳 羅 英 肖 瑩 劉成麗 王偉彪 劉小斌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分享閱讀是一種不以教育為明顯目的,卻能夠對兒童的發展帶來長期巨大影響的理想早期教育方式。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蘭著名教育學家 Holdaway二十世紀60年代提出,其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一起讀書。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分享閱讀走入了中國[1]。筆者在醫學史年會上同道的介紹中,覺得分享式閱讀也可以運用于中國醫學史的教學。中國醫學史是一門關于中國醫藥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中醫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教學中講解歷代的醫家、醫著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醫原著,需要讓學生自行閱讀原著。教學所面對的多是大一的學生,他們剛剛接觸中醫學,對中醫學的理解有限。如何提高他們對中醫學的興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古籍內容?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分享式閱讀不失為一個值得推薦的方法。
選擇2013級中醫學實驗班,共33人。學期初由教師公布參考書單(見下圖1),學生可自行在參考書單中選擇書籍閱讀,也可以另選感興趣的中醫書籍。根據教學日歷,在每次課結束前安排10-12分鐘時間,安排3-4位同學,將自己所閱讀的書籍內容或自認為書中的閃光點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講述進行簡短點評。
學期結束時,通過簡單的問題問卷調查學生對分享式閱讀的認可度。調查問卷涉及是否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分享式閱讀是否對學習中國醫學史有幫助以及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分。

在本次實驗班分享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分享了包括《醫學衷中參西錄》、《醫宗必讀》、《溫病條辨》、《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思考中醫》、《筆花醫鏡》等多部中醫著作。有時候同一部著作,不同的同學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享,如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有的同學分享升陷湯的應用,有的則分享對張錫純中醫匯通的理論看法,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興趣盎然。學期末收回問卷31份,問題一“對中國醫學史這門課程的看法”中,選擇A很感興趣者7人,占22.6%,選擇B感興趣者21人,占67.7%,上述二項共占90.3%,選擇C不太感興趣2人,占6.5%,選擇D不感興趣1人,占3.2%,可見大多數同學對本課程具有濃厚興趣。問題二“經過一個學期的分享式閱讀,你認為這種方式對學習中國醫學史是否有幫助”的回答中,選擇A很有幫助者12人,占38.7%,B有幫助者11人,占35.5%,上述二項共占74.2%,選擇C幫助不大者8人,占25.8%,選擇D沒有幫助者0人。可見同學對分享式閱讀這種教學方式較為認可,多數同學認為通過一個學期的分享,對自己學習中醫有幫助。問題三對教師的評分中,平均95.7±4.3分,最低分86分,最高分100分,這也反應了同學對教學方式是比較認可的。
中國醫學史這門課程是中醫藥院校學生醫學專業的入門課程,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學生多數僅有少量中醫基礎理論的知識,而對中醫古籍涉獵很少,在介紹歷代醫家典籍時,如果單純只是教師講授,學生傾聽,學生對學習理解為單純的知識記憶和被動接收,難以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行閱讀古籍,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通過詢問教師或與其他同學交流解決。而課堂上的分享則讓學生變學為教,不僅要自己理解所讀書籍,還要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梳理后,較為精煉地向其他同學表述。因此,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思考學習,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中醫的興趣,培養中醫思維能力。
[1]徐玉容.試論分享閱讀實踐研究的背景、現狀及其價值[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