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汽車腐蝕與防護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該專委會的宗旨是“推動汽車防腐技術進步,提升汽車供應鏈表面處理技術能力”,意在搭建一個汽車供應鏈腐蝕與防護技術交流平臺,傳播、普及汽車腐蝕與防護知識,并為產業培養汽車防腐技術人才。
據悉,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汽車腐蝕與防護專業委員會隸屬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是中國汽車科技工作者和表面處理科技工作者共同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組織。
近日,“江蘇省特種電纜材料及可靠性研究重點實驗室”經江蘇省科技廳批準獲批建設。據悉,該重點實驗室由寶勝科技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共同建設,是國內唯一具備750kV超高壓電纜及其附件試驗檢測能力的電纜實驗室。
該實驗室將通過對高阻燃耐熔滴、無鹵聚合物協效阻燃等阻燃機理以及材料的耐高低溫、耐雙油等基礎和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核電站(CAP1400)、海洋工程、高速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用特種電纜絕緣護層材料;通過對碳元素摻雜前驅粉體制備、線材的導體設計、加工及熱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千米級超導線材;開展電纜和電纜材料的可靠性研究。

近日,我國首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用渦輪增壓內燃機通過評審,該內燃機由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研制。評審通過標志著我國首型長航時無人機用渦輪增壓內燃機研制成功并實現定型。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研制用于高海拔環境下的渦輪增壓內燃機,并因其具有經濟性良好、高空推重比高、油耗低等技術優勢,被廣泛應用于無人機動力。相比較而言,我國現役無人機因動力原因,無法實現高原起降及高升限長航時飛行。此次發動機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相關領域空白,對于提高我國國防實力和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此次高空長航時渦輪增壓活塞發動機技術研究,先后攻克了高壓比渦輪增壓器設計、控制系統設計、中冷技術、高空試驗等技術方面難題,刷新了國內同類發動機的工作升限紀錄,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近日,由航天科工二院23 所下屬北京長峰廣播通訊設備公司承研核心器件的100MeV 高能質子回旋加速器成功出束。100MeV 質子回旋加速器是HI-13 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的關鍵實驗設施。該加速器直徑6.16 米,是國際上最大的緊湊型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加速器是核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可開展中子物理、核數據測量、質子輻照效應,在核能技術開發以及同位素生產和核醫學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質子回旋加速器的成功研發,填補國內相關領域多項空白,使中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擁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國家。
據了解,在本次高能質子回旋加速器試驗中,100MeV 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中的多項關鍵設備表現出色,如100KW 高頻功率源、傳輸線系統、聚束器、切割器和低電平控制系統等,這些出色的關鍵設備為HI-13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作出重要貢獻。
近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11 所與同元公司聯合開發的發動機系統動態特性通用仿真系統通過了驗收評審,標志著發動機系統仿真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該系統仿真是現有液體火箭發動機方案改進、新型發動機方案設計優化的重要手段。為提高仿真技術水平,該所開發了發動機系統動態特性通用仿真系統,現已成功應用于我國現役、立項研制和預先研究的多種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工程研制中。
目前,11 所已初步建立了用于常規發動機類型的發動機動態特性組件模型庫,形成了開展發動機動態特性分析的一套方法。該所還將繼續開展多種類型發動機動態特性組件模型庫的開發,并在發動機靜態、動態、故障、可靠性、穩定性等系統仿真分析領域進行豐富、拓展和完善,以盡快建立建全發動機系統仿真平臺。
7月23日,民機復材機翼項目準全尺寸盒段靜力試驗2.5G 工況破壞試驗在強度所長安基地取得成功。該試驗是“民用飛機復合材料機翼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中一項標志性試驗,也是復合材料機翼積木式驗證中的最后一環。試驗的圓滿完成,標志著強度所在民機復合材料機翼試驗驗證方法上完成了一次新的探索,為復合材料在民機主承力結構上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虛擬試驗實時顯示技術,對試驗的各個工況進行了有限元模擬,為試驗設計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試驗還對結構健康監測集成平臺進行了驗證,為試驗件的損傷監測定位、應變補充測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日,由中國航天科工六院601 所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成立的“固體發動機安全性試驗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大會在601 所召開。
該實驗室結合601 所的工程實踐經驗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學術研究優勢,主要針對該領域技術發展需求和學科前沿,選擇特色課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究,為火箭發動機安全性試驗技術發展打好基礎。會上,專家還就《固體發動機安全性試驗技術聯合實驗室共建協議書》和《固體發動機安全性試驗技術聯合實驗室章程》等相關事宜進行了深入洽談。
8月15日,國內首臺大口徑管道弱磁內檢測器應用成功。管道弱磁內檢測通過檢測管道的微磁場變化來判斷管道應力變化,區別于傳統的漏磁內檢測技術,屬于無源磁場檢測,可以從微觀上及時發現管道在制造、鋪設階段形成的缺陷和應力集中情況以及管道在水壓施壓過程中暴露的缺陷和應力集中情況,提前預測管道風險。運行期間,檢測器搭載了速度控制系統,并成功將速度降低至條件范圍內,滿足了高壓大流量工業管道檢測施工要求,實現了高壓管道的不降量在役檢測,為準確采集數據提供了可靠保證。
管道漏磁內檢測技術是當前國內外公認的最完善的管道檢測手段,目前國際上90%的管道內檢測采用該技術。它采用了一對NS 磁極的強磁場磁化飽和管道,在該管道內部就會有均勻的磁場,當管道存在缺陷的時候,就會在缺陷處有磁場泄漏,對應的泄漏磁場檢測就是漏磁檢測。但由于海底管道應用條件和腐蝕因素等較為復雜,對檢測器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的要求較陸地管道高得多,即使國內對此項技術高度重視并跟蹤了二十多年,仍未在產品實現上取得突破。管道漏磁內檢測器實現應用后,能夠提供一整套管道檢測評估服務。
據悉,本次檢測里程137 公里,檢測器以平均2.88米/秒的運行速度,歷經13 時14 分,于8月1日2 時51 分抵達烏魯木齊壓氣站收球筒。管道弱磁應力內檢測器的成功應用填補了我國油氣管道應力檢測技術領域的空白,對保障我國油氣管道運輸安全有重要意義。
近日,航天科工303 所完成了基于連續光譜調制的三維目標特性模擬系統試驗,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近年來,該所科技人員對三維目標特性模擬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實現了在模擬目標成像特性基礎上對可見光波段目標光譜的連續調制,為被校準設備提供與真實目標光譜特性一致的模擬目標,有效提高了校準精度。該技術可應用于衛星載荷高分辨率成像光譜儀、高精度星敏感器等儀器設備的地面校準,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7月5日,依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設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科技部組織專家驗收。
據悉,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11年10月獲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以熱帶海洋環境研究為主題,緊密圍繞南海及鄰近海域海洋動力過程及其環境效應開展相關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兩年建設期間,實驗室在南海環流和區域氣候、熱帶海洋中尺度動力過程、熱帶海洋動力過程的環境效應、海洋觀測與資料同化技術等四個方向上深入研究,在南海環流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并在印度洋海洋-氣候變化過程、南海近海環境與生態變化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